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因遗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缺陷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系统异常,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不全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表现为易发生反复临床上的严重感染、生长发育停滞。此外,病人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也往往增高。其中由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害的疾病,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为临床少见病。
联合免疫缺陷。
具有综合征特点的联合免疫缺陷。
抗体为主的免疫缺陷。
免疫失调性疾病。
先天性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
固有免疫缺陷。
自身炎症性疾病。
补体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拟表型。
血清IgM、IgG和IgA均明显下降,通常于生后4个月及以后起病,感染症状轻重不一。
IgG、IgA和IgE水平常低下,但IgM水平可明显升高。临床主要表现以反复感染为特征。
婴儿期起病,临床表现为湿疹-反复感染-血小板减少三联症。
吞噬细胞细胞色素基因突变,致慢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肉芽肿,尤见于淋巴结、肝、肺和胃肠道。
T和(或)B细胞缺陷,生后不久即发生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多数病例于婴儿期死亡。
遗传方式不定,表现为不同程度Ig缺乏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年长儿或青年人反复呼吸道感染。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根本病因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的疾病,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调,从而表现出一组临床症状。
自身基因突变或由父母遗传而来的基因突变,使蛋白表达错误,从而无法合成有功能的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免疫系统则无法发挥正常的防御功能,从而导致各种感染和免疫紊乱的疾病。其根本原因为基因层面的问题,所以常在婴儿期即可发病。
母亲孕期口服致畸、致突变的药物。
生活的环境有重金属或化学毒物污染,易导致基因突变。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于少见病,发病率较低,自1952年Bruton发现首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以来,每年都有新的病种发现,迄今共发现354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我国总发病率约为1/10000~1/2000活产婴。
婴幼儿。
父母近亲结婚的新生儿。
有免疫系统疾病家族史的新生儿。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即反复感染、易患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明显家族史。
免疫缺陷最常见的表现是感染,反复、严重、持久、难治的感染,不常见和致病力低的细菌常为感染原。以呼吸道最常见,如复发性或慢性中耳炎、鼻窦炎、结膜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其次为胃肠道,如慢性肠炎。此外,也易于发生真菌和原虫感染。发生感染的病原体的毒力可能并不很强,常呈机会感染。
未因严重感染而致死亡者,随年龄增长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系统性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免疫复合物性肾炎、1型糖尿病、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关节炎等。
尤其容易发生淋巴系统肿瘤,其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数10倍乃至100倍以上,淋巴瘤最常见。
除上述共性表现外,尚可有其他的临床特征。如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卡介苗接种后致疫苗区域性或播散性感染、Wiskot-Aldrich 综合征的湿疹和出血倾向、胸腺发育不全的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和难以控制的低钙惊厥等。
患儿免疫力极低,细菌易入侵人体,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差,细菌入血的机会增加,细菌入血后继续繁殖,引起败血症。以发热、精神差、拒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消化道为有菌环境,且通过自然腔道与外界相同,若经口途径感染细菌,免疫系统抗感染能力差,则极易引起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常引起水样便,大量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细菌性感染引起脓血便,且该类患儿感染性腹泻不易控制。
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低下,一旦有发热、咳嗽、腹泻或吃奶欠佳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积极治疗;如果辅助检查提示有肺炎,即使没有发热、咳嗽的症状,也要积极抗感染。
新生儿期间出现感染性症状,如发热、脓血便、精神差、不吃奶,均需及时就医。
婴幼儿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时需及时就医。
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需就医积极寻找原因。
血便为报警症状,无论有无发热,出现血便均需就医。
皮肤感染疖、痈,尤其是多发的情况,需积极就医控制感染,同时检查免疫相关指标。
新生儿期或幼儿期出现反复感染就诊于新生儿科、儿科。
出现反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症状开始是什么时候?
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等)
院外吃过什么药吗?效果怎么样?
既往有过几次感染性疾病?都是怎么治疗的?
家族中有类似的病人吗?
详细记录预防注射,特别是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接种后有无麻痹发生。详细的询问家族史,约1/4患儿家族能发现因感染致早年死亡的成员。了解有无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患者。
严重或反复感染可致体重下降、发育滞后现象、营养不良、轻-中度贫血和肝脾大。部分患儿周围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和淋巴结变小或缺如。可存在皮肤疖肿、口腔炎、牙周炎和鹅口疮等感染证据。
包括血清IgG、IgM、IgA和IgE。一般而言,年长儿和成人总Ig>6g/L属正常,<4g/L或IgG<2g/L提示抗体缺陷。由于个体差异,生后至2~3岁期间各种Ig水平可低于同年龄正常范围,如果临床上没有反复感染表现,可暂不考虑免疫缺陷,亦不给予进一步检查。
代表IgM类抗体功能,正常情况下,生后6个月婴儿抗A、抗B滴度至少为1:8。
我国人群由于广泛接受抗菌药物,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一般较低,若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在12岁后仍低于50单位可提示IgG抗体反应缺陷。
分泌型IgA缺乏常伴有选择性IgA缺乏症,一般测定唾液、泪、鼻分泌物和胃液中分泌型IgA。
外周血淋巴细胞约80%为T细胞,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可代表T细胞数量。
婴幼儿期缺乏胸腺影者提示T细胞功能缺陷,但胸腺可因深藏于纵隔中而无法看到,应予注意。
代表TH1细胞功能,抗原皮内注射24~72小时后观察局部反应,出现红斑及硬结为阳性结果,提示TH1细胞功能正常。
NBT为淡黄色可溶性染料,还原后变成蓝黑色甲颗粒,内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还原率>90%。
总补体CH50活性法测定的正常值为50~100U/ml,C3、C4正常值各年龄段均有相应的正常值标准。
基因突变分析也是产前诊断最好的手段。
反复不明原因的感染、起病很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阳性家族史提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性,确诊需依靠实验室免疫学检测,如免疫球蛋白测定、T细胞亚群、补体测定等和基因分析结果,明确免疫缺陷的性质和类型。
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性别差异。6个月以后的正常婴儿从母亲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已经消耗,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未形成足量的免疫球蛋白,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正常。
是继发于重症感染,某些理化因素,营养障碍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感染,多为暂时性,致病因素消除后多可恢复正常。
日常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同时补充外源性免疫球蛋白提高抗感染能力,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免疫重建是持久的纠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最为有效的手段。
对丙种球蛋白缺陷患者可用丙种球蛋白输注的免疫替代疗法,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感染。此法对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缺陷患者疗效欠佳。一些细胞因子如重组人γ-干扰素在一些特定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发挥作用。
对于已发生的各种病原体感染,需及时使用相应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的蔓延、扩散甚至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免疫功能低下且存在较大感染风险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目前全球根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方法,成功率为65%~85%,遗传背景一致的同胞兄妹位为最佳供者,成功率可达90%以上。
将正常的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患者干细胞基因组内(基因转化),这些被目的基因转化的细胞经有丝分裂,使转化的基因片段能在患者体内复制而持续存在。基因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尝试已经历多年,取得一定成效,未来必将在儿科临床使用,成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对部分伴明显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者,可用免疫抑制剂。对感染风险较大者可用保护隔离措施等。
积极、规范的治疗,及时补充免疫物质可长期生存,经造血干细胞或基因治疗后可有望完全治愈。但该病发病年龄小,部分婴幼儿因严重感染而死亡。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能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会发生反复感染,易在婴幼儿期死于严重感染,但经干细胞移植,获得免疫重建后可不影响自然寿命。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每月均需复诊,行免疫球蛋白补充,同时定期儿童保健门诊随诊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该患儿免疫力低下,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丰富,合理搭配,进食优质蛋白;同时一定要保证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腌制和烤制的食物,未熟透的食物容易残留细菌,引起肠道感染。
宜食用优质蛋白,如鱼肉、瘦肉、牛羊肉等。
宜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瓜果,增强体质。
忌不洁肉制品,对于没有安全合格标识的食品,切勿进食,会导致严重的腹泻病。
忌烧烤类食物,烧烤类食物无法充分加热,夹生的肉制品可能含有细菌,造成感染。
患儿应得到特别的儿科护理,加强家庭宣教以增强父母和患儿对抗疾病的信心和相关知识,注重营养,尽量不去人口密集的地方。鼓励患儿尽可能参加正常生活、活动。
生活环境要经常清洁、消毒,注意开窗透风。
不去人多的场所,出门戴口罩,不接触生病的家人或他人。
一旦发现感染灶应及时治疗,有时需用长期抗感染药物预防性给药。下呼吸道慢性感染者,即便没有临床症状,也应定期做肺部影像学和肺功能监测。
家庭成员中已确诊免疫缺陷者,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妊娠期应做产前筛查,必要时终止妊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为遗传性疾病,主要预防为孕前预防,对于有家族史的情况,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妊娠期应做产前筛查、羊水穿刺检查胎儿DNA;对于无家族史的家庭,也要注意产检,必要时行孕期DNA检查。
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孕前行遗传咨询,孕期要定时产检,做到优生优育。
孩子出生后如果发生反复感染,要尽早就医,完善免疫方面检查。
育龄期妇女,脱离有致畸、致突变危险的工作环境。
孕前咨询,发现可疑家族史,行产前咨询和检查。
4753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146.
[2]于洁,王玥,陈飞.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M].儿科药学杂志,2007,(04):003.
[3]阮长耿.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 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18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