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是指出血原发于小脑,不包括外伤、肿瘤、感染、中毒等引起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其次是颅内血管畸形及血液病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有高血压史,表现为急起的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本病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多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又称凶险型,突然起病,呈闪电样发病,患者迅速昏迷和引起脑疝,预后极其凶险。
病情逐渐进展,常有明显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等表现,数小时内意识丧失,呈缓慢病程。
病灶较小,限于一侧半球,不影响脑干和脑室,或缓慢进展,可自行恢复。
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其次是颅内血管畸形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好发于中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等。
颅内动脉具有肌层细胞薄、结缔组织少及外弹力层缺失的特点,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血管畸形是年轻患者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主要的血管畸形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颅内动静脉畸形以及烟雾病。血管畸形的患者血管阻力过大或者血管壁脆弱,在血液冲击下容易破裂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因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有全身出血倾向,脑内的血管丰富,且较细,属于较为容易出血的部位。小脑部位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等。
冬季较为寒冷,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壁压力,容易发生破裂。
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会使血流速度增快,咳嗽、用力排便等会使血管压力增高,这些都是引起血管破裂的高危因素。
小脑出血占全部脑出血的10%,不属于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但好发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50~70岁的老年人以及脑血管畸形的青少年和儿童。近年来发病人群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中老年人血管条件差,可能伴有动脉斑块、血管弹力降低等,在情绪激动或者运动后血流加快容易导致血管破裂。
长期的血压升高容易导致脑内的细小动脉变性坏死,血压控制不佳时血压骤升,血管无法承受压力时发生破裂。
颅内血管丰富且脆弱,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后血流加快,血管阻力过大或者血管壁脆弱,在血液冲击下容易破裂出血。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急起的头痛、头晕、眩晕、呕吐等症状,头痛以后枕部为主,严重时可导致急性阻塞性脑积水或脑疝。
起病多由于某种因素刺激下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出现急起的头痛、头晕、眩晕、呕吐等症状,头痛以后枕部为主。
言语功能障碍,呈爆发性或吟诗样语言。
眼球震颤,呈水平性、旋转性或垂直性眼球震颤。
大量出血可致脑干受压,可有后组脑神经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眼球凝视病灶对侧(脑桥侧视中枢受压),瞳孔缩小,而光反射存在及肢体瘫痪等。
小脑出血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在病情平稳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原有症状或神经体征的加重或再现,缓解或消失的脑膜刺激证再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或体征,颅脑CT发现新的高密度区。
多于脑卒中后立即出现,于24小时内缓解,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或一过性的神经定位体征。
大量小脑出血或破入第四脑室,引起急性阻塞性脑积水,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很快进入昏迷和脑瘤(枕骨大孔疝或小脑幕切迹疝)。
如有高血压、颅内血管畸形等病史,出现急起的头痛、头晕、眩晕、呕吐等症状,应该立刻前往医院就诊,不可拖延,及时进行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明确是否出现小脑出血,并注意与颅内感染及脑肿瘤等进行鉴别。
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出现头痛、呕吐、眩晕、站立不稳、左右摇摆的状况,严重怀疑小脑出血,应立即前往就诊。
中老年人睡醒后眩晕、头痛、坐起时加重,眼球不能自主运动等,也立即前往就医。
如果只有眩晕、头痛,没有眼球症状以及共济失调,可及时就医。
大多数患者立即前往医院的急诊科就诊。
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可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今年几岁?因为什么来就诊?
什么时候出现的眩晕呕吐?行走不稳是什么时候发现?
症状发生前是否有情绪激动?排便?剧烈运动?
是否有以下症状?(视物模糊、心悸胸闷、吐血黑便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高血压、颅内动脉瘤、凝血功能障碍)
目前在吃什么药?
诊断小脑出血的重要方法,可发现小脑所在部位的高密度影,确定有无穿破脑室及脑室内积血的情况,对诊断和治疗都非常有意义。
监测小脑出血的发展过程优于CT,可发现小脑半球、蚓部或第四脑室有出血灶,能明确是否为脑动脉畸形、脑动脉瘤引起的小脑出血。
脑膜刺激征阳性,如颈部抵抗明显,而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不明显或阴性,应高度警惕有枕骨大孔疝。
一般呈血性脑脊液,尤其是蚓部出血破入第四脑室,但并非所有小脑出血均有出血性脑脊液。
患者大多有高血压、血管畸形等病史,本次起病血压明显升高。
患者出现突然眩晕、头痛(特别是后枕部头痛)、频繁呕吐、瞳孔缩小、肢体共济失调、意识障碍迅速加深,应高度怀疑小脑出血。
脑脊液检查发现血性脑脊液,头颅CT和MRI均可发现出血灶,CT显示小脑区有圆形或者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可明确诊断。
一般为小脑或桥小脑角的肿瘤,头颅CT、MRI等颅脑影像学检查等一般可发现肿瘤占位,患者无明确的高血压、血管畸形等病史。小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血管畸形等病史,急性起病,脑脊液检查发现血性脑脊液,头颅CT和MRI均可发现出血灶,即可进行鉴别。
如小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干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等,均可出现急性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与小脑出血的鉴别主要通过头颅CT和MRI等头颅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病灶,即可进行鉴别。
小脑出血的治疗在于尽快减轻并消除脑水肿,消除血肿,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压迫,避免继发脑干损伤、血肿破入脑室及脑疝的形成,维持生命体征,保护出血周围脑组织。
保暖,戒烟酒,保持情绪的稳定,治疗咳嗽等引起血管压力增高的症状。
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瞳孔、对光反射和视盘的变化,必要时监测颅内压,尽可能保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气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保持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多汗、呕吐等患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
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的形成,有致死风险并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甘露醇等脱水剂能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
血压升高是机体针对小脑出血后一部分脑组织得不到灌溉的反应,血压过高又增加了再次出血的风险。临床上血压过高时可以选用硝普钠等降血压药控制血压,但不能让血压过低。
一般不推荐单独使用,可为手术清除血肿争取时间和机会,并能经引流管注入药物。
传统术式,对血肿很大或者已经形成脑疝的危重患者,开颅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并行减压术,目前仍是最佳的手术方法。
采用立体或方位定位技术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定位,颅骨钻孔,置入一根软的硅胶管吸引血肿,术后反复注入纤溶药物,将血凝块溶解,由置入的硅胶管引出。操作简便,损伤小。
小脑出血的患者应该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如诊断和治疗及时,小脑出血预后较好,血肿较大的重型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有后遗症。存活者多数恢复良好,生活可自理,甚至恢复工作。
轻度出血且得到及时救治可以痊愈。出血量大、病情严重的小脑出血不能治愈。
视疾病严重程度而定,会一定程度影响寿命。
小脑出血如出现神经损伤,可能出现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构音障碍如话说不清楚、吞咽困难等后遗症,需要积极遵医嘱配合治疗,恢复期加强康复锻炼,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小脑出血的患者在治疗出院后定期复诊,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的情况,对原发病进行严格的用药治疗。
小脑出血的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低脂饮食为主,避免暴饮暴食、烟酒等引起出血的因素,多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注意饮食脑卒中偏瘫患者胃肠功能较差,易出现食欲缺乏、便秘或呕吐腹泻,宜食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少吃油腻食物,少吃动物内脏,忌食辛辣刺激、油炸烧烤的食物。
低盐、低脂饮食以有效的控制血压,日常饮食忌过咸、肥甘厚腻的食物如咸菜、腊肉、酱等。
忌烟酒,烟酒对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会影响肺功能和肾功能,代谢能力下降,引起血管硬化等。
宜多食用一些通便的食物,防止便秘,如香蕉、牛油果、芹菜等。
小脑出血的护理应保证患者治疗环境的安全,采取正确体位减轻脑水肿症状。帮助患者生活活动,积极预防并发症。监测生命体征,如有变化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了解小脑出血的诊疗过程,积极配合医生用药治疗。
急性期根据出血灶大小和病情卧床休息2~4周,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
保持环境安静、安全,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刺激,各项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谵妄、躁动的病人应加保护性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
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家属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对肢体瘫痪的患者,帮助其被动运动。
应注意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避免发生感染,注意引流管通畅,避免弯折、挤压等情况。
患者每天需要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以防血压过高导致复发。
部分患者可出现抑郁情绪,可及时开展心理支持,病人及家属应了解疾病原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护理措施等。家属应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情绪,避免过度紧张。
小脑出血过后,患者会出现走路不稳、左右摇摆、不能走直线等共济失调的症状,容易摔倒,患者行动必须有家属陪护,轮椅或病床转移,不可独自下地行走,避免摔伤加重病情。
小脑出血与高血压、颅内动脉瘤等密切相关,有该种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加强锻炼。
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定期复查血压和血常规、动脉彩超等。
高血压病人需要避免引起血压骤然升高的各种因素,如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避免过分喜悦、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等不良心理和惊吓等刺激。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避免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和突然用力。
合理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戒烟、酒。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4472点赞
[1]杨文辰等主编.实用临床神经外科常见病诊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6:330-332.
[2]张爽主编.临床疾病护理要点[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179-1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