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管炎是真菌侵入食管黏膜引发的伪膜性溃疡食管炎,属于机会性感染,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以胸骨后疼痛、吞咽异物感、上腹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由于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消化道梗阻、穿孔,甚至癌变的风险,故应及早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抗真菌治疗,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多数可治愈,可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少数隆起白斑,直径<2mm,且累及食管黏膜<50%,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
多个隆起白斑,直径>2mm,且累及食管黏膜>50%,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
融合的线状或结节样隆起斑块,且物质附着在食管四壁至少50%,伴充血和溃疡。
Ⅳ级表现加黏膜易脆,且斑块物质侵犯至食管腔内,有时伴管腔狭窄。
真菌性食管炎是指真菌侵入食管黏膜,造成食管感染真菌所致的炎症,以条件致病菌酵母菌,尤其白色念珠菌为主。酵母菌原是人体正常菌群,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低下,包括长期滥用抗生素、糖尿病、肿瘤晚期应用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反流性食管炎等,这些人群易出现真菌感染。
由于真菌性食管炎的真菌感染为条件致病菌,即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病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故只要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食管部位病变,以及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间的拮抗作用失衡的因素,均是真菌性食管炎的主要病因。以上因素下致病真菌便可侵犯食管,造成食管炎性改变。
食管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导致食管动力障碍,食管黏膜屏障或者食管淤积也使真菌易于感染,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部肿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抗原抗体反应降低,抑制真菌过度生长能力下降,故容易诱发真菌性食管炎。
各种原因破坏人体正常菌群间的生物平衡,导致真菌的过度增生及上皮感染而出现食管真菌感染,如长期接受抗生素或者长期使用制酸剂治疗者。
长期食用腌制食物,一方面容易损伤食管黏膜;另一方面腌制食物容易滋生真菌,故容易诱发真菌性食管炎。
潮湿、发霉环境霉菌容易滋生,故真菌因素感染机会增加。
长期使用上述药物,食管常驻菌群受到过度抑制,其拮抗作用失衡,真菌便可过度繁殖而感染。
虽然随着内镜、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真菌性食管炎的诊断率越来越高,但在消化道疾病中仍属于少见疾病。真菌性食管炎的全国发病率不详,但研究发现发病率以院内感染常见。
由于真菌性食管炎主要是通过口-口以及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尤其是以口-口途径最为常见。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长期应用公用碗筷、饮食器具没有经过高温消毒、口对口喂食、亲吻等。
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等,此类患者往往使免疫功能低下,故容易诱发真菌性食管炎。
抗生素可破坏人体正常菌群间的生物平衡,导致真菌的过度增生及上皮感染。
由于吞噬细胞功能减弱,淋巴细胞功能受损,使免疫功能低下,诱发真菌性食管炎。
由于食管动力障碍,胃酸或胆汁反流,破坏食管黏膜屏障,而且食管淤积也使真菌易于感染。
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而诱发真菌感染。
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部分病人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异物感、上腹不适,可伴有发热、黑便等症状。重者胸骨后呈刀割样绞痛,可放射至背部,酷似心绞痛。未经治疗的病人可并发食管狭窄,消化道出血、真菌感染性肺炎、气管食管瘘甚至败血症等。
真菌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疼痛,症状有无和严重性变异较大,疼痛的严重性可能与发作缓急以及炎症的范围有关。
可能由于炎症原因,出现反复低热,少见高热症状,伴恶心、腹胀、反食及畏食等。部分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突发高热,白细胞升高。
偶有上消化道出血,出现感染伤及血管出血、慢性渗血或者出血较多者,可伴有黑便。
霉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反复刺激可致食管黏膜增生,造成食管狭窄,严重出现梗阻,甚至恶变,导致发生食管癌的风险增加。
真菌感染可破坏食管黏膜及食管肌层发生食管穿孔,进一步侵蚀气管,导致气管穿孔而出现气管食管瘘。
少数情况下,真菌可经食管反流蔓延至肺部诱发真菌感染性肺炎,或者延续消化道直接感染胃、肠。严重者感染入血导致败血症,继发肾盂肾炎,甚至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真菌性食管炎多为机会性感染疾病,如患者存在明显易感因素,应积极治疗诱因,或将其危险因素降到最低,以防真菌性食管炎发生。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异物感不适、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上腹饱胀不适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完善食管X线钡剂、食管内镜等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对存在经常服用抗生素、激素、年老体弱、抵抗力差等危险因素的人群,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应及早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出现吞咽困难、异物感不适。
出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反复反酸、嗳气。
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欲吐不适。
食管炎经过常规治疗无效者。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梗阻、溃疡穿孔出血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胸外科、胃肠外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胸骨后疼痛、吞咽异物感、上腹不适等)
来诊症状什么时候幵始的?持续加重还是持续稳定?
以前有没有胃和食管方面的病?
既往有什么病史?(如糖尿病、贫血、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来诊前有做过什么检查?接受何种治疗?
用琼脂凝胶扩散和反向免疫电泳检测念珠菌抗体,在已感染者血清中抗原及其抗体滴度有1/3迅速升高。以上血清测定不能确诊本病,只是提示有真菌感染可能性大,确诊还需结合食管病变史及胃镜组织活检。
X线钡剂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食管炎有一定帮助,吞食钡餐,通过X线显影判断。X线显示主要病变在食管的下2/3,可表现为蠕动减弱或弥漫性痉挛,黏膜呈长绒毛状。
通过纤维内镜进入消化道,直视下观察食管,内镜下典型表现是食管黏膜充血和散在的黏附紧密的黄白色斑,内含微生物、炎症细胞和黏膜坏死组织,周围可见红斑水肿。损伤部位多位于远端1/3食管,可进展至线性融合、大片融合斑块、溃疡、管腔狭窄和坏死、食管穿孔。
根据患者的用药史、长期免疫低下等疾病病史,结合患者吞咽困难、异物感不适、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上腹饱胀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可进行初步判断。
确诊依赖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典型表现是正常黏膜纹理消失,代之以结节状或鹅卵石状,甚至锯齿状充盈缺损,合并炎症水肿时偶可成巨块状充盈缺损,类似食管癌。内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变脆、糜烂、溃疡和假膜形成,典型发现是成片黏膜上皮被覆着乳白色或绿色黏稠分泌物的假膜斑块,斑块下方为红斑片状质地脆碎的黏膜。
由于真菌性食管炎为食管病变,可出现食管炎症症状,如吞咽困难、吞咽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上腹不适等症状,故真菌性食管炎的主要与其它食管疾病鉴别,真菌性食管炎与其它食管疾病是通过胃镜检查结果来鉴别。
绝大部分患者有门脉高压原发病的表现,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可见肝病面容、黄疸、血管痣、脾肿大、腹水等体征,无吞咽疼痛,也极少发生吞咽困难。食管X线钡餐检查可见食管下端黏膜皱襞增粗、迂曲或呈蚯蚓状和串珠样充盈缺损。内镜下可见黏膜下蓝色迂曲扩张的血管,根据临床表现及内镜下可鉴别。
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X线钡剂造影检查可见病变食管段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溃疡龛影和梗阻;内镜检查可发现溃疡、结节状或菜花样肿物,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
多发生于病毒流行期间,食管X线钡餐检查发现食管黏膜有散在浅表溃疡,内镜下可见有典型的钻孔样溃疡,疱疹病毒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该病具有典型的胸骨后疼痛及灼热感,多发生于餐后。内镜检查可见病变局限于食管下端,并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食管炎,食管测压发现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滴酸试验阳性,24小时pH监测可资鉴别。
对于存在明显易感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去除诱因,或将其危险因素降到最低,而足量、长疗程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并要求进行定期复查。
尽可能去除易感因素,消除诱因也很重要,如纠正营养不良、停用或改用部分药物,以减少医源性因素、增强免疫力等,有助于增加疗效、防止感染扩散和复发。
抗真菌药物治疗是真菌性食管炎治疗的核心,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康唑、酮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等,国内仍以霉菌素应用最广。治疗期间应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肝功损害。
通过黏附于食管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使之不利于霉菌生长,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黏膜修复。常用药物有硫糖铝、铝镁加混悬液等。艾司奥美拉唑可促进黏膜恢复,减少并发症。
手术治疗主要为真菌性食管炎并发症治疗,由于真菌性食管炎未能及时或者有效治疗,出现食管狭窄,甚至食管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此类并发症可影响预后,危及生命,故需手术治疗,如食管狭窄者可试行内镜扩张治疗,内镜治疗无效或狭窄范围大者,则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真菌性食管炎多数情况下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食管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治疗真菌性食管炎使用的是抗真菌药物,真菌药物有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故治疗过程中少部分人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定期医院复查肝肾功能。
正规抗真菌治疗常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对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继发真菌感染,临床颇难处理,治疗效果也不佳,故应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治疗。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该疾病经治疗后能够减轻或消除食管炎症状,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
真菌性食管炎经治疗后,一般无不良后遗症,少部分人可出现慢性食管炎、食管狭窄等后遗症。
因真菌性食管炎抗真菌感染治疗周期比较长,建议治疗后第3、6、12个月行食管内镜检查。
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饮食方面,建议以富含高蛋自的流质或半流食物为主,温度不宜过高,尽量减少纤维和有刺激性的食物;进食应少量多餐,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
忌辛辣、刺激的食品,辛辣食品可刺激食管黏膜,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且可以加重症状。
戒烟,由于真菌性食管炎为机会感染,吸烟有可能诱发真菌肺部感染。
宜多食用高蛋自的流质或半流食物,如粥类、汤类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少食自制腌制食品,如腌制的腊肉、酸菜等。
真菌性食管炎的护理要正确用药,保持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病情变化后及时去医院复诊。因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故患者要做好心理准备,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如有口腔真菌感染应及时治疗,了解各类抗真菌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服用。
增加运动锻炼,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抵抗力。
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应定期复查消化内镜,使用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测肾功能、肝功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药物副反应的发生。
高危人群充分认识存在的高危因素,做到早期预防,避免真菌性食管炎的发生,是保护食管、防止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长期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若有胸骨后疼痛及其他消化道表现的症状时,应及时尽早就医,行消化内镜检查。
真菌性食管炎发病年龄段不详,但对于真菌性食管炎的高危人群(长期使用激素人群、肿瘤患者、消耗性疾病患者、免疫缺陷人群、老年体弱人群等免疫力低下者),宜及早开始进行筛查。
若无食管症状,宜每三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有食管症状宜一年筛查一次,真菌性食管炎筛查的方法是通过胃镜检查筛查。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坚持糖尿病饮食。
平时遵医嘱用药,不滥用抗生素、激素。
及时治疗食管、胃肠黏膜疾病,如有口腔真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加强锻炼,保证营养,戒烟、酒,劳逸结合。
4593点赞
[1]田桂花.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31):205-206.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上册[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00-1501.
[3]高强.消化疾病内科治疗与内镜应用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4-7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