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是指发生于新生儿的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引起的疾病,好发于免疫力较低下患儿,全年都可发病,传播地区极广泛,病毒的携带者及患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拒食等,重者可有多脏器损伤。
用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CVB抗原可将柯萨奇病毒B分6型(CVB1-6),据近年报道以CVB3、CVB5型感染对新生儿危害最大,发生率也最高。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主要是由于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引起,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在婴儿室内出现柯萨奇病毒感染患儿、医护人员以及哺乳的产妇均可导致本病的散发或流行。
新生儿暴露于柯萨奇病毒B组环境中,如污染的手、衣物、用具,或者有其他成人或婴儿感染,当新生儿感染了该病毒即可发病。
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因素使新生儿抵抗力更差,更易感染病毒。
患儿亲属中有感染柯萨奇病毒B的,而且没有注意与患儿隔离。
手卫生注意不到位,易将病毒带给新生儿。
该感染自首次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发生及被报道以来,也陆续在世界各地发生并被报道,主要侵犯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儿,本病流行方式包括暴发流行及散在发生两种特点。严重的暴发流行,其病死率曾高达69.4%,对新生儿危害较大,全年都可发病,传播地区极广,病毒的携带者及患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该病毒可通过粪便、咽喉排出,如果手卫生注意不到位可通过消化系统被传播。
病毒可以飞沫形式排出,经过呼吸道吸入可致病。
病毒可经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造成宫内感染,宫内感染多在生后3天内发病;产道感染为产时感染,多在生后一周内发病。
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儿。
其母亲有柯萨奇病毒B感染的新生儿。
与柯萨奇病毒B感染的患者接触的小儿。
接触、饮入被柯萨奇病毒B感染的物品、奶水的小儿。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起病急剧,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型不规律,持续数日甚至十余日,期间可伴有激惹、吃奶少、呕吐、腹泻等神经、消化系统症状,随着体温恢复而好转,多数自愈。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的潜伏期可有很大差异,一般在生后7~14天左右,经宫内垂直感染者多在生后3天内发病,生后感染者多在7天后发病,潜伏期长短也与不同血清型、新生儿个体因素有关。
多数患儿起病急剧,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型不规律,持续10余日后逐渐恢复,期间可伴有激惹、吃奶少、呕吐、腹泻等神经、消化系统症状,随着体温恢复而好转,多数自愈。中、重度病例急性期伴有败血症样全身表现,发病1~2天后可出现休克、黄疸、肝脾大、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有DIC、肺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乃至死亡。
多为柯萨奇病毒B感染2~4型,患者可出现心血管系统表现,主要表现严重的心肌损害。多在生后5~9天发病,可先有发热、精神萎糜、腹泻、拒乳,数日后出现心肌炎体征,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奔马律、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表现。心电图显示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P-R延长及各种心律紊乱。超声检查可有广泛心肌损害,如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暴发流行感染的中、重型病例,常伴有心、脑、肺、肝、肾、血液各系统多脏器损害。
如尿少、无尿、水肿、血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表现。
临床可有呼吸困难、发绀、肺内啰音,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斑片状阴影。
包括出血倾向、皮肤出血点、淤斑以及血小板计数下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治疗原则是在加强隔离、护理基础上,积极对症治疗,保护心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提高免疫功能,防治继发感染。
新生周围存在柯萨奇病毒B感染患者,新生儿出现持续性发热,不能用细菌感染解释,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现反应差、激惹,呕吐、腹泻症状应考虑本病引起及时就诊。
如新生儿发热1~2日后出现肝脾肿大、黄疸、呼吸困难症状考虑本病危重情况,应立即就医给与治疗。
新生儿母亲如果妊娠期感染柯萨奇病毒B,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病毒筛查。
优先考虑就诊于新生儿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孩子有什么症状?
这种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长时间?
孩子出生时有没有异常?(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羊水吸入等)
孩子母亲妊娠期有没有特殊的疾病?
孩子之前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有没有经过什么治疗?
应早期进行柯萨奇病毒分离培养,以提高病原体的阳性检出率,标本可选择孕母及患儿的分泌物。
血清学检查主要应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中和试验用来检查患儿血清中抗体增长情况或检查人群中隐性感染后抗体水平,适宜流行病学调查。
用核酸杂交的方法检测血清及心肌标本中的肠道病毒DNA及RNA,此方法敏感性强,特异性高且具有快速的特点,适于临床应用。
了解心脏病变情况。
通过血象初步了解患儿感染情况,通过生化检查了解患儿肝功、肾功能及心肌损伤情况。
符合以下几点可诊断:
新生儿存在柯萨奇病毒B的接触史。
出现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情发展快,可合并心机损害,但又不支持细菌感染。
实验室检查阳性。
该感染可为宫内感染,也可为出生时或出生后感染,宫内感染患儿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呼吸窘迫、心肌炎、肺间质炎症,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等与柯萨奇病毒B感染相鉴别。
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早期患儿可出现反应差、不吃不动等症状,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但该类患儿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或降低,血培养、脑脊液培养或尿液培养可培养出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可与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鉴别。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在加强隔离、护理基础上,积极对症治疗,保护心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提高免疫功能,防治继发感染。
及时对婴儿室、母婴同室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对患儿严格隔离2周,对易感者肌注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加强营养,提高患儿抵抗力。
患儿因高热或颅脑感染原因,而出现惊厥、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时给予该类药物,缓解症状。
患儿出现呕吐、视乳头水肿、前囟膨隆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给与甘露醇降颅压、呋塞米利尿脱水治疗。
如已经给予纠酸、扩容等治疗患儿仍有心率增快、血压不稳等症状,应及时给予患儿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酚妥拉明。
患儿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早期表现为高凝状态,需要给予肝素等抗凝药物,晚期会出现出血等症状,需要给予凝血活酶等止血药物。
患儿往往存在心肌损伤,给予患儿果糖二磷酸钠等营养心肌药物,谷胱甘肽、甘草酸苷等保肝治疗。
因不能除外细菌性感染,往往联合使用抗生素。
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已陆续报道在CVB感染中有一定疗效。
轻型患儿早期出现发热症状,经过积极对症处理该类患儿可自愈,但是重型患儿可能出现心肝肾、中枢系统各种损伤,遗留相应后遗症,甚至死亡。
轻型患儿经对症处理可自愈,但重型患儿会遗留后遗症。
轻度患儿痊愈后可不影响寿命,但大部分中重度患儿因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对寿命及生活质量会产生相应影响。
若患儿发生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则有发生偏瘫等后遗症的可能,但几率较低。
该病总的病程约1月左右,痊愈患儿应定期复诊,有后遗症患儿应遵医嘱进行相应治疗。
新生儿尚未添加辅食,主要营养来源为奶粉或母乳,此时可给与患儿特殊配方奶粉,增强营养,提高患儿抵抗力,有母乳的尽量吃母乳。
对于感染患儿做好隔离防护,感染者至少隔离2周,严格执行,切断传染源,对于母婴室等严格消毒,注意手卫生,加强新生儿营养,提高新生儿抵抗力。
新生儿家属注意卫生,勤洗手,尤其是接触患儿前一定要注意洗手。
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者一定注意与新生儿隔离。
患儿隔离一定要保证严格,避免发生疾病流行,导致严重后果。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的预防是关键,因柯萨奇B病毒可经粪便、口腔排出,因此需严格注意手卫生,新生儿所接触的衣物、食物、玩具等需注意干净卫生,因该病毒可经胎盘传播,故孕妇妊娠期注意预防感染。
孕妇妊娠期规律去医院产检。
孕妇妊娠期如感染该病毒,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病毒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孕妇妊娠期注意预防感染,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
新生儿出生后,应减少亲属探视,减少患儿接触到病毒的几率。
患儿家属注意卫生,接触孩子前注意洗手,孩子使用的衣物、玩具、食物注意卫生。
家属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减少与新生儿接触。
4617点赞
[1]李娟,魏秀清,魏克伦等.围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6):332-333.
[2]马鸣,孙伟,汪洁等.8例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1感染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2,14(5):13-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