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指长期大量使用大麻类物质后出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大麻属一年生植物,其中含有400种以上化合物,其中精神活性物质统称为大麻类物质,主要成分为四氢大麻酚。精神效应较为复杂,由于吸食者常伴有不同心理问题,吸食时间长短、不同的吸食剂量、不同的精神状态等因素都可能对不同的吸食者产生完全不同的主观感受或精神效应,症状开始阶段是一种极度的表现为欣快、人格解体和视觉敏感,随后而来使全身松弛,另外还有歪曲的时间与空间知觉等。
反复吸食大麻类物质,并且因吸食大麻类物质造成了不良后果,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的损害。如因反复吸食大麻引起支气管炎、失眠或心境不良,影响正常上班或诱发交通意外等。
一般而言,大麻类物质不易产生耐受性增加。但长期大量大麻吸食者对大麻的主观心理效应和心血管效应可能出现耐受性。突然停止吸食大麻类物质可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出汗、厌食、恶心、呕吐、腹泻、震颤、焦虑、烦躁不安和失眠等。
长期吸食大麻类物质或者一次吸食大剂量大麻,可产生大麻性精神病。表现为错觉、幻觉、被害妄想和类偏执状态,极度焦虑,行为冲动和破坏行为等。多为一过性,病程长者可持续数日。
长期、较大量使用大麻类物质可能导致人格改变,患者表现呆滞、淡漠、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和不修边幅,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
一般认为大麻药物滥用不能用单一原因解释,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与药理作用、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皆有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大麻中作用最强的活性物质是精神激动剂四氢大麻酚,该物质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大麻酚受体结合,发挥其作用。高剂量的情况下易造成精神方面的变化,如感知障碍等。
文化背景;家庭因素如家庭矛盾、家庭成员有吸食大麻者;同伴因素。
吸食者一般有较明显个性问题,如反社会性、情绪控制差、追求满足等。
药物依赖形成,大麻发挥着“犒赏”作用,让大脑不停索取。
缓解心理压力选择吸食大麻。
多发生于青年人,由于好奇心,或出入危险场所误吸。
本病年轻人多发,多出现于发达地区,主要受吸食者个人情况影响,在非洲西部、太平洋、美国中部、北美和一些欧洲国家大麻滥用尤其严重。2003年的联合国毒品犯罪防制署(UNODC)年度报告中,对2000~2001年全球药物滥用人数进行估计,其中大麻滥用者为16280万人,占全球总人口的2.70%,全球15岁以上人口的3.9%。
多由于好奇心而起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一定程度缓解心理压力。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急性特征包括身体改变,如结膜充血变红和精神症状。长期大量吸食大麻造成的慢性效应包括依赖、渴求、耐受、戒断反应等,同时精神症状不断加重,甚至出现躯体其他方面的损伤。
典型的精神症状是提高心境、产生欣快;产生歪曲的时间与空间知觉,增加使用前的心境的强度。特别是视觉鲜明生动,可出现幻觉,也可出现淡漠﹑倦睡、焦虑甚至惊恐发作,有时出现急性偏执反应,有精神病史者可诱发精神症状。
慢性用药突然停用可出现焦虑、失眠、厌食、震颤及其他类似于镇静催眠药的戒断症状。一般症状轻,停药数小时内出现,持续4~5d。
大麻滥用可出现眼结膜血管扩张,结膜明显充血,出现典型的红眼睛表现。还应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牙龈色泽、有无肿胀或溢脓等,口腔黏膜有无出血、溃疡,扁桃体有无肿大、充血,咽部黏膜有无充血、红肿和分泌物增多等。
吸食大麻后产生的兴奋和欣快状态下,易发生不洁性行为,导致各种性传播疾病。男性外生殖器的检查应特别注意阴茎头与冠状沟等处有无丘疹、溃疡等。
结膜充血、血压降低,尤其是在站立时,也可能见到肌无力、震颤、腱反射亢进等。
大麻类物质依赖的患者停止使用后,会出现戒断反应,包括易激惹、抑郁、强烈的吸烟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失眠)、记忆力减退、流泪、流涕、打哈欠等。而再次使用后,这些阶段症状会减轻甚至完全消除。
当患者有吸食大麻史,出现精神或机体相应症状,均应入院寻求诊断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确定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当患者初吸大麻时,则应就医,避免出现大麻依赖。
若患者长期吸食大麻,出现精神障碍或机体损伤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戒断大麻,并对症治疗。
若患者有戒断意愿,但无法依靠自己能力戒断,也需入院进行相应诊断治疗。
多数患者优先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大麻类物质使用是什么时候开始、结束的?一般会使用多少剂量?
对于大麻类物质的使用是否存在强烈的欲望,停不下来?
是否还有其他部位的不舒服?
使用时是否会不顾后果?对于大麻药物的了解有多少?知不知道其危害?
大麻的使用剂量、途径、时间、开始年龄等。
既往治疗环境、强制或自愿、具体方法、合作程度、治疗时间、治疗态度等。
肝炎史、颅脑损伤史、肺部感染史、性病史等。
营养状况、体重、脱水征、有无中毒或戒断症状等。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瘢痕、皮肤的各种感染、立毛肌竖起等。
口腔感染、结核等慢性感染、肝损伤、鼻腔感染、艾滋病、神经损伤等。
目的是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肝肾功能的损害,一方面可以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为后期的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如存在肝肾功能损伤严重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伤作用的药物。
目的是检查患者的脑电图是否正常,主要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进行鉴别诊断,如癫痫引起的精神障碍,会有特异性的发作脑电波。
可有脑萎缩表现,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可显著扩大。
抽吸大麻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常发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条件可进行有关肺功能测验,如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测定,每分钟通气量(VE)和最大通气量(HVC)测定等。
大麻类物质可影响性激素的分泌,改变体内性激素水平。可进行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孕酮(P)、睾酮(T)和催乳素(PRL)等测定。
大麻类物质滥用者常导致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状态等。可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等临床量表进行评定。
大麻类物质对认知功能可产生明显损害。记忆和智能测验可评估患者有无认知功能损害及其严重程度。
主要有长期大麻滥用史。
主要表现有依赖和戒断症状如明显的用药渴求,难以戒断、停药后可出现焦虑、易激惹、情绪异常、食欲减退等;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被害妄想、错觉和幻觉等,可造成人格改变,出现无动机综合征;易造成躯体患病风险或已出现躯体症状。
出现如结膜明显充血、慢性病容;外生殖器或有丘疹溃疡等性病表现等。
精神状态差、情绪异常狂躁或抑郁、病人合作性差。
尿大麻类物质检测阳性(一般在使用大麻后7~10天内可检出);合并感染者,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电解质紊乱;可有肺部感染等其他躯体症状;性病检查可有阳性。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主要是进行脱毒和防止复吸治疗,通过短期住院或严格监督下的门诊治疗使患者摆脱毒品。还应通过个体、家庭、集体心理治疗方式来给予支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由于病人对于精神活性物质的强烈渴求,,必隔离的环境中进行脱毒治疗,治疗期间应杜绝一切成瘾物质或酒的来源。
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在运用时,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除对病人进行治疗外,还应加强对家属及相关人群的健康教育,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来加强脱毒者的康复,防止再次滥用精神活性物质。
可乐定稳定吸食者情绪。
去甲替林:帮助吸食者提高情绪、减轻焦虑、改善睡眠、提高疗效。
以丙咪嗪为主,副作用较重者,宜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药。一般不主张两种以上抗抑郁药联用低血压、便秘、青光眼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口干、易激怒、失眠、头痛、眩晕、震颤等。
治疗指数较低,需中等剂量才能改善睡眠,药物之间相互影响比较大。
常用的是咪唑安定、地西泮等,它们的治疗指数比较高对内脏毒性低,使用安全可以减少夜间的觉醒次数,提高睡眠质量。
可以缩短入睡时间,同时减少夜间的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一定范围内控制,具体情况要根据吸食者配合度,家庭同伴支持程度等等诸多因素影响。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能治愈,但伴有复吸风险。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具体因人而异,一般由于器官损害,缩短患者寿命。
渴求感评定、尿大麻类物质检测、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至少每个月评定和检测一次,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操守情况。
心电图和胸部X线2~3个月复查一次。
肺功能、梅毒血清学检测、HIV抗体检测、记忆和智能测验,人格测验宜6个月复查一次。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主要着重于患者的情志护理,大麻类物质吸食主与患者心理问题有关,平稳患者情绪可促进预后。
将吸食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不过分降低避免戒断反应。
患者应加强锻炼,如散步、跑步等,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情绪。
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戒断反应、依赖情况等。
监测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以及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情况。
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进食、大小便、睡眠;基本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等。
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认知干预,让患者认识药物滥用的危害,自觉抵制毒品。
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处理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肯定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尊,肯定患者好的行为及能力,护理过程中不要出现侮辱或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
使用脱毒药物以及抗抑郁类药物要注意次数及剂量,遵医嘱用药。
对于易吸食大麻的高危人群,要减少接触大麻的几率,减少生活事件、家庭及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导致的滥用。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无早期有效筛查措施。
一旦食用大麻就很容易出现依赖,因此要从开始时杜绝接触此类物质,避免出入不安全的场所,接触危险的人。
保持精神充沛,心情愉悦,关注心理问题,避免用消极方式解决问题。
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危害性。
消除自己的好奇心,不要擅自尝试去吸食大麻。
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以免里面存在有害物质。
4418点赞
[1]李凌江,陆林主编.精神病学第三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07-213,230.
[2]李春岩总主编,现代护理临床新进展[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2:567.
[3]张晋碚.精神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02:388-39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