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困难症是当今社会常见心理疾病之一,一般表现为在多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很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甚至汗流浃背、无法选择,恶性循环后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恐惧心理,面对选择时异常艰难,无法做出选择。现代社会压力过大,社会节奏迅速,强迫我们迅速选择,从而做出令我们不满意的选择,导致不良后果,极易诱发选择困难症。选择困难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自信、逃避责任心理、缺乏自立意识以及害怕失败等。目前对选择困难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树立患者自信心,从追求完美的状态中释放出来。
追求完美、逃避现实、需求模糊为选择困难症的主要病因,好发于30岁左右青壮年、完美主义者、逃避现实者、心智不成熟者。此外,近期生活工作面临重大变化,压力骤升等原因可能会诱发选择困难症的发生。
各种因素可能导致选择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追求完美的性格导致选择困难症患者反复斟酌衡量选择的结果如何,甚至无从选择。
对目前的生活及自我不满,面对选择时下意识逃避责任,不进行选择。
选择困难症患者对自身需求模糊,拿捏不准自己的追求,希望鱼与熊掌兼得。
近期生活工作面临重大变化,压力骤升、迷茫、失去方向,可能会诱发选择困难症的发生。
选择困难症在30岁左右中年人中常见,选择困难症的发病率在不断增高,由此诱发抑郁等相关问题,目前在小学生及40~50岁成年人中同样呈上升趋势。
此年龄段人群压力较大。选择困难症多见于3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及家庭角色,压力较大;近年来有年轻化及老年化趋势,社会进步对全部人群的要求在不断增加。
此类人群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出现该疾病。
无法承担选择后的后果,从而选择逃避选择。
拒绝衡量利弊,不愿做出选择与取舍。
无法进行选择、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逃避责任是选择困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还可并发抑郁症或一些心理问题。
在选择面前,患者的完美主义心理要求自己必须做出—个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心理往往使患者无法做出选择,甚至对选择充满恐慌。
与逃避责任相反,选择困难症患者也可能具备超强的责任感。当做选择时会先考虑到不同人的感受,最后才考虑自己的想法。当各方面的需求出现冲突的时候,就无法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
选择困难症患者主要有不自信和逃避责任两种心理,有缺乏独立意识、害怕失败,不敢承担责任的表现。
选择困难症患者无法面对选择,逃避现实,从而诱发对现实的躲避,漠视,生活热情下降。
如果长期的严重选择困难症患者不治愈,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在情况尚可时,可利用一些简单方法使选择困难症患者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从追求完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问题严重甚至出现并发症,一定要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临床上会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状况检查等,明确病情,同时该疾病还需要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进行兼备。
当出现选择困难的情况影响正常生活时需及时就医。
当出现明显的抑郁症、心理问题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多数患者需要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最近生活出现什么大的变动吗?(包括且不限于工作、情感及家庭等)
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是否用药,用的什么药,是否有效果?
除了选择困难,有别的症状吗?(如厌世、轻生等)
家人是否存在过度保护情况?
医生会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直接观察来全面了解患者精神活动各个方面的情况。
神经系统检查这是对每个精神科患者进行评估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精神症状可能是由于潜在的神经系统病变直接导致的,如脑卒中、帕金森病伴发的情感症状,如果在检查中发现相关感觉和运动症状,则有助于发现精神症状的根源。
医生可能需要患者做一些心理调查问卷,从而帮助判断患者是否有选择困难症。
通过置于头皮的电极来测量大脑低电压的电活动,可帮助排查患者是否由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以及相关的检查可以做出诊断。通常选择困难症的患者主动求医多是由于该病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且难以自控。
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其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严重影响。
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精神疾病。该病的核心症状是与所处环境不相符的心境低落和兴趣丧失,患者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还可伴有焦虑或激越,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是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该病是一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病程不同的疾病。临床表现涉及感知、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等情绪改变,也可出现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降、头痛以及一些消化道症状等躯体表现,这些表现在不同的患者及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本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可通过相关的精神科检查和选择困难症相鉴别。
选择困难症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可食用阿普唑仑、氟西汀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关键是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包括让患者了解自己,进行优劣对比、学会自我欣赏、合理评估自己。
对于合并焦虑障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给予患者一些抗焦虑药,常用苯二氮草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奥沙西泮等。
若患者合并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医生有时也会适当的给予患者一些抗抑郁药,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选择困难症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选择困难症的患者需要充分的了解自己,明白什么东西对于自己最重要,并以此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一旦决定自己的选择,就要坚定下去,无论这个选择的后果是什么患者都要坚持。在选择的同时还要告诉自己,这个选择是最适合自己的,然后通过这种心理暗示,来逐渐帮助自己缓解选择困难的症状。
患者可以通过优劣对比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进行选择,例如在面对困难的选择时,给自己列一个对比表格,在左边一列列出做这个选择的十项优点,在右边一列列出做这个选择的十项缺点,然后相互对比,能够帮助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做这个选择的优缺点,从而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患者可以通过改善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由于亲密关系是增强安全感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患者尽可能地去改善家庭关系,然后从中学会欣赏自己。多用鼓励和欣赏的言辞来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睦,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使自己变得自信,从而缓解选择困难症的问题。
选择困难症的患者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现有资源,明白自己当下最需要什么东西,并充分的相信自己以及自己所作的抉择。
选择困难症目前尚不能治愈,只能通过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症状,尽可能帮助患者恢复生活,通常较少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患者需遵医嘱按时复诊。
选择困难症患者极易由于各种原因再次出现选择困难,尚不能完全治愈。
选择困难症一般不影响患者的寿命。
选择困难症患者无特殊复诊,建议半年内每个月复诊一次,之后半年一次,三年后一年一次。
选择困难症饮食目前无特殊要求,但是建议健康饮食,规律饮食。
选择困难症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保证睡眠质量,生活中不要犹豫的选择问题,还应注意服用阿普唑仑的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改正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
保证睡眠质量,不要晚睡或熬夜。
生活中要经常理性分析问题,注重自己的感觉与直觉,不要犹豫。
患者服用阿普唑仑时,可能出现倦乏、头晕、口干、恶心、便秘、视力模糊、精神不集中等症状,久用后停药有戒断症状,应避免长期使用。
认识到生活中不完美是正常的,不要事事追求完美,这是不现实的,做选择时权衡利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于追求完美则是不现实的。
在生活中要多鼓励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避免不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勇于去承担责任,不能推卸或逃避责任。
家庭关系不和睦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应当多给予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引导,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作为孩子如果家庭关系有问题时,要尽量去减少家庭对于自己的影响,积极的面对问题。
4451点赞
[1]杨剑兰.做到这三点,你的选择困难症就有救了.[J].科技日报,2020,1,8,008,1-2.
[2]《北京晨报》编辑部.选择困难症[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000(007):41.
[3]吴江.黑格尔与选择恐惧症[J].社会观察,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