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脱垂是指有显著临床表现的盆腔器官脱垂,盆腔器官脱垂是指一个或多个盆腔器官如子宫、阴道、膀胱、肠道等下移、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是女性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造成盆腔脏器的移位。症状性脱垂约占盆腔器官脱垂的3%~6%,临床表现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部分患者可伴有尿失禁、排尿困难等尿路症状和便秘等肠道症状,脱出的阴道前后壁黏膜长期与衣物摩擦增厚角化,可有溃疡和出血等。对于症状性脱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程度、子宫保留的必要性、性生活的要求等。
前盆腔脱垂主要表现为膀胱、尿道膨出,是最常见的盆腔脏器脱垂。
后盆腔脱垂主要表现为直肠膨出,常伴肠疝,相对少见。
中盆腔脱垂主要表现为子宫脱垂或阴道穹窿脱垂,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称子宫脱垂,切除子宫后阴道顶端脱出称阴道穹窿脱垂。
POP-Q分期标准采用的6个点以处女膜缘为界,在其上方为负值,在其下方为正值,各点<-1cm为Ⅰ期,-1~+1cm为Ⅱ期,>+1cm~<阴道全长-2cm为Ⅲ期,≥阴道全长-2cm为Ⅳ期。
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与妊娠、分娩、衰老、腹压增加及医源性原因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导致盆底肌、盆腔筋膜、韧带等的损伤,使其组织张力及支持功能下降,从而造成盆腔脏器脱垂,常因咳嗽、便秘等造成的腹压增高而诱发。
多次妊娠及分娩、产钳助产等困难阴道分娩可使盆腔筋膜、韧带和肌肉过度牵拉而削弱其支持力量;产后过早参与重体力劳动也可能影响盆底组织张力的恢复,而导致盆腔器官脱垂。
一方面由于卵巢功能下降和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组织和子宫悬吊装置萎缩变弱,组织张力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体质也逐渐减弱,整个身体的张力也在下降。
长期慢性咳嗽、腹水、便秘、持续负重等造成腹腔内压力增加的活动均可导致脱垂。
国外有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妇女发生脱垂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体重指数的妇女。
手术造成的盆腔支持结构的缺损导致脱垂,这时更多的表现为阴道穹窿脱垂。
咳嗽:用力咳嗽可造成腹压突然增高,发生盆腔脏器脱垂或加重脱垂程度。
症状性脱垂占盆腔器官脱垂的3%~6%,而有症状患者因盆腔器官脱垂行手术治疗的机率约为10%~20%。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多数患者集中在60~79岁。
患者的盆底组织可因多次妊娠及分娩而过度牵拉,造成盆底组织支持力量、组织张力的下降。
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和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组织和子宫悬吊装置萎缩变弱,组织张力下降。
症状性脱垂可表现为盆腔器官下降、脱出,并因此出现一系列相关不适症状,严重时可发生相关并发症,如宫颈病变、阴道炎。
盆腔器官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
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
严重前盆腔脱垂者可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后盆腔脱垂者可出现便秘,中盆腔脱垂者可出现性交困难、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若脱出组织长期与衣物摩擦可能出现脱出物溃疡、出血,甚至因感染病毒、细菌等的几率增加,发生宫颈病变、阴道炎等的几率上升,可发生阴道分泌物的颜色、气味或排出量发生异常变化、阴道瘙痒或灼痛、性交痛。
产后或围绝经期妇女出现腰骶部下坠感、酸痛感时,应及时就诊于妇科,并进行相应的妇科以及盆底肌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症状性脱垂,注意与无症状性脱垂相鉴别。
产后或围绝经期妇女出现腰骶部下坠感、酸痛感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产后或围绝经期妇女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便秘等症状且排除其他系统原因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阴道有异物脱出时应及时就医。
症状性脱垂患者首选妇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年龄多大?月经情况如何?是否绝经?
怀孕几次?分娩几次?分娩方式分别是什么?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等)
是否有排尿困难、尿失禁、便秘等症状?
是否有阴道异物脱出?能否自行容纳?
通过妇科检查,根据POP-Q分期标准采用的6个点、3条线来描述前、中、后盆腔脱垂的情况及程度分期。根据脱垂部位及分期决定治疗方式。
通过对盆底肌功能的检查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盆腔脏器脱垂的诊断主要依据妇科检查,如Ⅰ度脱垂妇女一般无不适,常在妇科检查时发现。Ⅱ度以上盆腔脏器脱垂,开始共同的症状是站立过久或劳累后阴道口有块物落出,卧床休息后块物自行回缩,以后脱垂症状随年龄增加逐步加重,块物经手也不能回纳。暴露在外的宫颈和(或)阴道壁长期与衣物摩擦,可出现溃疡,伴感染有脓性分泌物,若此基础上患者有临床症状如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尿失禁、排尿困难、便秘等症状,即可诊断为症状性脱垂。
无症状性脱垂:轻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常无不适症状,但在妇科检查时可发现盆腔脏器的下移,无症状性脱垂与症状性脱垂的鉴别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临床表现。
症状性脱垂患者的治疗可选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也是重度盆腔脏器脱垂的唯一方式。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症状较轻、对生育功能有要求的妇女。手术治疗者短期治疗即可有明确疗效,保守治疗患者需长期间歇治疗。
适当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尽量避免腹压增加或消除腹压增加的病因。
症状性脱垂患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对于中重度脱垂患者,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重度脱垂患者,更是唯一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针对不同部位的脱垂选择不同。
针对前盆腔脏器脱垂的手术方式有传统阴道前壁修补术、经阴道阴道旁修补术、经腹腔阴道旁修补术及经阴网片置入盆底重建术等。传统阴道前壁修补术和经阴道阴道旁修补术是治疗前盆腔脏器脱垂的传统手术方案,经阴道阴道旁修补术可修补阴道侧面的纵向缺损;经腹腔阴道旁修补术相较传统术式,有着更轻的复发程度、更小的复发概率和更少的术后并发症;而经阴网片置入盆底重建术是目前治疗前盆腔脏器脱垂最好的方式之一,有着更肯定的解剖复位效果,但存在着网片放置独有的并发症如网片暴露于阴道壁,而6.3%发生网片暴露的患者需再次手术。对于膀胱膨出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可同时施行经阴网片置入盆底重建术和尿道中段悬吊术。
针对中盆腔脏器脱垂的传统手术方式有子宫底韧带悬吊术、后穹窿成形术、髂尾肌固定术、骶棘韧带固定术、阴式子宫切除术和阴道封闭术等,传统术式存在复发风险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等缺陷。目前认为经腹骶前固定术、腹腔镜下骶前固定术和全盆底经阴网片置入盆底重建术是更好的选择。
针对后盆腔脏器脱垂的手术治疗目前仍以传统手术即阴道后壁修补术为主,对于阴道后壁脱垂较严重、泌尿生殖裂空较宽的患者,还需行肛提肌成形术。传统术式的主要并发症有性生活不适、排便功能障碍等。也有网片置入术的研究,但尚不成熟。
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是指通过重复缩放部分骨盆肌肉群来达到训练盆底肌肉的一种运动。可改善盆腔脏器脱垂的症状如尿失禁等,也可提高女性性能力。
症状性脱垂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患者可以治愈,但有可能会复发,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术后患者需复查评估手术效果,保守治疗的患者需经较长时间的周期性治疗。
症状性脱垂患者经过治疗后能治愈,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
症状性脱垂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症状性脱垂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通过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如尿失禁、性交困难等的改善效果、妇科检查判断器官复位情况等评估手术效果。保守治疗的患者需按医嘱进行长期的复诊。
症状性脱垂患者在术前应保证充足营养,确保身体能耐受手术创伤;术后亦应确保合理营养,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铁剂等,以促进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
忌辛辣食品,术后食用辛辣食物可能导致伤口发炎。
忌海鲜发物,术后食用发物可能导致伤口发炎,故应忌食。
宜多食用富含蛋白质食物,如蛋白、牛肉等,可促进手术切口恢复。
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
症状性脱垂患者应多卧床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腹压增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注意手术切口护理及体温监测,并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过分紧张。
避免重体力劳动、久站、久蹲,尽量减少或避免增加腹压的机会,如咳嗽、便秘等。
症状性脱垂患者在术后应注意手术切口护理及体温监测,以防术后伤口感染等。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均应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症状性脱垂的发生主要与妊娠、分娩、衰老、腹压增加等因素相关,因此注意妊娠期、围产期、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对于预防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产褥期后(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功能检查,围绝经期妇女每年体检,尽早发现盆腔脏器脱垂。
妊娠期妇女做好孕期妇女保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胎位异常,预防难产的发生。
在分娩过程中,正确处理分娩过程,防止产伤。
产褥期做好产后保健,可进行产后运动、盆底肌锻炼等促进产后恢复,避免过早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或长时间蹲立。
围绝经期妇女应注意适当减少劳动,避免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注意营养、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提肛肌的锻炼,防止组织过度松弛或过早衰退。
老年妇女定期进行全身和妇科检查,尽早发现和治疗围绝经期和老年妇女的各种常见病。
4236点赞
[1]孙秀丽.POP-Q分期系统临床应用体会及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10):999-1002.
[2]周懿雯,平毅.盆腔脏器脱垂的相关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0,25(5):595-600.
[3]顾文文,丁屹,陈继明,等.反复子宫脱垂对宫颈及阴道病变进展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5):712-714.
[4]吕娜.不同时期子宫脱垂的保健与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0):295.
[5]杨娟.子宫脱垂的治疗方式[J].家庭科技,2020,(5):62-63.
[6]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0,55(5):300-30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