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有机酸血症。丙酸血症是由编码线粒体多聚体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基因PCCA或PCCB缺陷所致。PCC缺乏可导致体内丙酰辅酶A转化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常、丙酸及其相关代谢物异常蓄积,导致有机酸血症,并造成一系列生化异常、神经系统和其他脏器损害症状。
根据患者发病早晚,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
患儿于1岁以内起病,严重患儿于新生儿起病,出生时正常,数日后发病。
个体差异显著,可于1岁至成年发病。
因编码丙酰辅酶A羟化酶突变,导致代谢中断,体内大量丙酸及其旁路代谢物质甲基枸橼酸、3-羟基丙酸、丙酰甘氨酸、长链酮体等蓄积,造成急性代谢紊乱、神经系统及多脏器损害等。
丙酸血症致病基因分别为PCCA和PCCB。PCC4位于13q32,含24个外显子,编码728个氨基酸,已报道突变124种。PCCB位于3q21-q22,包含15个外显子,编码539个氨基酸,已报道突变114种。PCCA或PCCB突变使丙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导致丙酰辅酶A转化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受阻,进而引起体内丙酸及其前体丙酰CoA、甲基枸橼酸和丙酰甘氨酸等代谢产物异常增高,引起机体损伤。
丙酸血症总患病率在我国0.6/100000~0.7/100000。
父母均为丙酸血症患者或携带者好发本病。
丙酸血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往往易误诊。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高血氨、脑损伤和心肌病等。
新生儿起病型开始哺乳后出现呕吐、嗜睡、肌张力低厥、呼吸困难、高血氨、酮症、低血糖、酸中毒、扩张型心肌病、胰腺炎等异常病死率高。
迟发型常因发热、饥饿、高蛋白饮食和感染等诱发,表现为婴幼儿期喂养困难、发育落后、惊厥、肌张力低下等。由于丙酸等有机酸蓄积,许多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神经系统发育受到损害,脑电图慢波増多或见痫波,一些患者可有骨折。
出现严重酸中毒、脱水、惊厥、肝大、急性脑病,以意识障碍为主,意识模糊,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并可出现定向障碍、错觉、幻觉、精神运动性兴奋等谵妄状态。意识清晰程度变化很大,多数患者意识障碍日轻夜重也可能在一天内有多次波动,严重者可呈昏睡或昏迷。
丙酸血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往往易误诊。患者需至医院,通过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遵医嘱进一步治疗。
当患儿哺乳后出现呕吐、嗜睡、呼吸困难时,需及时就医。
当患儿出现喂养困难、惊厥等症状时,及时就医诊断。
家长应带小儿到儿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吐、呼吸困难等)
何时发现患儿发病的?是否为第一次出现?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直系亲属有无本病史?
之前有无进行过治疗?
血常规示粒细胞减少或血三系减低,尿酮体阳性,血气分析可见酸中毒,血生化检査可见高血氨、高乳酸、低血糖和心肌酶升高等,评估患者情况,对于后续治疗有指导作用。
可提示甘氨酸水平增高,丙酰肉碱(C3)、丙酰肉碱/乙酰基肉碱(C3/C2)増高,是确诊此病的首选方法。
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櫞酸增高高度提示此病。
可表现为脑菱缩、脑室增宽及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帮助诊断疾病。
PCCA或PCCB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并有助于携带者筛查和产前诊断。
皮肤成纤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酶活性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到1周内出现拒乳、呕吐、嗜睡、肌张力低下、惊厥、呼吸困难、高血氨、酮症、低血糖、酸中毒等异常;婴幼儿不明原因反复呕吐、惊厥、意识障碍,严重的酸中毒、高血氨,伴有特殊的影像学异常及血液系统损害者,特殊是有类似不明原因死亡家族史时,应考虑到本病。
进一步行血氨基酸和酯酰肉碱谱分析示甘氨酸水平增高,C3/C2増高;尿有机分析见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櫞酸增高,可临床诊断丙酸血症。确诊有赖于PCCA或PCCB基因突变分析,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该病患者也有血中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与游离肉破比值增高,但同时伴有尿液中的甲基丙二酸、甲基枸橼酸异常增加,而PA患者尿中的甲基丙二酸水平正常。
包括生物素酶缺乏症、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尿中的3-羟基丙酸、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及丙酰甘氨酸增高,与PA类似;但血酰基肉碱谱的3-羟基异戊酰肉碱増高,而PA患者的该指标正常。
丙酸血症患者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长期治疗、药物治疗等,必要时应做肝移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PA患者应限制天然蛋白质膳食为主,但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推荐以不含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的特殊配方营养粉喂养,以减少丙酸的产生,并可改善患儿的发育和营养状态;但因这些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故特殊配方奶粉不能作为蛋白质的唯一来源,还应进食少量天然蛋白质。
急性期治疗以补液,纠正酸中毒、低血糖和电解质素乱为主,同时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给足量脉滴注左卡尼汀促进酸性物质的代谢和排出。如出现高氨血症,可给予精氨酸静脉滴注,口服促肠蠕动剂、氨甲酰谷氨酸等。若高氨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难以控制时,还需通过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去除毒性代谢物。
PA患者常合并继发性肉碱缺乏,左卡尼汀可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水溶性代谢物,从尿液排出体外,促进有机酸的排泄,因此急性期需静脉滴注左卡尼汀。部分患儿用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腹泻,无需特殊治疗。
可被用于抑制肠道细菌,通过减少肠道细菌代谢而减少丙酸的产生。PA患者可在急性期口服新霉素、甲硝唑,因长期应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内菌群紊乱,不建议长期用药。
如PA患者存在明显的高氨血症,可考虑应用氨甲酰谷氨酸进行治疗。它在PA急性失代偿期对高血氨有解毒作用,可通过有效降低血氨水平,减少尿丙酰甘氨酸的排泄,增加游离肉碱和总肉碱水平,从而改善PA患者的代谢稳定性。
对少数经过良好膳食控制仍频繁发生严重代谢失代偿、既往有同胞死亡或有心肌病的PA患者,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丙酸血症患者预后取决于发病和治疗的早晚,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治可提高患者存活率,但已发生脑萎缩、神经系统损害者预后差。
丙酸血症如果早期经过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得到临床治愈。
丙酸血症如果早期经过正规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按医嘱定期复诊。
丙酸血症饮食方面要注意控制天然蛋白质摄入量,选择特殊配方奶粉或蛋白粉,以保证蛋白质等营养支持。
由于长期限制天然蛋白质,PA患者易发生微量营养素和矿物质,(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D、叶酸、钙、锌)缺乏,需注意补充。
每日所需总蛋白质的量,婴儿为2.5~3.5g/kg,儿童为30~40g/kg,成人为50~65g/kg,不足部分以不含异亮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的配方奶或蛋白质替代。
丙酸血症患者的护理重点为加强病情观察,及时纠正高血氨和酸中毒,及时发现低血糖及低血钾,并做好对症护理。
予心电监护,每小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呕吐情况及尿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高血氨,遵医嘱静脉滴注精氨酸,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4~5倍。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观察有无因输液过快出现皮肤潮红、呕吐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护士。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患者常伴有吞咽或呼吸困难,容易呛咳,适时联合胃管喂养以保证能量摄入。
丙酸血症患者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通过产前检查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根据医生指导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孕妇应定期孕检。
培养羊水细胞或绒毛细胞进行酶活性测定进行产前诊断,可防止患儿出生。
可通过基因分析进行携带者筛查,一旦胎儿患病,孕妇可及时选择人工流产,后续操作比较容易进行,而且可早日解除孕妇的心理负担。
通过新生儿筛查及时确诊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270点赞
[1]韩连书,胡宇慧.丙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
[2]贺林,马端,段涛.临床遗传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35.
[3]谢淑萍.临床神经科医师速查手册[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