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是由于3号染色体上的两种酶的缺乏导致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两种酶的缺乏均引起硫酸角质素(KS)降解障碍,为黏多糖贮积症中引起骨损害最严重的一种。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智力正常。1岁时生长减慢致身材矮小,面部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轻度肝脾增大,可有主动脉回流等复杂病变,本型膝、髋和腕关节的改变明显,与其他型黏多糖贮积症不同。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根据缺乏的酶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为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GALNS)。
为β-半乳糖苷酶缺乏。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主要是因为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导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的基因为GALNS基因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突,好发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本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后遗传所致,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溶体内催化黏多糖中的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降解的GALNS缺乏,导致分解不完全的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逐渐贮积在软骨、角膜、肌腱等组织细胞内。过量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的堆积,势必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致使患者出现相应症状,GALNS基因定位于16q24.3、GAINS基因。
黏多糖贮积症Ⅳ-B型的发病机制是由于β-半乳糖苷酶缺乏缺乏导致出现黏多糖的聚集在各组织细胞中,从而引发相应的表现,β-半乳糖苷酶基因定位于3p21.33,基因突变类型可不相同。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尚无确切诱发因素。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在活产儿中约为1/40000,本病男女均可发病,男稍多于女。其中患者出现角膜浑浊一般在10岁左右明显,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发生在10岁左右,多数病人死于20岁之前。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家族中若有人患过黏多糖贮积症Ⅳ型,其后代发生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风险会增高。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分为A型和B型,主要不同为B型有明显的牙釉质发育不良,其他二者大致相同。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生时患者多无明显异常,4岁时出现身高不增、步态异常、角膜混浊、骨骼畸形。少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肝脾肿大,智力一般正常,颅面部无特殊改变,随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可有失明、痉挛性截瘫、呼吸肌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的身材矮小主要表现为脊柱变短,而肢体相对较长,站立时手可伸达膝部,身高很少超过100cm。颈短,头似沉陷于高耸的两肩之间。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的步态异常主要是由于关节肿大呈球形,以膝部为著,髋、膝关节活动受限,站立时髖、膝屈曲呈半蹲姿势。腕、手、踝、足关节因肌肉韧带松弛表现为活动过度,并有扁平足的表现。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角膜浑浊,发病年龄比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迟,一般在10岁左右明显,往往进展为失明。
患者可有鸡胸,脊柱明显后突成角畸形,髋关节外翻、股骨头半脱位、腕骨骨化不规则,可发生寰枢椎半脱位的表现。
颈短,头似沉陷于高耸的两肩之间;面部发育不良,表现为牙齿不整齐、鼻梁骨变低、两眼之间的距离变宽等。
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临床可无症状,在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时可发现,但肿大程度可不严重。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可出现角膜浑浊表现,但发病年龄比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迟,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失明的表现。
患者可因骨骼变化影响神经,出现痉挛性截瘫,表现患者走路为剪刀步态,进行检查发现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多发生在感染发生时,表现为呼吸困难、嗳气、腹胀、腹痛等症状。
当患者于儿童期出现身高不增、步态异常、角膜混浊、骨骼畸形时,需要及时到儿科、内分泌科就诊。通过酶学检查、尿液检查、X线检查、基因检测,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可对本病进行确诊。但要注意本病要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软骨发育不全、早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晚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可于孕期进行产前诊断,进行早期筛查以确诊本病。
当患儿出现身高不增、步态异常、角膜混浊、骨骼畸形表现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患儿,若出现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在儿童期出现相应症状,可考虑到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什么时候开始表现出相关症状的呢?
目前有什么症状?
有进行什么相关的检测吗?
家里有没有相类似的病人出现呢?
患者特殊体征是医生考虑本病的首要条件,如鸡胸、肋骨外翻、脖子短、腕关节松弛、"X"形腿等。
患者的血液学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含有黏多糖颗粒。
外周血葡萄糖胺-6-硫酸酯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是诊断本病的直接证据。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A和B亚型两种酶活性值基本为0,携带者半乳糖-6-硫酸盐硫酸脂酶活性为正常值的1/2,因此测得酶活性值即有助于诊断。
尿液黏多糖定性及电泳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黏多糖在体内的贮积情况,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尿中可排出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
可观察是否出现骨骼畸形,有助于诊断疾病。脊柱典型表现为椎体普遍性变扁,椎间隙相对增宽,椎体前部上、下角常有缺损,致椎体呈楔形变或中部呈舌状前突,常见于下胸上腰部椎体,而下部腰椎则趋于正常。
若显示16q24.3和(或)3p21.33的基因突变,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建议所有基因诊断的患者,进一步进行相应的酶活性测定以支持基因诊断。
依据临床典型表现和典型的X线检查,以及尿中有大量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对该病可进行诊断。进行基因检查检测出相应的染色体上基因突变也可进行诊断。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可出现体格异常,智力障碍明显并呈进行性加重。身材矮小,表现为不同程度肢体畸形。面容丑陋,其面容近似古代建筑物上的狮身面像(承雷)。而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多无智力障碍,呈短躯干型侏儒,管状骨以骨骺和干骺端改变明显,可通过X线检查进行鉴别。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由于软骨内骨化缺陷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影响长骨,患者的智力正常,临床表现呈短肢型侏儒,骨干短、干骺端增宽、头面小,与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临床表现相类似,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分析即可进行鉴别。
其短躯干型侏儒、颈短、膝外翻、肌肉无力及步态摇摆等均与黏多糖贮积症Ⅳ型型相似,但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躯干短小出生时即存在。无角膜混浊,尿中无异常的黏多糖出现。X线检查可见扁平椎体,但椎间隙并不增宽,并有逐渐变窄的趋势。短管状骨正常。
为伴性隐性遗传,其晚发的发育障碍、短躯干性侏儒及肢体相对较长与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也相似。但其椎体普遍变窄,椎间隙显著狭窄,椎弓发育正常,椎体中后部上下缘呈驼峰状圆凸,边缘光滑硬化。骨盆狭小,髂骨和骶骨发育小,坐耻骨支相对增大。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性的对症支持治疗,如通过手术矫正脊柱,改变骨骼形状。酶替代治疗目前处于临床药物试验阶段。严重的患者可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
对于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中出现的呼衰、心衰、失明、耳聋等做各种相应的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首款黏多糖贮积症Ⅳ型A型治疗药物,可有效替代酶的作用。
此药针对的是血清乳酸含量高的患者,可以有效防止患者酸中毒。
该病患者大部分都伴有低血糖,可以使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来帮助控制低血糖,但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针对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特异性治疗,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针对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若在2岁前进行移植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移植条件较难,费用较高,有一定的局限性。
脊柱的畸形可能会压迫脊髓,患者可以做脊柱矫正手术来防止瘫痪。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的病情为进展性的,预后较差,目前患者无法达到完全治愈,患者的生存时间一般在20~30岁。该病一旦发现,需进行复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目前无法达到完全治愈。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一般在20~30岁后死亡,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可延长寿命。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一经发现,需定期复查尿液检测和X线检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饮食护理应注意保证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同时保证营养均衡,食用适量蛋白质。
饮食宜清淡,可选择少食多餐,宜吃水果蔬菜类的的食物。
宜吃富含维生素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肉、豆类、鸡蛋等食物。
注意饮食搭配,不宜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鱼等,腌制的食物富含有大量的盐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水肿,可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的护理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出现药物副作用、呼吸困难加重需及时就诊。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能过于生气。
家属应注意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沟通,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患者本人可通过倾诉、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暴躁。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注意休息时间,不抽烟、喝酒。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患儿可每天吹气球来锻炼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腹痛、寒战和疲劳等副作用,患者应咨询医生正确使用药物,切不可自行增减药物。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该病症患者多伴有心脏供血不足,心肺功能不全等问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能过于生气,注意戒烟戒酒。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主要是由于染色体中基因的突变,所以进行产前筛查,有利于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避免近亲结婚,对高危夫妇行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能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应进行产前筛查,可进行羊水穿刺进行酶学检查和基因分析,判断有无致病基因的突变。
已知黏多糖贮积症Ⅳ型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由此父母在备孕和怀孕期前进行家族调查和遗传咨询,查看是否有相关遗传因素,父母可早期进行基因筛查,判断有无遗传风险。
避免近亲结婚,对高危夫妇行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检测羊水和培养的羊水细胞酶活性或绒毛细胞的相关酶活性。
4581点赞
[1]王金荣.实用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59.
[2]张奉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47.
[3]程志伟,胡亚飞.实用医学影像学诊断[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272.
[4]鲍秀兰.矮身材儿童266个怎么办.第2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16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