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袢综合征是指小肠内容物在肠腔内停滞和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的腹泻、贫血、吸收不良和体重减轻的常见综合征,盲袢综合征可由炎症性肠病、硬皮病及神经功能失调等引起,可造成低蛋白血症及体重减轻等危害,可通过抗感染、支持治疗及手术治疗。经积极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延误治疗者可造成严重营养不良者预后较差。
正常人近半数小肠内,特别是小肠上部是无菌的。在肠蠕动正常的情况下,小肠内容物持续向远侧流动,以消化间隔期的移动性肌电复合运动来清理食物残渣。胃酸、局部免疫球蛋白以及回盲瓣防止结肠内容物的逆流等作用,均足以防止食糜滞留和细菌异常繁殖。任何导致这些机制被破坏的因素,均可以引起细菌过度繁殖,导致盲襻综合征。
食物严重污染。
胃黏膜屏障机能损伤,如胃酸缺乏、胃空肠吻合术后、部分或全胃切除术后致盲袢或盲袋(即肠袢)的形成并发生淤滞而引起入小肠的细菌数超量,细菌过度繁殖可引起本病。
小肠内细菌种植,如胆管炎、肠间瘘和回盲瓣括约肌切除术后等。
局部解剖结构的异常,如十二指肠及空肠憩室、炎先天性肠腔狭窄或由Crohn病、结核、溃疡引起的狭窄。
手术后的问题,如输入祥淤滞、术后盲祥、空肠旁路、肠侧侧吻合术。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如硬皮病、淀粉样病、辐射病、小肠假性梗阻等。
暴饮暴食可增加肠内压,对原发疾病造成刺激,并加重原发疾病,进而导致盲袢综合征。
精神紧张导致肠道痉挛,引起肠腔狭窄,细菌淤滞,进而加重原发病。
盲袢综合征较常见,普通人均可见,较常见于春季。
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致盲袢或盲袋(即肠袢)的形成并发生瘀滞而引起入小肠的细菌数超量,进而可导致盲袢综合征。
该类患者引起肠腔内细菌清除延缓,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盲袢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腹泻、贫血、吸收不良和体重减轻。由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被消耗,常引起高色素性大细胞贫血,亦可因铁吸收障碍而有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少数患者可出现深部感觉受损、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本病可出现贫血、夜盲症、低钙性抽搐、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及体重减轻等并发症。
腹泻是每个病例皆有的表现,包括脂肪泻和水泻。常有腹胀、腹痛,可有恶心、呕吐,粪便多恶臭。偶有因肠袢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
由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被消耗,常引起高色素性大细胞贫血,亦可因铁吸收障碍而有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可因各种维生素吸收障碍引起夜盲症、口角炎、舌炎、糙皮病、低钙性搐搦及骨质软化等。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碍,低蛋白血症及体重减轻十分常见。
少数患者可出现深部感觉受损、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被消耗,常引起高色素性大细胞贫血,亦可因铁吸收障碍而有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
由于盲袢综合征,维生素A吸收不良和消耗,可引起夜盲症,可因维生素D吸收不良和消耗引起低钙性抽搐。
盲袢综合征患者可引起肠袢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而引起消化道出血。
盲袢综合征患者由于消化吸收障碍,可见低蛋白血症及体重减轻。
患者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时,可前往消化内科就诊,通过小肠抽吸液检查、尿排泄物测定、呼吸试验、X线造影、CT检查等辅助检查确诊疾病。盲袢综合征要与短肠综合征、胃泌素瘤相鉴别诊断。
有胃肠手术史的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即腹泻、腹胀、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夜盲症、贫血、口角炎、舌炎、糙皮病及体重减轻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贫血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血液科等。
腹泻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泻、腹痛、呕吐、头晕、乏力等)
以前是否有过类似情况?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之前有没有做过胃肠道手术?
用插管法取得小肠液作细菌培养。如细菌总数超过105/mm^3,即提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亦可测定小肠液中非结合性胆汁酸,本征为阳性,有助于诊断盲袢综合征。
尿蓝母和尿酚是蛋白质在肠内被细菌分解的产物,患者尿中排泄量明显增加,可提示盲袢综合征。
由于在盲袢内繁殖的细菌能把14C标记的甘氨酸由胆盐分解出来而被吸收,经过代谢变为14CO2运送到血液,经肺呼出。14CO2的排出可较正常人高10倍,有助于诊断盲袢综合征。
X线造影或CT检查有些病例可显示出盲间、狭窄、苔管等小肠病变,有助于诊断的确立。腹部平片可见扩张的肠管(梗阻病变近端肠管)。小肠造影显示钡剂从吻合口逆行进入旷置的肠管,并且有一部分通过狭窄部位逆行进入旷置的近端肠管,然后再由顺蠕动将钡剂推入吻合口远端,或逆蠕动到吻合部位。
超声检查可探及原结肠病变部位及其近端扩张的肠管。
典型盲袢综合征症状,即腹胀、腹痛,可有恶心、呕吐,粪便多恶臭。
小肠抽吸液检查用插管法测得细菌总数超过105/mm^3,即提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X线造影或CT检查可显示出盲袢、狭窄、瘘管等小肠病变,可有助于诊断盲袢综合征。
综上所述,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检查结果确诊本病。
短肠综合征是指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引起的腹泻、电解质丢失及紊乱,严重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及水肿,小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空肠缩短。可通过小肠抽吸液检查示细菌总数超过105/mm^3,诊断盲袢综合征,与短肠综合征鉴别。
胃泌素瘤是一种表现为消化性溃疡、高胃酸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胃泌素测定可见胃泌素增高。盲袢综合征CT检查可显示出盲袢、狭窄、瘘管等小肠病变,可与胃泌素瘤鉴别。
盲袢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主要针对原发病治疗,消除症状。对小肠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应尽可能通过手术纠正,根据病人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长短。
营养支持治疗极为重要,必要时需由肠外途径给予补充。除糖、脂肪、蛋白质外,各种维生素、铁剂、钙剂等皆应补充。
可使用的药物有甲硝唑、四环素、氯霉素、头孢立新等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的繁衍。
适用于胃溃疡,可将残胃与十二指肠直接吻合;对小肠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尽可能通过手术来加以纠正,如切除盲袢或狭窄部位,或将毕氏Ⅱ式手术改为毕氏Ⅰ式手术。
适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可在胃切除后将十二指肠残端缝闭,残胃与空肠上段做吻合。
盲袢综合征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腹痛、腹泻症状,从而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常无后遗症,延误治疗者可出现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在出院后一个月可行尿排泄物测定和呼吸试验检查。
盲袢综合征经正规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治愈,但病因并不能彻底消除。
盲袢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盲袢综合征大多数患者积极治疗可无后遗症,部分延误治疗者可出现胃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
盲袢综合征患者治疗结束的7~14天应该追踪治疗,在出院后的第一个月复查,可行尿排泄物测定和呼吸试验。
盲袢综合征患者的饮食应少食多餐,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忌食辛辣食物,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
辛辣食品,如辣椒、葱、韭菜等,可造成身体燥热,不利于炎症的消退及病损处恢复,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肥肉等,这些食物不易吸收,会加重肠梗阻病情,并影响治疗效果。
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如冬瓜、丝瓜、胡萝卜、南瓜、苹果、梨等,有助于胃肠道消化。
如面条、米汤、粥等,容易被胃肠道吸收,有利于为机体补充足够的营养。
盲袢综合征患者需注意用药管理,如服用药物后出现严重不耐受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另外还需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整洁,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家属要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监督病人正确服用。如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和头痛、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四环素的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肝毒性、胰腺炎、过敏等;氯霉素的不良反应可出现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热等骨髓抑制症状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其中特别注意的是,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禁止饮酒。
保持居住环境安静、整洁,定期开窗通风,病情较轻者可适当下床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多动。
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脉搏及心率是否加快、血压增高或是降低、呼吸是否加快、体温增高或是降低)及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是否有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发热、出血等表现)。
盲袢综合征的患者容易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出现维生素吸收障碍、低蛋白血症等,应注意补充维生素与高蛋白饮食。
盲袢综合征的患者常继发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等,应过尿排泄物测定、呼吸试验、X线、CT等进行早期筛查,积极寻找病因并分别采取有效治疗,是预防盲袢综合征的主要措施。同时,应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
对有胃肠道手术史、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应早期筛查,可通过尿排泄物测定、呼吸试验、X线、CT等检査发现是否有小肠内容物在肠腔内停滞和细菌过度繁殖,及时发现并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多用一些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
有胃肠道疾病及手术史的患者,通过尿排泄物测定、呼吸试验、X线、CT等检査进行早期筛查,做好疾病控制,预防发生盲袢综合征。
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按时参加体检。
4323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3.
[2]陈灏珠,林果为,王吉瑶.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30.
[3]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