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骨髓炎往往是急性骨髓炎就诊晚或急性阶段治疗不当,导致迁延不愈所致,是由于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引起小儿骨质破坏,伴或不伴有继发骨质增生的一种骨慢性炎症性疾病,常反复发作多年不愈。该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一般以反复破溃、窦道流脓、死骨排出等局部症状为主。
小儿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骨髓炎愈合不佳、转变而来,发病时间较长,迁延不愈。慢性骨髓炎可分为:
C-MⅠ型,髓内型,病变仅存在于骨髓腔内。
C-MⅡ型,浅表型,病变仅位于骨皮质的浅部。
C-MⅢ型,局限型,病变累及骨髓和骨皮质。
C-MⅣ型,弥散型,病变广泛分布于骨髓内和骨皮质。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生理情况又分为A、B、C三个亚型:
A型,身体机能正常,无生理、代谢、免疫等异常。
B型,功能受损,局部和/或全身异常。
C型,全身条件差,不适合手术。
小儿慢性骨髓炎的病因主要是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多是因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导致,该病好发于6个月以前及5岁左右儿童,由血行传播,免疫功能差、营养不良等因素可诱发。
小儿慢性骨髓炎40%的病例由于败血症或软组织化脓感染导致,致病菌常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性较强的溶血性白色葡萄球菌也可导致小儿慢性骨髓炎,偶尔可见沙门杆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脓菌,大部分对青、链霉素有抗药性。常见的原发病灶有脓疱、齿龈脓肿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未能及时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或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局部广泛瘢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等因素均可引起该病。
小儿慢性骨髓炎因免疫功能差、营养不良等因素诱发。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差可因机体免疫水平低下感染特异性细菌,进而造成骨髓炎。
小儿慢性骨髓炎10岁以下儿童高发,男女发病率为4:1,其余无明显流行病学史,无地区及季节性发病差异。
小儿慢性骨髓炎以6个月以前及5岁左右两个年龄组为最多。
小儿慢性骨髓炎典型临床症状为病变部位皮肤色素沉着、反复流脓或小块坏死骨排出、肢体变形等,可造成病理性骨折及癌变等并发症。
局部红肿、疼痛、流脓。
恶寒、发热,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漫长。
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
患肢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为全身性发作,不伴有其他系统症状。
乏力为无症状性乏力,不伴有恶心,进食油腻后加重。
致病菌感染可造成骨质破坏,导致其硬度和强度不如正常骨路,当受到外力时,有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病变部位反复遭炎症刺激,以及不当的应力変化,长此以往可引起关节畸形。
慢性骨髓炎病变部位反复流脓,经常受炎症分物的刺激,皮肤可能会出现湿疹样的改变,表现为皮肤红肿、变薄,表皮脱落。
慢性骨髓炎可以使肾、脾、肝等脏器出现淀粉样变性,引起相应脏器功能受损,可表现出蛋白尿、血尿、脾大等症状。
病变处骨质和皮肤在慢性感染炎症的反复刺激下,病变部位可能发生癌变,常见的有表皮样癌、纤维肉瘤、基底细胞癌等。
当发现患者出现皮肤感染,伤口反复感染等症状应积极就诊。小儿慢性骨髓炎多通过血常规、骨骼X线等检查可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骨样骨瘤等疾病相鉴别。
如身体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疼痛以及体温升高等症状,尤其是骨痛,且疼痛部位红肿、反复流脓等,立即就诊。
多数患者优先到儿科或急诊科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疼痛、红肿、发热等)
症状出现之前,身体某部位皮肤是否有过破损导致局部感染?
症状出现之前有无乏力、感冒史等?
既往有无此类疼痛?
是否至外院就诊?
血常规见检查全血中白细胞计数,如发生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发生严重感染时C反应蛋白含量可升高,有临床诊断意义。
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死骨外包壳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
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中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CT检查可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ECT检查。
小儿慢性骨髓炎可通过既往有急性骨髓炎病史,有特异性细菌感染史,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疼痛以及体温升高等症状。结合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及CT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明确诊断。
以持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良性肿瘤,位于骨干者,骨皮质可见密度增高影,整段骨干増粗、致密,其间有小的透亮区即瘤巢,中央可见小死骨,周围呈葱皮样骨膜反应。位于松质骨者,也有小透亮区,周围仅有少许致密影,无经久不愈的窦道。小儿慢性骨髓炎经骨骼X线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常常与小儿慢性骨髓炎难以鉴别。骨肉瘤发病部位在四肢骨的骨干部,有时有剧痛,伴发热及局部热感,血沉升高,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呈炎症反应。X线早期以骨膜反应为主,骨膜反应与骨髓炎相比规则,多呈葱皮状骨膜反应。小儿慢性骨髓炎经骨骼X线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CT检查可发现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
小儿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可在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和适当的局部处理。治疗原则为等待死骨与病骨分离后手术摘除,并需消灭死腔及注意一般支持疗法,促进患者康复。
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后,立即给予抗生素。目前首选苯唑西林钠、氨苄西林或红霉素,兼用氯霉素、头孢菌素或庆大霉素等。当明确致病菌和敏感的抗生素后,立即更换有效的药物。静脉给药2~3周,感染控制后可改为口服抗生素2~3周。
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引流与骨钻孔或开窗减压。切口或髓腔内可置两根硅胶管,一个用于向内滴人抗生素溶液冲洗,另一个用于引流。积脓较少的伤口,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后可以缝合,可降低骨质吸收和产生死骨。目前普遍认为手术治疗为首选,关键在于彻底清除病灶,患侧肢体应使用外固定器固定,以预防病理性骨折。切开引流与骨钻孔为传统术式,大手术视野,清创较彻底,但相对于开窗减压来说创伤较大;开窗减压是较新术式,小事业,微创手术,但有清创不彻底的风险,且费用较高。
小儿慢性骨髓炎常用骨髓炎汤治疗,一般以托毒排脓为治疗原则,根据病症的不同类型分别施以消、托、补三法,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配合抗生素及手术治疗。
小儿慢性骨髓炎大多数患者可得到治愈,病程长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小儿慢性骨髓炎一般能够治愈,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小儿慢性骨髓炎经积极有效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会恶化,危及生命。
小儿慢性骨髓炎患儿需遵医嘱每隔一段时间到医院行X线检查。
小儿慢性骨髓炎无需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小儿慢性骨髓炎的护理主要是协助病人锻炼,营养支持。此外可协助患儿做一些功能训练,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家属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协助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特别是对于病情比较轻的患儿,鼓励适当的散步以增强体质。
注意患儿伤口护理,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受压或用力使伤口出血。
慢性骨髓炎患儿因为卧床时间比较长,家属应定时帮助患儿翻身,适当进行下肢按摩。
家属可以积极了解相关健康指导、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治疗安全性及注意事项,加强对患儿的心理健康指导。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家长应时刻监督,发现患儿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
家属应注意观察患儿的伤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是否出现发热或其他不适,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儿童慢性骨髓炎患者应注意牙龈、指甲沟等位置的小伤口情况,如出现感染征象如红、肿、热、痛,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小儿慢性骨髓炎的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减少感染的发生,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处理外伤等方式对减少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帮助。
适当加强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皮肤出现破损时,立即清洗伤口,消毒包扎
机体存在感染病灶时,立即就诊治疗并彻底治愈。
4156点赞
[1]徐永清,朱跃良,范新宇等.二处截骨骨搬运治疗胫骨干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再认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10):850-853.
[2]赵喆,漆白文,潘振宇等.带血管蒂腓骨骨皮瓣移植修复创伤性骨髓炎所致骨缺损[J].临床科杂志,2015,23(4):311-313.
[3]张岩,朱彦丞,张子韬等.影像学检查在慢性骨髓炎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1):89-92.
[4]谢肇.四肢长骨创伤后骨髓炎诊断与治疗的难点及挑战[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4):289-29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