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由于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慢性腰痛,出现以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因其可影响邻近的神经纤维,常伴有下肢疼痛,故称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慢性腰痛的常见疾病之一,亦称第3腰椎横突滑膜囊炎或第3腰椎横突周围炎。
由于第三腰椎横突比其他腰椎后伸曲度大,且附着很多与躯干活动相关的肌肉及筋膜,是腰椎的活动中心。因此,当腰椎活动时肌肉收缩牵拉的机会最多,拉力最大,这些组织异常收缩时横突末端首当其冲,这种解剖特点构成了末端易受损伤的基础。
第三腰椎横突位于腰椎生理前段凸顶点,腰部频繁屈伸、侧屈、旋转活动,所承受的杠杆作用力最大,当腰部急性扭伤时由于外力牵拉作用,使附着于第三腰椎横突上的肌肉、韧带、筋膜超过其承受能力,而发生撕裂、牵拉损伤。急性损伤失治或治疗不彻底,则容易形成慢性酸胀疼痛。
由于第三腰椎生理性横突过长,在腰部屈伸、侧屈、旋转活动过多或腰部受寒冷刺激,机能下降时频繁活动,可使肌肉、筋膜与横突摩擦增加,导致慢性摩擦损伤,反复持续损伤致横突周围软组织出现水肿、出血、渗出等纤维变性,日久可导致横突周围粘连、肌肉挛缩、筋膜增厚、瘢痕形成等,使穿行其间的血管、腰脊神经后支外侧受到刺激或卡压,出现局部疼痛和向腰臀部放射痛。
由于横突与其周围肌肉、韧带、筋膜长期持续摩擦,炎性水肿、渗出增多,使横突顶端骨膜与骨皮分离,形成假性滑囊,随着炎症、水肿发展,假性滑囊内渗出液侵入,使滑囊内张力增大,形成局部持续酸胀、疼痛。
当前屈及向对侧弯腰时,该后枝被横突挑起或受磨损而引起该神经枝支配区痛、麻,也能牵涉到第二腰神经前枝而引起反射痛,达臀部及大腿前侧。第三腰椎横突前方深面有腰丛神经的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并分布到大腿外侧及膝部。如横突过长、过大或伴有纤维织炎时,能使该神经受累并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痛。此病变波及附近的闭孔神经甚至于肌神经时,疼痛也可出现于髋部或大腿。
腰椎横突末端附着不少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及筋膜,主要有腹横肌、腰方肌、腰大肌、骶棘肌及腰背筋膜。坚强的腰背筋膜深层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季肋及骼痘,腹横肌移行于腰背筋膜而附着于横突。腹内压的变化可通过腹横肌而影响到横突末端的组织。
有腰部的频繁活动史、腰肌劳损病史等,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有腰肌劳损病史,腰部受凉后容易诱发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常见,男性多于女性。随着科技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群也逐渐出现该病症的表现,尤其以负重体力劳动者、计算机从业者、飞行员、售货员、司机、教师、学生等需要久坐或久立者居多。目前该病的目标人群正在扩大,对早期腰背痛的不重视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常有腰部扭伤史或劳损史。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腰臀部酸痛,腰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臀部及下肢(膝关节水平以上)放射痛或麻木,极少数患者疼痛或麻木可放射至小腿外侧。
弯腰时疼痛多呈持续性加重,疼痛因人而异,有的疼痛非常剧烈,有的则持续性钝痛。疼痛的性质,一般是牵扯样的,也有呈酸困状的。疼痛往往在久坐、久站或早晨起床以后加重。症状重的还有沿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可至膝面以上,极少数病例疼痛可延及小腿的外侧,但并不因腹压增高(如咳嗽、喷嚏等)而增加疼痛症状。
该疼痛定位固定,是本综合征的特点,有的病例可及第三腰椎横突较长,其尖端处可触及活动的肌肉痉挛结节(于臀中肌的后缘及臀大肌的前缘相互交接处,可触及隆起的索条状物并有明显触压痛)在臀大肌的前缘可触及紧张痉挛的臀中肌,局部压痛明显。
是因为股内收肌由L2~L4发出的闭孔神经所支配,当L1~l3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时,可反射性的引起股内收肌肌紧张和痉挛的缘故。
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沿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至膝以上,极少数病例疼痛可延及小腿外侧,但并不因腹压增高(如咳嗽、喷嚏等)而加重。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可并发腰肌劳损,出现腰肌疼痛、压痛广泛的症状。
患者若有腰部疼痛、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明显压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查体,询问病史,并根据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如果确诊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一般需要去骨科进行治疗。
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甚至腿部麻木和放射痛,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可到骨科就诊。
哪里不舒服?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疼痛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者缓解?
腰部以前有没有受过伤?
以前有治疗过吗?都做过哪些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触及到第三腰椎横突较长,骶棘肌外缘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处有局限性明显压痛,有时可触及一纤维性软组织硬结,常可引起同侧下肢反射痛;腰2-3椎旁或骶部常有麻木区或过敏区,内收肌可出现痉挛紧张,重者可见臀肌痉挛,臀中肌可触及索条状物,有压痛;腰椎活动度多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有部分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多无异常,可表现为第三腰椎横突明显过长,有时可见左右横突不对称,腰部压痛多位于横突较长一侧。部分患者第3腰椎两侧横突长度无明显差别或一侧横突表现为非水平位(向上方翘起),另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腰椎侧弯。
可见病灶局部软组织肿胀,周围组织高密度血肿影。
有突然弯腰扭伤或者长期慢性劳损、腰部受凉史。
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
体格检查可见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对少数难以确诊者,于第三腰椎横突尖部诊断性注射利多卡因,若疼痛立即消失即可确诊。
属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性痛,疼痛与活动有关,腹压(如咳嗽、打喷嚏)增大时疼痛加重,多伴有下肢麻木、无力,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腰部屈伸功能障碍,脊柱侧弯畸形、屈颈、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均阳性,压痛点在棘突旁或腰骶部。一般通过症状即可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鉴别。
表现为臀部深层疼痛,疼痛可呈烧灼样、刀割样或蹦跳样疼痛,且有紧缩感,疼痛逐渐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下肢放射痛,偶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下坠不适,活动受限,患侧下肢不能伸直,自觉下肢短缩、步履跛行,或呈鸭步移行。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受限。一般通过症状即可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鉴别。
腰部软组织(肌肉、筋膜、韧带)的慢性损伤,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酸痛不适,或持续性胀痛,疼痛发作常与天气、腰部姿势不当或腰部受力过度有关。腰部广泛的压痛、腰部劳损范围大,但腰部活动不受限制,通过症状以及腰椎X线检查可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鉴别。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经适当休息、按摩推拿、功能锻炼、封闭等治疗病情可好转。症状重、有明显神经卡压征表现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通过手术将横突部位挛缩筋膜、肌腱切断,松解神经血管束的卡压。
是非甾体抗炎药,属于非酸性药物前体,口服后迅速吸收并代谢,其代谢产物对前列腺素合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还可抑制多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转移、减少炎症部位DNA含量,抑制炎症渗出物中溶解酶活性,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对胃肠黏膜无直接刺激,不破坏胃黏膜保护机制,对胃肠刺激较小。
镇痛、消炎和解热作用均很强,吸收及排泄也较快,临床用其治疗多种疼痛及癌痛,还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可口服、肛门纳入;也可使用注射制剂深部肌肉注射。妊娠前3个月禁用,肝肾功能障碍及有溃疡病史者慎用。
是非甾体抗炎药,吸收快、完全,血浆结合率达99%,血浆半衰期为13~14小时,用于治疗中度疼痛、痛风及各种关节炎。对不耐受阿司匹林、消炎痛者用萘普生可获得较好疗效,偶见胃肠道出血,因此消化道溃疡患者禁用。
对于症状严重、发作频繁、保守治疗不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必要时行横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术,亦可做第三腰椎横突剥离或切除术。手术于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沿骶棘外缘切口切开肌筋膜鞘,沿肌外缘找到横突尖部,在尖部周围切断附于其上的紧张的肌肉及筋膜,分离并切除横突尖端1~2cm,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中医疗法主要有推拿治疗、针灸治疗以及针刀治疗。
寻找准确的压痛点后进行痛点注射,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泼尼松等。
如敷贴、熏蒸、红外线照射、中药离子导入、电磁疗法等。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经过积极治疗,通常可以治愈,少数患者可能易于复发或遗留慢性腰痛。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基本可以治愈,少数患者可能复发。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
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慢性腰痛的后遗症。
若无症状可不再复诊,若腰部疼痛迁延不愈,需要随时复诊,通过医生查体、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监控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于软组织损伤疾病,与平时摄入食物的关系较小,患者注意健康均衡饮食即可。若行手术治疗,术后注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促进机体恢复。
平时经常锻炼腰背肌,注意腰部保暖,勿受风寒,疼痛明显加重时应卧床休息,起床活动时可用腰围保护,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
疼痛较剧烈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1周,减轻腰部负担,避免久坐,避免过度劳累,尽量避免弯腰提重物。
受凉是腰三横突综合征的重要诱因,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主要是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小飞燕”等,注意持之以恒。
急性期需要服用止痛药物,非甾体药物对胃黏膜有损伤,胃出血、胃溃疡患者禁用。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是先天生理结构以及后天损伤导致,因此,平时注意正确姿势和腰部保暖,及时治疗腰部损伤,对于预防本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腰部急慢性损伤,要及时检查治疗。
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包括坐姿、行走姿势、腰部用力方式等。
注意腰部保暖,及时增加衣物,避免疲劳。
减少腰部负重及其他重体力劳动。
定期体检,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331点赞
[1]詹红生,冷向阳,等.中医骨伤科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朱立国,李金学等.脊柱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裴福兴,陈安民等.骨科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郭玉娜.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J].中国全科医学.2016,9(12):967-96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