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骨肿瘤是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膀胱癌等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至骨骼并在骨内继续生长所形成的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好发于老年患者,常见的原发肿瘤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肺癌、胃癌等,最常见的原发癌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转移的常见部位为脊椎骨、盆骨和股骨。
转移性骨肿瘤的主要病因为原发肿瘤经过血液或者淋巴途径发生转移,好发人群为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患者以及中老年人群,诱发因素常为患者免疫力低下或者原发肿瘤未经过及时有效治疗。
原发肿瘤转移:原发肿瘤经过血液或者淋巴转移至骨骼形成转移性骨肿瘤。
免疫力低下的肿瘤患者肿瘤容易发生转移。
肿瘤患者原发病未经过及时有效规律的治疗容易导致肿瘤发生转移。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的发生率很高,可达30%以上。
有原发肿瘤易转移成转移性骨肿瘤,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等患者。
本病可发病与任何年龄,但多见50~60岁中老年人。
癌症易扩散成为转移性骨肿瘤,尤其是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可以遗传。
转移性骨肿瘤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肿块、消瘦、发热、乏力等,严重者可产生病理性骨折、肌力减退、感觉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包括瘫痪、关节功能障碍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疼痛为转移性骨肿瘤的主要症状,尤其是夜间疼痛加重,可多个部位同时存在疼痛症状。负重时和休息时均存在的持续性疼痛是肿瘤生长活跃的标志,而负重时加重休息时缓解的疼痛是病变威胁到骨的完整性的标志。胸椎部肿瘤常伴肋间神经痛,腰椎部肿瘤可表现为腹痛,骨盆部肿瘤常表现为髋关节股内侧疼痛。
早期的骨转移肿瘤由于位置比较深,所以不容易发现肿块。当肿瘤增大时可触及肿块。
转移性骨肿瘤会破坏骨质,当受到轻微外力甚至不需要外力即可发生骨折。
骨质破坏使血清中的钙离子浓度异常增高所致,主要表现为厌食、无食欲、恶心、呕吐、便秘、头痛等症状。
肿瘤压迫神经时会出现神经痛,压迫马尾或者神经根时还会出现肢体麻木、肌肉乏力、感觉迟钝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
如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多好发于晚期患者。
转移性骨肿瘤如果压迫脊髓马尾或者神经根时会出现运动感觉障碍,严重者甚至瘫痪。
当转移性骨肿瘤位于关节时会破坏关节面导致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肿瘤转移至骨盆时会压迫直肠和膀胱从而向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当癌症患者出现骨骼疼痛、局部肿块、肌力减退、骨折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诊。就诊科室为骨科或者肿瘤科,需要做的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全身骨扫描、病理组织活检等。转移性骨肿瘤应该与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尤因肉瘤、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
有原发病的癌症患者出现转移性骨肿瘤相关症状时比如骨骼疼痛、局部肿块、肌力减退、感觉异常、骨折等应及时就诊。
当患者出现瘫痪、关节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时应该及时就诊。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以及肿瘤科就诊。
是否患有其他肿瘤性疾病?
目前有哪些症状?(比如疼痛、肿块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比如肌肉感觉运动障碍、关节功能障碍等)
这些症状是否有加重?
多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如AKP、CEA、CA199、CA125、AFP等可辅助诊断。对于多发溶骨破坏患者,需查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以除外多发性骨髓瘤。
X线片对鉴别骨转移癌和原发骨肿瘤可做出最基本的判断,摄片范围应包括病变所在的骨骼和周围软组织,涵盖范围应尽量广泛。
CT在判断骨质破坏方面优于X线片,通过骨窗,增强扫描能明确评估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软组织肿块的范围、病灶的血运状态及其与相邻血管的解剖关系。增强扫描的“环形增强征”可以鉴别骨感染造成的骨破坏。
MRI在表现病灶的软组织肿块及其与周围软组织关系方面,优于CT和X线片,并且能提供三维解剖情况,同时对转移灶髓腔内浸润范围的认定提供帮助。但是,MRI也可因为其敏感性高而出现假阳性,故发现的病灶仍需结合X线片和CT等检查确认。
全身骨扫描是早期发现晚期骨转移的最好检查方法之一,尤其在X线片检出困难时。虽然全身骨扫描能很敏感地发现晚期骨转移病灶,但可能会漏掉早期的转移灶。全身骨扫描的敏感率为62%~89%,骨扫描发现的病灶均需结合相应部位X线片、CT、MRI综合评估,甚至患者定期随诊,反复摄片观察,或行病灶活检明确诊断。
骨转移时病理组织活检可找到肿瘤细胞。一般采用穿刺针抽取肿瘤组织,偶有切开活检;活检切口需与将来手术切口一致,以利于切除活检污染的伤口或穿刺针道;骨骼开窗活检时,尽可能取圆形窗,减轻因开窗造成的骨骼强度减弱,活检后填充骨水泥,减少出血;术后严格止血,忌放引流管,以免造成肿瘤局部播散。
通过骨髓涂片明确是否存在癌细胞,有助于医生确诊。
阳性患者可见尿液中儿茶酚多增高,是诊断转移性骨髓瘤的初步方法之一。
影像学检查是骨转移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考虑到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以及病变的多样性,单纯依赖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确诊是非常不可取的,根据这样的诊断做出的治疗也往往是不恰当的。因此,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仍然要坚持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原则。即有其他肿瘤病史,有骨骼疼痛、局部肿块、肌力减退、骨折、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骨质破坏;病理组织活检发现癌细胞。
主要好发于20~40岁女性,好发部位为长谷干骺端和椎体,主要症状为疼痛和肿胀,局部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觉和压痛,病变的关节活动受限。典型X线特征为骨端偏心性、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转移性骨肿瘤X线特征不规则虫蚀状低密度骨质破坏,边界模糊,有融合趋势,无骨质硬化边及骨膜反应,无肿瘤新生骨,可伴有软组织肿块。
好发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好发部位为骨盆最多见,发病缓慢,以疼痛和肿胀为主,开始为隐痛后逐渐加重。X线表现为一密度减低的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病灶内有散在的钙化斑点或絮状骨化影,典型者有云雾状改变。转移性骨肿瘤X线特征为不规则虫蚀状低密度骨质破坏,边界模糊,有融合趋势,无骨质硬化边及骨膜反应,无肿瘤新生骨,可伴有软组织肿块。
好发于儿童,多见于长骨骨干、骨盆和肩胛骨。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全身情况迅速恶化,常伴有低热、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加快。X线表现为长骨骨干或扁骨发生较广泛的浸润型破坏,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性改变,外有骨膜反应,呈板层状或“葱皮样”表现。转移性骨肿瘤X线特征为不规则虫蚀状低密度骨质破坏,边界模糊,有融合趋势,无骨质硬化边及骨膜反应,无肿瘤新生骨,可伴有软组织肿块。
好发年龄为40~60岁,以疼痛和肿块为主要表现,常发生病理骨折。X线显示广泛性不规则溶骨,有时呈“溶冰征”,骨膜反应少见,转移性骨肿瘤X线特征为不规则虫蚀状低密度骨质破坏,边界模糊,有融合趋势,无骨质硬化边及骨膜反应,无肿瘤新生骨,可伴有软组织肿块。
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原则主要为缓解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肢体功能。转移性骨肿瘤一经确诊需要终身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化疗以及手术治疗。
癌痛病人一般使用三阶止痛药,代表药物为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贴剂。阿片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型和成瘾性,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神经衰弱、低血压、水肿、心悸、过敏反应等,儿童与孕产妇禁用。
针对原发病为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雌激素受体阻断剂他莫昔芬,可以阻断雌激素对其受体作用,抑制雌激素活动。不良反应包括阴道出血、恶心、呕吐、水肿、血小板减少等。针对原发病为前列腺癌患者可以使用比卡鲁胺,主要作用为抑制体内雄激素活动达到治疗目的。不良反应包括厌食、口干、消化不良、头晕、失眠、贫血等,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破坏,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低钙血症、过敏反应等,对二磷酸盐过敏患者禁用。
通过分子靶向作用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常用药物包括利妥普单抗等,该方法精准度高、杀伤力强、副作用小,但可能出现腹泻、皮疹、痤疮等不良反应。
常采用闭合髓内针固定,病灶不行刮除术,术后进行局部放疗。这种治疗方式简单易行,对于骨转移癌患者影响小,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患肢,有利于护理,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患肢负重、恢复行走,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手术只用于因骨转移导致患肢功能明显下降的患者,比如患者由于疼痛不能行走或使用胳膊,此时可行手术以保存肢体功能。因而对于没有明显骨折的转移性骨肿瘤,其手术指征是肢体功能的严重下降。
骨转移癌病灶需行边缘或广泛切除,避免单纯行髓内针固定时由于扩髓、置针引起的医源性肿瘤种植,从而避免患者生存期内局部复发,内固定失败。术后需要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位于骨端的病灶可截除瘤骨,置入人工关节假体,术后可早期负重,恢复行走功能。
主要使用于对放射治疗敏感的患者,常见方法为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可强有力的影响恶性肿瘤细胞的繁殖能力。配合手术治疗可控制病变、减轻疼痛,病变广泛不能手术者可单独放疗。不良反应包括口腔溃疡、舌溃疡、放射性唇炎、口角炎、色素沉着、毛发脱落、湿性皮炎等。
化学治疗药物包括阿霉素、氨甲蝶呤等,主要适用于等化学治疗敏感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有助于提高骨转移癌患者的生存率和保肢率,减轻临床疼痛症状,使肿物体积变小,关节活动改善。不良反应包括贫血、消化道溃疡、恶心、呕吐、厌食、少尿、无尿、头晕、嗜睡等。严重肝功能损害、消化道溃疡、骨髓再生障碍等患者禁用。
还可应用放射性核素术、骨水泥成形术等进行治疗。
将核素射线作用于病变组织杀死病变细胞,安全性高、无创伤、精准度高。
骨水泥成形术或骨成形术是经皮将骨水泥注入病灶部位,以达到稳定骨折、减轻疼痛或治疗肿瘤的作用,治疗范围可涉及所有骨转移部位。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几乎不能治愈。转移性骨肿瘤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如果经过系统的、有效的治疗可以适当延长生存期。转移性骨肿瘤后遗症为病理性骨折,患者应该每2~3个月复查一次。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极难治愈。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生存率根据原发病以及转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生骨骼转移后,患者一般可生存2~3年。
由于转移性骨肿瘤会破坏骨质,导致患者容易产生骨折。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每2~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出现疼痛加重或者出现骨折等情况应该立即就诊。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纤维素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饮食尽量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
饮食宜清淡,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类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蛋肉类等,可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癌细胞的扩散,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手术治疗患者,患者苏醒后即可饮食,但尽量食用流食,少食多餐,逐渐过渡至半流食再到正常饮食,可多饮水防止大便干燥。
忌吃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比如肥肉、辣椒等,适用于所有患者。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护患肢,循序渐进的坚持功能锻炼,注意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患者日常应注意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和检测,定期复查。患者家属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患者注意保护患肢,不要急于下地行走,开始站立时或行走时应有家人保护,以防跌倒后发生骨折。注意定时更换敷料,保持卫生。注意观察引流管液体流动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患者可能出现脱发、食欲不振、恶心、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防止细菌感染,清淡饮食,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若出现胃肠道不适、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便秘、排尿困难等及时就诊。
患者家属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多开导患者,平时可以让患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看喜欢的书来调节心态,如果患者心情极度低落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如果出现疼痛加重或者出现骨折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避免加重病情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转移性骨肿瘤主要是由于其他肿瘤转移至骨所致,所以对于原发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或者肿瘤患者可以通过肿瘤标记物监测、CT、MRI、B超等手段进行早期筛查。此病预防措施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等。
如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或者肿瘤患者等高危人群,应进行早期筛查。筛查手段包括肿瘤标记物监测、CT、MRI、B超等,明确是否出现转移性骨肿瘤。
对于肿瘤患者应该及早治疗并且定期复查,后续放化疗治疗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免发生转移性骨肿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期。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与免疫力。
4430点赞
[1]葛宝丰,卢世璧.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231-1305.
[2]秦元莉,孙永翠.常见肿瘤的护理与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88-120.
[3]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30-25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