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又称色素性紫癜性皮疹、毛细血管炎,是一组紫癜性皮肤病,大部分病例为慢性经过,2/3病例可逐渐好转或最终消失,病因不明,属淋巴细胞毛细血管炎。重力和静脉压升高是重要的局部诱发因素,运动可能是激发因素,临床可表现为双下肢的压之不褪色的紫红色、铁锈色、棕黄色的瘀点瘀斑。本病可分为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三型,对于任何疗法均无满意的效果,瘙痒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对症治疗。
典型皮损是褐黄或褐色斑片,形状不定,往往成群发生。
初起皮损是淡红或淡青红色斑点,逐渐扩大,直径达1~3cm左右,中央部分渐渐褪色而呈淡褐色或正常皮色,而边区明显,可有辣椒红色瘀点,因面皮损呈环形或半环形,过数月或1~2年,环状损害逐渐褪色,中央部分可略萎缩,毳毛脱落。
皮损是略微隆起的圆形或多边形小丘疹,直径约1~2mm,呈鲜红色、橘色或铁锈色,邻近的丘疹可相融合而成斑。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属淋巴细胞毛细血管炎,重力和静脉压升高是重要的局部诱发因素,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根据疾病类型不同好发人群有所不同。
重力和静脉压升高是重要的局部诱发因素。
运动可能是激发因素。
接触燃料、衣物过敏、摄入酒精等可能会诱发此病。
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亚硝酸盐、呋塞米、抗组胺药、抗抑郁药、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可能诱发本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临床较为少见,无好发地区,无好发季节,目前缺乏具体的患病率的数据。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男性青年及中年人较多,仅少数有家族史。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的患者以青年男性较多。
紫癜性色素性苔藓样皮炎的患者多半是中年以上男性。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临床可分为三型,各型均有不同的表现,如褐黄或褐色斑片,形状不定,往往成群发生,初起皮损是扩张毛细血管所形成的淡红或淡青红色斑点等。
典型皮损是褐黄或褐色斑片,形状不定,往往成群发生。色素斑中有针头大小的红辣椒色小点,若干时日后,红点在褐色斑片中隐没,但损害逐渐向四周扩展,边界部分有较多的小红点,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轻痒。皮损数目及大小不定,也可很多或相融合,主要发生于下肢特别常见于小腿前侧及踝部,也可出现于足背及股部,偶然发生于手背或腕部等处。病情发展缓慢而持久,往往长期不变,经过数月数年或若干年后才自然痊愈。
初起皮损是扩张毛细血管所形成的淡红或淡青红色斑点,逐渐扩大,直径达1~3cm左右,中央部分渐渐褪色而呈淡褐色或正常皮色,而边区明显,可有辣椒红色瘀点,因面皮损呈环形或半环形,相邻的可融合成多种形状。数目不定,对称出现于下肢,往往由足背或小腿逐渐发展到股部,也可出现于躯干,偶尔发生于前臂、臀部或别处。不引起自觉症状,或是只有微痒。过数月或1~2年,环状损害逐渐褪色,中央部分可略萎缩,毳毛脱落。有时某处皮损消退而别处有新皮损出现,终于自然痊愈,但容易复发。
皮损是略微隆起的圆形或多边形小丘疹,直径约1~2mm。这些丘疹因有毛细管扩张、红细胞渗出及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呈鲜红色、橘色或铁锈色,邻近的丘疹可相融合而成斑块。苔藓样丘疹可以伴有和进行性色素性皮病相似的皮损。一般皮损对称出现于两侧下肢,尤其常见于足背及小腿前侧,也可发生于股部,甚至扩展到下腹部及臀部,少数患者的上肢或其他部位也有皮损。患者没有自觉症状或略觉痒。
如患者的皮肤出现斑片、丘疹、斑点等损害症状应及时就诊于皮肤科,通过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血常规检查等结果明确诊断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患者皮肤出现褐黄或褐色斑片、鲜红色、橘色或铁锈色的略微隆起的圆形或多边形小丘疹、淡红或淡青红色斑点,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褐黄或褐色斑片的皮损、淡红或淡青红色斑点)
症状出现多久了?
除皮肤损害还有其他自觉症状吗?
除了腿部的损害,上肢及其他部位出现类似的皮损了吗?
家属及亲戚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注意观察患者的紫癜的出现的位置以及紫癜的形态、大小、颜色、表面的光滑度等。还应配合触诊,感受患者皮损的质地,并判断是否存在压痛。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等待病理科结果即可。如患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此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即可进行最终的确诊。
皮肤镜也称为表皮透光镜,不仅可以放大皮肤的表面,而还可以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表皮下的情况,适用于此病的检查。
检查的项目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可对此病的诊断指明大致的方向。
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皮损特征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皮损表现为褐黄或褐色斑片、鲜红色、橘色或铁锈色的略微隆起的圆形或多边形小丘疹、淡红或淡青红色斑点。
真皮浅部有炎性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及内皮细胞增生,管壁有透明变性,附近有红细胞渗出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表皮有轻度海绵形成,真皮浅部毛细血管扩张及内皮细胞增生,附近有少量红细胞渗出及轻度淋巴细胞浸润。陈旧损害中红细胞不再或很少渗出,但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萎缩处表皮变平,扩张的毛细血管很少,浸润不见,皮肤附件萎缩。
真皮浅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及内皮细胞增生,红细胞渗出伴有含铁血黄素,管壁有透明变性,附近有浸润。
老年性紫瘢是边界清楚而轮廓不规则的青紫斑,主要发生于老年人身体的伸侧、前骨桡侧及手背等处,是由于胶原纤维支持血管乏力,轻微的外伤即可使血管破裂而发生紫癜,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和真皮萋缩,真皮上部弹性纤维变性,小静脉破裂处见红细胞外溢,毛细血管正常, 无炎症反应。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因分型不同,临床表现以及皮损部位有所不同,但是不同分型的病理检查均有炎性浸润,由此可与之鉴别。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可持续数年,治疗无明显效果,常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光化学疗法,常用药物包括醋酸泼尼松龙、苯海拉明、维生素C片,主要用于有瘙痒的病例。
此药物为中效能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痒、调节免疫、抗过敏的作用,用于此病瘙痒时,不可长期大量大范围使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妊娠期慎用。对本品及甾体激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苯海拉明为抗组胺药物,可减轻此病的瘙痒的症状,老年人、驾驶员慎用。对其他乙醇胺类药物高度过敏者、新生儿、早产儿、重症肌无力者、闭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具有还原性、紫外线吸收的功能,有报道对于本病具有疗效。如患者患有半胱氨酸尿症、痛风、高草酸盐尿症、草酸盐沉积症、尿酸盐性肾结石、糖尿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色病、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镰形红细胞贫血慎用。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有报道用光化学疗法(PUVA)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和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病有效,补骨脂素可增加紫外线的疗效。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容易复发,可持续多年,也有少数患者自愈,建议患者1个月进行复诊一次。
本病容易复发,难以彻底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1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组织学检查等,复诊前应注意按时用药。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无特殊饮食调理,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证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包括皮肤和用药护理,调整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患者平时应积极观察患处症状的改变,注意用药禁忌。
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搔抓患处,抓破可能会导致继发感染。
尽量穿戴弹力袜,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尽量避免负重劳作。
休息时可将下肢位置抬高一点。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不可擅自更改药量。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患者应积极认真观察皮损是否出现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患者应特殊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醋酸泼尼松龙糖尿病患者慎用、妊娠期慎用,对本品及甾体激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苯海拉明老年人、驾驶员慎用,对其他乙醇胺类药物高度过敏者、新生儿、早产儿、重症肌无力者、闭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如患者患有半胱氨酸尿症、痛风、高草酸盐尿症、草酸盐沉积症、尿酸盐性肾结石、糖尿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色病、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镰形红细胞贫血慎用维生素C片。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因此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长时间站立、负重可能会对此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效果,此外休息时可将下肢抬高5~10度,促进血液回流。
4138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904.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77.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06.
[4]徐晨琛,王俊慧,徐怡嘉,刘楠,崔炳南.皮肤镜在色素性紫癜性皮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18(04):306-308.
[5]马梦莎,路永红,韩莉,李芬,王文菊,刘雪莹,张力文,孙巧梅.单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05):610-6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