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患者误食含有致病细菌或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这种疾病一般以胃肠道不适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可以划分为胃肠型、神经型两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及时得到正确处理,患者可以很快恢复健康。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根据有毒物质侵犯位置、临床表现,分为两类:
胃肠型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多以消化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治愈几率较高,恢复较快。
神经型食物中毒患者多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有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微胃肠道不适。
诱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根本病因是细菌感染,这种感染主要发生在人与食物之间。被细菌感染的动物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时,没有经过充分的灭活,就可能会诱发细菌感染。食物被细菌污染或受到环境影响自身变质,也可能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主要由6种细菌感染引起,沙门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这些病菌主要聚集于肉类、鱼类、腌制类食品及腐败的食物中。
神经型食物中毒主要由肉毒梭菌外毒素感染引起,该病菌主要聚集于罐装食品、发酵食品,以及面食中。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在所有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作比例在50%以上。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患者。在夏秋两季,发病人数明显升高。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比较集中,通常会突然发病、集体发病。
临床绝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患者误食被细菌污染或本身含有致病细菌的食物导致,但是不能完全排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有部分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灭活的、具有传染性的细菌。如果患者在便后没有及时洗手,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
有部分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厨具、餐具不卫生引起。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群当中,但低免疫力人群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差,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后,急性中毒发作的可能性较高。
热带地区气候较为炎热、潮湿,容易导致细菌滋生,也会提高食物被细菌污染的概率。
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可能会导致食物在送入口腔的过程中被污染,容易诱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根据病原体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很大区别。部分患者会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会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一般情况下,胃肠型食物中毒最为常见。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典型表现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有吐胆汁、黏液便、血便症状出现。
神经型食物中毒的典型表现是头晕、头痛、眩晕、四肢乏力、神志不清、视力模糊、复视、眼肌瘫痪、呼吸困难、咽肌麻痹等。
有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诱发全身性症状,例如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等。
有少部分神经型食物中毒患者会以消化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腹胀、便秘,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症状。
患者由于剧烈腹泻、呕吐,可能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出现酸中毒症状,尤其是当细菌作用于肠道黏膜时,该症状出现的可能性更高。
无论是胃肠型食物中毒还是神经型食物中毒,在病情发展至严重的地步时,都有导致患者休克的风险。
当神经型食物中毒发生于婴幼儿患者时,可能会导致脑神经麻痹,诱发呼吸衰竭、猝死等症状。
根据个人身体素质不同、抵抗力不同,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很大区别。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保守观察,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治疗,否则可能有死亡的风险。
患者出现轻微腹泻、呕吐症状时,可以保守观察,部分患者可以自愈。
患者腹泻、呕吐症状不见缓解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或合并其他全身性中毒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神经型食物中毒起病较急,若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应该立即就医,否则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症状严重或合并呼吸衰竭、昏迷、休克等症状的患者,应该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有胃肠系统疾病史?
什么时候发现相应症状的?
发病之前吃过哪些食物?
同桌用餐的人是否也出现类似症状?
血常规检查通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指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粪便常规检查通过测定样品中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可以初步掌握患者基本情况,部分患者还可从粪便样品中检测出尚未灭活的病原体。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细菌培养,确认诱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体类型,并筛选敏感的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不同类型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有很大区别,但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医生可对样品提取物进行细菌培养,直接确认诱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以胃肠道异常、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单纯从临床症状上看,有很多种疾病有近乎完全相同的表现。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胃肠型食物中毒需要与细菌性痢疾、霍乱、病毒性胃肠炎鉴别诊断。
神经型食物中毒需要与河豚中毒、流行性乙性脑炎鉴别诊断。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两方面。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通过一般治疗即可恢复健康。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对症处理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补充,适当的隔离,充分的卧床休息。对于部分由于剧烈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的患者,应该及时给予体液补充。
部分患者腹痛过于剧烈,需要给予相应解痉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等等。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介入抗菌药物治疗,患者需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常用抗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青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
部分出现酸中毒症状的患者,需要酌情补充碳酸氢钠注射液以调节酸碱平衡。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若患者病情较重,可采用催吐、洗胃、导泄、清肠等方式清除患者胃肠道内的食物,有助于快速去除可疑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预后良好,绝大部分患者可以彻底痊愈。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一定自限性,有部分患者无需治疗也可恢复健康,但要注意,有部分细菌感染起病较急,症状较为严重,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威胁生命安全。
绝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能治愈。
细菌性食物中毒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一般无需复诊,症状持续较久,以及仍有轻微腹泻表现的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复查。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患者由于呕吐、腹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足、水分流失,甚至可能会出现电解质失衡、酸中毒等情况,这些都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纠正。
宜食流食、半流食,可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不可食用过硬的食物,以免导致咽喉损伤。
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忌食生冷、油炸、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忌食糖和牛奶。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应当注意体液与电解质的补充。
确保饮食卫生,餐前、餐后洗手,不可食用变质、过期食物。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正确护理,可以促进症状消失,加快病情恢复,减轻患者痛苦。护理过程中,若患者病情急剧恶化,需要及时送医治疗,否则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应该注意腹部保暖。
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体格监测,严密监控患者的血压、神智、面色、皮肤弹性。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呕吐、腹泻时,可以加快细菌排出体外。因此非必要情况下,不建议患者盲目使用止吐或强效止泻药物。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重点在于饮食卫生,主要包括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做好充足的预防准备,才能够有效降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概率。
细菌性食物中毒无法进行早期筛查。
进食前需注意将食物彻底加热,避免食用半熟的食物。若部分食物不宜加热,应注意在食用前严格清洗。
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暴饮暴食,定期确认食材保质期,避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
餐前应认真洗手,使用干净的餐具,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注意饮食卫生。
定期对家中餐具、厨具进行消毒。外出就餐时应选择具有卫生许可的餐厅。
4145点赞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36.
[2]葛均波,陈灏珠.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5.
[3]龙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