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颈部急性淋巴炎是指由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龋齿、咽炎、口腔炎、外耳道炎等炎症,引起的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通过淋巴引流途径,引起颈部淋巴结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多数患者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一般是由于化脓菌侵犯淋巴结所致。大多数症状初期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压痛、皮肤常红肿等,后期会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引起,称为面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通常早期表现为淋巴结内充血、水肿以及浆液渗出。
由结核杆菌感染,为面颈部急性结核性淋巴结炎。冷肿期表现为淋巴结中心呈现干酪样坏死,逐渐液化,波及周围组织。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而造成细菌入侵。根据致病因子的不同,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分为特异性(结核性)以及非特异性。特异性的主要致病菌常为结核杆菌,非特异性的主要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来源可以是任何口腔、面部、头皮和颈部的化脓性炎症。如牙源性感染(根尖炎、牙周炎、冠周炎和牙龈炎等)、颌周间隙感染、颌骨炎症、口腔黏膜感染和溃疡、扁桃体炎、咽炎、面部皮肤和头皮的疖痈等。感染也可来源于口腔及颌面部的损伤。其中以继发于牙源性感染和口腔感染者最为常见。
婴幼儿及儿童的全身抵抗力较低,淋巴结的屏障防御结构不完善,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体炎很容易引起这种淋巴结炎。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而造成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机会感染。
人群中12%以上有过1次以上的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的患病史,日常生活中在免疫力低下时,较容易感染此病,患病者多为幼儿。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幼儿,其他免疫低下者如妊娠妇女、糖尿病患者也为高发人群。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的典型症状就是淋巴结肿大、疼痛、压痛、皮肤常红肿、压痛明显、畏寒、发热、头痛等。早期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可活动,后期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此时表现皮肤常红、肿、压痛明显,并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控制,可形成脓肿。
轻者仅有淋巴结的肿大、变硬和压痛,有时病人有自觉疼痛的症状。淋巴结的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移动度尚可。
当炎症波及淋巴结包膜外时,淋巴结周围出现蜂窝织炎,则肿胀弥散、周界不清、表面皮肤发红。全身反应轻微或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此期常为患者所忽视,而不能及时治疗。如能够及时治疗,可以治愈或向慢性淋巴结炎转归。如未有效地控制,可迅速发展成为化脓性,局部疼痛加重,淋巴结化脓溶解。
全身反应加重、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小儿出现烦躁症状。
脓肿破溃后,侵及周围软组织,形成广泛的肿胀,皮肤红肿、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移动。
脓肿形成后,皮肤表面出现明显压痛点,表面皮肤软化。其有凹陷性水肿,可扪及波动感。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颌周间隙蜂窝织炎。临床上小儿的症状较成人更加严重,反应更加剧烈。
一旦确诊本病,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处理不及时,可形成脓肿,甚至感染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脓毒血症。因此,需要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关键。
由于感染可以直接激发内源性以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可以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于严重感染病例,需要动态监测血小板波动以及凝血功能波动情况。
对于出现面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变硬和压痛,淋巴结周围出现肿胀、边界不清、表面皮肤发红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淋巴系统造影、淋巴结穿刺活检等进行诊断。本病需与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幼儿,若出现面颈部淋巴结红肿、压痛、变硬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的患者,如果出现全身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烦躁的情况,要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就诊。
面颈部肿胀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淋巴结肿大、疼痛、压痛、皮肤常红肿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等)
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
有无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史?
淋巴系统造影X线检查:可助于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血常规:血常规中白细胞数急剧上升,达(20~30)×109/L以上,重者出现核左移。
浓缩法检查:将淋巴结破溃分泌物以及脓瘘或窦道内分泌物作涂片或浓缩法检查。
淋巴结穿刺活检:通过淋巴结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淋巴结大小、位置、有没有融合等。
患者出现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变硬、红肿等症状,同时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症状时可初步考虑为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
结合血常规及分泌物培养,在淋巴结破溃分泌物以及脓瘘或窦道内分泌物作涂片、细菌培养中可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者结核杆菌可确诊本病。
二者均发生在颌下区,后者常因外伤、导管异物或结石阻塞而继发感染,而前者可查出牙源性感染、扁桃体炎或口腔感染等病史。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肿块的体积通常较大,为颌下腺的轮廓。双合诊检查在颌下区及口内均可扪及,包块的位置深而固定。压迫肿大的腺体,可从导管口挤出脓性分泌物,导管口乳头有红肿等炎症表现。而急性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仅位于颌下区内,在口内无法触及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肿大的淋巴结与肿大的颌下腺相比较,相对表浅,颌下腺导管乳头无炎症表现。
又称Kikuchi病(菊池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上常表现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并伴有持续性高热。但白细胞减少,血沉加快,抗生素治疗无效,似恶性病变。不同的是其预后多良好,数月或数周可热退、自愈。组织学上表现为皮质区或副皮质区的灶性坏死,坏死灶周围或尚未坏死区有大量组织细胞,这不同于非特异性颌下淋巴结炎。该病病因不清,可能为病毒感染。
为感染啮齿动物弓形虫所致。由于该病原体广泛分布于温暖潮湿处,且所有哺乳动物、鸟类都可感染,故本病并不少见。人体可因摄入含卵囊虫的猫粪污染食物或食入未煮熟的牛、羊、猪肉等感染,以儿童、青少年多见。临床常表现为单个或1组淋巴结肿大、压痛,以颈部、耳后、枕部和腮腺区多见。偶伴乏力、发热,若发生在妊娠妇女,可致流产。其组织学不同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可见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大量类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且偶见小块干酪样坏死灶,有时见吞噬成堆卵圆形病原体的巨噬细胞一假囊。此病原体可用Giemsa染色(紫红色)加以鉴别,还可伴淋巴结周围炎、滤泡间区免疫母细胞增生,上皮样小静脉增生等改变。
临床上也常以淋巴结肿大而被发现。因为它是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故往往可发生于全身多处淋巴结内。恶性淋巴瘤早期往往无自觉症状,无炎症病史,并且随着病变进展呈持续性、渐重反复或持续低热,也可高热等反应,并有疼痛(肿瘤性淋巴结长大压迫神经所致)以及相邻重要器官受侵的症状。局部淋巴结起初为单个肿大,可活动,以后可互相融合,并向附近淋巴结群扩展。抗感染治疗不见效。病理取材可见淋巴结剖面呈烂鱼肉样,正常结构消失。镜下主要需与霍奇金淋巴瘤鉴别,即虽然后者也可见各类慢性炎症细胞,但伴有异型组织细胞、Reed-Stemberg细胞(R-S细胞)。这种肉芽肿样组织占淋巴结一个相当大区域,形成边界不清的肿块病灶,分布不均,这与淋巴结炎不同。
主要见于因应用苯妥英钠或其衍生类抗惊厥药物后,1周到数月后引起。临床上除伴有非特异性炎的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外,尚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皮肤过敏性斑、疹及肝、脾大等改变,且有因用药出现,停药减轻等病史。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诱因,根据不同细菌的感染,选择不同的抗感染药物治疗。而且在急性期主要是进行抗感染治疗,当出现脓肿形成,则需切开引流。
炎症早期应采取全身抗感染治疗,以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主,首选药物为青霉素,还可应用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局部配合理疗,外敷如意金黄散、鱼石脂软膏等。
当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后,除了抗菌药物使用外,还需切开引流。一般可先试行穿刺吸脓,然后切开引流,注意切开引流时应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
主要治疗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形成的脓肿,真菌性脓肿不应切开引流。手术需在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及时更换敷料。当出现发热或寒战、原部位再次积脓、疼痛加剧时,患者应及时返回医院检查伤口。
结核性淋巴结炎,如有穿破成瘘,可在切除窦道刮除病变组织的基础上,用链霉素敷贴。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治愈率为95%,预后较好。早发现、早治疗,一般均可无任何后患。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一般可以完全治愈。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患者若护理得当,治疗及时,及时排出除脓液,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痊愈后一个月需要进行一次复诊,复诊时需要做B超和血常规来确定患者的淋巴结肿大以及炎症的情况,从而评估是否已经完全痊愈。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膳食多样化,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进食清火解热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身体所需维生素及营养物质。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患者的无特殊的护理措施,平时注意运动,增强抵抗力。脓肿切开后,注意切口护理。
患者平时生活中应注意适量运动,增加自身抵抗力,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还要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脓肿切开后,监测是否有脓液流出及渗液,注意伤口恢复情况。
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的患病原因一般是由于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咽炎痛、感冒、牙周炎、牙齿发炎、中耳炎等脓肿、耳朵感染或者蚊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急性淋巴结炎的发生。
饮食宜清淡、定时定量进餐。
经常运动,规律锻炼,增加抵抗力。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避免熬夜、劳累,以免机体免疫力降低,使致病菌更容易入侵。
注意周围环境卫生,及时处理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
4453点赞
[1]刘志勇.颈部急性淋巴结炎8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4).636-636.
[2]樊明文.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196-19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