蛔虫病是蛔虫寄生在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蛔虫病病人和带虫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性虫卵污染水、土壤、手或各种食物后经口吞入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虫卵亦可随飞扬的灰尘被吸入咽下。患者可出现咳嗽、发热、肝脏肿大、体重减轻、嗜酸性肉芽肿或有发热,偶见神经系统的症状,常以阿苯达唑治疗好转。
蛔虫病的发病是人食用含感染期蛔虫幼虫的食品后,寄生在胃肠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逐渐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好发于喜生食食物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蛔虫雌雄异体,雌虫每日平均产卵20万个,分为受精卵与未受精卵。随粪便排出,后者不能发育,受精卵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下约经3周的发育,即具有感染性。
进行第2次及第3次蜕皮,再移行至会厌部,随唾液或食物进人消化道,经第4次蜕皮后在小肠发育为成虫。从经口感染至成虫产卵需10~11周,蛔虫在人体内生存期限1~2年。
患者曾经进食生食。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或缺陷。
本病在世界各地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均有流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我国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高。农村发病率、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感染率最高。
主要是吞入感染期蛔虫卵感染,农田劳动等接触污染的泥土,经手入口或生食带活虫卵的拌鲜菜、瓜果等容易感染,亦可随灰尘飞扬吸入咽部而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有喜生食或半生食物的人群以及免疫功能异常者、儿童等,更易发生本病。
蛔虫病为进食不干净的食物后感染蛔虫而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如腹绞痛、胃肠或肠外嗜酸性肉芽肿等胃肠道的症状。严重者可伴有阑尾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并发症。
脐周不固定部位的阵发性腹痛,不剧烈,不定时,喜按揉;或有食欲不振、多食易饥、异食癖、恶心、呕吐、有时可出现烦躁或萎靡、磨牙、易惊等。严重时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
并发胆管蛔虫病时,有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右上腹可有局限性压痛。并发蛔虫性肠梗阻时有阵发性脐周或右下腹绞痛,腹部X线检查有气液平。
并发蛔虫性肺炎时,有咳嗽、咳痰、可有血丝痰、气喘。
蛔虫寄生在人体阑尾腔内,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有急剧腹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伴有发热、腹肌紧张等症状。
蛔虫寄生感染、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疾病,泛指由蛔虫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疾病患者死亡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临床症状主要在剑突下和右上腹部,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伴随发热,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蛔虫感染肝脏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由于脓肿所在部位不同可以产生相应的呼吸系统、腹部症状。肝脏肿大,脓肿处有局限性水肿及明显压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脓肿穿破至胸腔即出现脓胸。
患者出现腹痛、呕吐、下腹绞痛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急诊科或感染科就诊,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查、X线等检查,排除阑尾炎、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等可能性,以确诊是否为蛔虫病。
出现脐周不固定部位的阵发性腹痛、食欲不振、多食易饥、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蛔虫病患者大多优先考虑去急诊科、感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没有吃生冷食物?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呕吐、下腹绞痛等)
最近有没有接触到动物、宠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药物过敏史?
嗜酸粒细胞较正常者大,且数目增多,白细胞数增多。
血液中寄生虫抗体检查阳性。
粪涂片或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查到虫卵,改良加藤法(Kato-katz)虫卯查出率较高。超声检查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胆、胰、阑尾蛔虫病的诊断。
胃肠镜检出幼虫可确诊,存在异位病变诊断困难,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协助诊断。
胆道蛔虫病腹部彩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或胆总管内见一至数条2~5mm宽的双线状强回声带。蛔虫病胃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可变性圆条状阴影。十二指蛔虫病X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影像等,CT或MRI检查对胰管内微小蛔虫诊断有意义。
大便中可查到蛔虫卵,必要时也可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查虫卵。
用成虫抗原做皮内试验或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者提示蛔虫感染。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
患者有无动物、宠物接触史,有没有食用不干净的食物或生冷食物。
患者胃肠镜检查、病原学检查、大便常规发现蛔虫可明确诊断。
患者出现发热、呕吐、脐周压痛、腹部绞痛等,并且发现胃肠道脓肿等其他炎症反应。
人体钩虫所致皮炎症状消退后不久,即可从粪便中查见钩虫卵;粪类圆线虫病不仅有皮肤损害,而且幼虫移动迅速,并可有肠道症状,粪便查见幼虫是确诊的依据。根据检查得到蛔虫卵,可明确鉴别。
蛔虫病主要进行驱虫治疗,首选药物是甲苯达唑,并对胆道蛔虫病等相关病症给予针对性治疗,必要时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
首选药物甲苯达唑,为广谱驱虫药,2岁以上的小儿每日2次,连服3日。此外有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等。
胆道蛔虫病: 给予解痉止痛、驱虫、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不完全性肠梗阻: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治疗,待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出现蛔虫性肠梗阻治疗无效,且怀疑出现肠穿孔、坏死时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
当行解痉止痛药、驱虫药与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蛔虫病患者一般经药物治疗可顺利好转,预后良好,能够减轻或消除疼痛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副反应,也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通常患者治疗后应一个月复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等,观察病情的变化。
本病可治愈。
蛔虫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复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等,不适时应随诊。
蛔虫病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以及膳食多样化,不吃生冷、不卫生食物,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食物。
忌直接食用犬、猫等动物触碰过的食品或未知来源、不洁净的水源及食物。
宜食用经清洗干净、高温煮熟透的食物,餐前、便后应洗手。
供给含高热量、高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满足患者的饮食需求。
蛔虫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各项炎症指标正常并保持稳定为主,有助于改善症状,避免诱发其他感染,还需注意保持患者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无污染状态。
规律并坚持疗程服药,不能因症状好转而中断治疗。定期复查,监测各项指标,避免愈后复发。
患蛔虫病患者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食或未经烹调的食物,避免再次感染;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居住场所定期打扫卫生。
可局部按揉或俯卧位用软枕垫压腹部以缓解疼痛,如疼痛剧烈,遵医嘱应用解痉镇痛药,如颠茄或阿托品。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及时发现并发症。
胃肠镜、B超:复查患者胃肠道、腹部是否还有蛔虫以及内脏的病理、生理恢复情况。
炎症指标监测,定时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炎症反应指标是否有所下降。
蛔虫病的预防应注意饮食卫生,控制传染源,及时治疗蛔虫病患者,并注意加强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蛔虫是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临床常见脐周疼痛、食欲不振、容易饥饿等症状。青少年儿童出现疑似症状时,家长可带患儿到医院进行病原学检查,提早观察孩子粪便涂片有无虫卵,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
成年人食用生食或未烹调食物后,应自觉前往医院进行蛔虫病相关早期筛查,及时排虫治疗。
加强卫生宣传,指导家长和患儿注意卫生,餐前、便后洗手,不吮手指,瓜果、蔬菜要洗干净。
控制传染源是控制传染的重要措施。治疗肠蛔虫病患儿,对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及农村居民等,在感染高峰后2~3个月(如冬季或秋季),可集体服用驱虫药物。
改善环境卫生。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粪便管理,对人类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
指导患儿定期随访,首次服药3~6个月后宜再次服药,以防重复感染。
5129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09-310.
[2]臧炜,陈颖丹,朱慧慧,郑彬,周长海.蛔虫病诊断(WS/565–2017)解读[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02):207-2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