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是血液中微生物的高选过滤器和吞噬活动中心,具有抵抗局部感染的免疫能力,一般不易发生感染。脾脓肿是一种少见但致命的疾病,常为全身感染的并发症,多经血行感染。临床表现多以寒战、发热、左上腹或左胸疼痛、消瘦、乏力为主要特点,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不易,极易误诊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晚期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特效治疗是脾切除,预后较差。
多为继发性感染,往往是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并发症,当体质衰弱、慢性疾病、脾囊肿、脾栓塞时,致病菌,如伤寒杆菌、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心内膜炎和产褥热等,均可使脾固有的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脾脓肿,此型常见,约占脾脓肿的75%。
脾外伤或手术时损伤脾,细菌可直接进受伤的脾脏内,被膜下血肿或脾内血肿继发感染也可引起脾脓肿,脾动脉的栓塞、结扎及脾梗死区的坏死、感染均可导致脾脓肿,此型占脾脓肿的10% ~ 15%。
邻近脏器的化脓性感染直接侵人脾引起脾脓肿,此型约占1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可能发生脾的感染和囊肿。
脾脓肿多继发于全身性感染,血源播散至脾。其他少见原因为从邻近器官病变发展而来,如肾周围脓肿、膈下脓肿、坏死性胰腺炎等,脾外伤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脾脏伤口引起继发感染。
常发生于具有慢性病、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疟疾和其他防御功能低下患者。
如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或脓肿、肝脓肿、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所导致的直接播散。
在80%的病例,脾脏外器官存在一处或多处脓肿,牌脏脓肿的产生是其他器官脓血症未能控制所出现的晚期表现。细菌血源性播散导致的脾脓肿可为多发性,而脾外伤所致脾脏血肿的继发性感染导致的脾脓肿多为单发性,脾脓肿也可以是静脉内药物滥用的并发症。
本病不常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年龄区间为11个月~87岁,平均年龄为45岁,患者以青壮年多见。
患者有先驱感染史,感染经血行传播至脾,引起脾脓肿。
体质衰弱者脾的固有防御能力下降,细菌入侵引起脾脓肿。
脾脓肿的临床表现多以寒战、发热、左上腹或左胸疼痛、消瘦、乏力为主要特点,可有左上腹触痛、腹肌紧张、脾区叩击痛。当脓肿位于脾上极时,炎症可侵及左侧膈肌及胸膜,可引起左肩部放射性疼痛,左侧胸腔积液、积脓。
大多数患者均有畏寒、发热表现,体温多达38.0~39.0℃或更高,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型。发热与畏寒是脾脓肿的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热后数日即出现脾脓肿,但有时可相隔数周、数月,甚至1~2年。
80%以上患者左上腹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呼吸时疼痛加重。疼痛表示炎症累及脾包膜及脾周围炎,约35%的疼痛向左肩部放射痛,表示炎症侵犯膈肌。
脾脓肿患者合并肝、肺、肾等其他脏器脓肿约占25%以上,病情常较重。约34%的患者脾脓肿破裂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或穿入胃、结肠和小肠,脾外伤血肿继发感染的脓肿破裂常合并大出血。
脾脓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早期诊断不易,患者出现左上腹持续性钝痛或胀痛时应及时就医,经B超等检查怀疑脾脓肿时立即接受治疗,诊断一旦明确,患者应积极做好手术前准备,及早手术。
当患者出现脾脓肿的典型症状,如寒战、发热、左上腹或左胸疼痛、消瘦、乏力等,应及时到医院外科就诊。
大多确诊患者优先考虑脾切除,在普外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部分早期确诊的单发小脓肿或未液化脓肿患者可在内科行保守治疗。
有反复高热、寒战、剧烈腹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的患者及时到急诊就诊或拔打120。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畏寒、发热等)
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持续多长时间?
腹痛是哪种性质的腹痛?(如刺痛、钝痛、隐痛、胀痛)
既往有无脾区外伤或其他部位感染病史?
之前做过什么手术吗?
约1/3病例的血细胞比容低于30%,约80%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在14x10^9/L以上,提示有无感染,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X线检查发现胸腔积液者有28.4%,左横膈抬高18.3%,腹部X线平片见左上腹脾区阴影扩大的有35.6%,11.1%可见到左上腹有液气平面。吞钡造影检查约1/3可见胃底有压迹或局部刺激征。钡剂灌肠约1/4可见脾曲下降或局部有刺激征象。
以放射性核素99Tc或67Ga扫描可发现80%~90%的病例局部有放射线缺损区,但直径小于2cm的脓肿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这种检查有较高的分辨率,配合放射性核素扫描则准确性可提高到95%以上。B超检查可见脾增大,内有呈囊性液性暗区,并可确定其部位、大小和性质; CT检查可见脾大及液性暗区,以及脓肿的大小、部位及性质。
选择性脾动脉造影也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属侵入性检查,准确性并未优于B超,故近来已较少应用。具有以上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阳性的患者,诊断并不困难。
约50%的患者可见左上腹或左季肋部局限性皮肤水肿。
约50%的患者左上腹可触及肿大脾脏,局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约50%的患者会出现脾区叩击痛。
显示脾脏增大,脾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边缘不平整,腔壁较厚。与脾脏囊肿相比,脾脓肿无回声区边缘回声较强、模糊。无回声区内有散在小点状回声影,可见液平,偶尔有气体回声,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约60%病灶在脾上极,可伴有左胸积液。
扫描检查发现脾脏外形向外膨隆,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气体,脓肿壁与脾实质相等。增强扫描时脓肿壁可增强,但脓肿内容物不增强,脾脏内可见散在的钙化斑。
左上腹可触及肿大脾脏,局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出现脾区叩击痛。
以放射性核素99Tc或67Ga扫描可发现80%~90%的病例局部有放射线缺损区,但直径小于2cm的脓肿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约1/3病例的血细胞比容低于30%,约80%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在14×10^9/L以上。
大多数病人在胰腺炎急性发作好转后1周至数周又出现发热、腹痛和触痛、恶心、呕吐,急性胰腺炎时常见的发热、白细胞增多和腹部征象不能很快消失,如果这些症状和体征持续7日以上,则应怀疑有脓肿,有半数病例可摸到肿块,可通过B超、CT检查与脾脓肿鉴别。
全身菌血症或胆道感染引起的多发性脓肿通常起病急,并以引起脓肿的原有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其主要症状,如为单发性脓肿,则其症状在数周内呈亚急性起病,常见有发热,而且有时是唯一的线索,但多数病人还有厌食、恶心、体重下降和无力,约半数病人有右上腹疼痛或触痛和肝肿大,偶见右侧胸膜炎性胸痛,黄疸一般只在胆道阻塞时才出现,可通过B超、CT检查与脾脓肿鉴别。
脾脓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和漏诊,且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良好的支持治疗及应用广谱抗生素是治疗的基础,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脾切开引流术或脾切除术。
给予充分营养,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高热时给子物理降温,疼痛及呕吐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多次小量输血或血浆。
首选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抗生素,若有条件行脓液细菌培养或血培养检查,则根据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测试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单发脾脓肿可行超声或CT引导下的穿刺引流术。
穿刺引流失败或效果不佳,或多发脾脓肿,及早行包括脓肿在内的脾切除术,术后留置左上腹引流;对于脾周围粘连严重、行脾切除术困难者,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者,可行脾脓肿切开引流术。
脾脓肿预后较差,延误诊断和延迟手术是造成脾脓肿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手术病死率的关键是及早诊断,积极的支持治疗,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及充分的术前准备,然后及时做脾切除。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可降低至7%以下。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延误诊断,延迟手术常会缩短患者生存期,病死率较高。
脾脓肿的患者应摄入富含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以及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容易产气的食物,戒烟、忌酒。
宜吃富含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鱼肉、牛肉、新鲜蔬菜等。
不宜吃未经煮熟加工处理的肉、蛋、奶等易受细菌污染的食物,和高脂肪等加重脾脏负担的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豆等
戒烟,忌酒。
脾脓肿的患者要注意防治感染加重,维持体温正常,监测生命体征、患者意识,密切观察和防治并发症,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加强营养,适当遵医嘱活动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提高机体抵抗力。
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病情逐渐恢复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
患者高热、寒战发作时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应用退热药,采集血标本做细菌或真菌培养。
脾脓肿起病隐匿,早期无特殊症状,但大部分患者有某种先驱感染史,预防脾脓肿可从治疗感染性疾病入手。
对于腹部外伤,特别是脾脏受钝伤或穿透伤,应尽早清创、抗感染。
脾脏手术患者应积极遵医嘱接受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尽早恢复活动。
免疫力低下或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应更加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要远离有危险的环境,如施工现场等,防止外伤。
4027点赞
[1[刘文志,常庆勇.普通外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78-379.
[2]路潜,韩斌如.外科护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73-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