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少见的累及多系统的血管炎,病因不明,大部分病例在活动期出现皮肤损害。本病的特征是初发哮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伴有血管外肉芽肿改变的坏死性血管炎,从而引起全身重要脏器的病变,治疗主要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大部分未治疗的病例可发生死亡,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90%的病例可缓解。系统治疗后患者1年生存率90%,5年生存率62%。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背景、免疫异常和药物、感染、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在35岁左右。
研究发现,HLA-DRB107和HLA-DRB4可能是该病的易患基因,而HLA-DRB4与血管炎受累器官如紫癜、肺泡出血和多发单神经炎等数目有关。
患者存在多种免疫学异常,如70%的患者存在过敏性鼻炎或哮喘,血清IgE水平升高,免疫复合物增加,外周学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许多环境因素与触发该病有关,包括过敏原、感染、疫苗和药物。其中药物因素尤其受关注,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有报道可能与预防接种(乙肝病毒疫苗)、脱敏治疗、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使用白三烯的拮抗剂、阿奇霉素和游离碱可卡因与该病的发病可能也有关系。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为0.5~2.7例/百万人群。本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在35岁左右,女性稍多。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特点是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轻度发热,经过几个月或几年后发生其他器官和心、肝、脾、肠及胰腺等弥漫性血管炎,从而引起上述器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患者可因血管炎期的器官损伤严重而死亡,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肾衰竭、胃肠道出血和哮喘持续状态。
过敏期,可持续数年,包括发热、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哮喘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此期的哮喘开始于成人,这与过敏性哮喘不同。
血管炎期,特征是累及几乎所有的系统,心脏受累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受累出现咳嗽、咯血,肝、脾、胃肠道、胰腺等腹部器官受累出现腹痛、腹泻,肾受累出现镜下血尿、蛋白尿,肌肉骨骼系统出现腿部肌肉痉挛性疼痛,神经受累出现神经炎。70%的病例有皮损,可触及性紫癜和浸润性结节是常见的皮损,常位于头以及四肢伸侧。手指可有坚实的无痛性丘疹。也可有血疱、坏死性网状青斑、游走性红斑、风团样疹、雷诺现象、指趾缺血、无菌性脓疱或水疱和浸润的丘疹。
特征是过敏性鼻炎、哮喘及高血压(因肾损害、周围神经病引起),呼吸道症状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肺炎。
本病患者因血管炎从而引起器官的严重损伤,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肾衰竭、胃肠道出血、哮喘持续状态从而引起死亡。
对于有可疑诱发因素的患者,出现呼吸道过敏、血嗜酸细胞的异常,血管炎样皮疹,需要及时去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完善化验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积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给予细胞毒药物治疗,可使病情减轻,防止重要脏器的损伤。
患者出现呼吸道过敏、皮疹,需要及时就医完善检查。
患者以皮疹为主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治疗。
当出现多系统受累优先考虑去风湿免疫科就诊治疗。
目前有哪些症状?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
出现上述症状前是否有用药史、接种疫苗史?
皮疹都在哪些部位,有什么自觉症状?
有无用药治疗?何种药?效果如何?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达多少?是否给予处理?处理后能否降至正常?
既往有无过敏性鼻炎、哮喘、鼻息肉?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病前有注射疫苗、脱敏治疗、使用白三烯的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减量过快等可疑因素,检查可见典型临床如哮喘等。
主要是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pANCA),急性期绝大多数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
本病X线检查可见游走性或一过性肺浸润。
表现为小血管的血管炎,不仅累及浅表细小静脉,也累及较深、较大的血管。内脏和皮肤的组织内有大量常为弥漫性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上皮样细胞、巨细胞予浆细胞浸润。血管外肉芽肿形成。小动脉、小静脉的坏死性血管炎。皮损可出现上述所有改变,但也可不同时出现以上表现。肉芽肿改变中含有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严重的纤维素样变性,肉芽组织的增生。血管内无或极少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凡具备以下4条或4条以上就说明患了此病,其敏感性为85%,特异性超过99%。
气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超过10%)。
神经病变(单神经炎或A多神经炎)。
肺浸润(非固定)。
鼻窦异常。
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该病没有哮喘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不增多,故可与本病鉴别。
该病的损害较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损害更为严重,可出现破坏性的损害,比如鼻黏膜形成溃疡,肺内出现结节、空洞等,而且会出现肾功能衰竭,故可与本病鉴别。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病情,减少皮疹损害及对其他器官的损伤,同时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包括预防骨质疏松,保护胃,评估心血管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注意皮肤创面的护理,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致敏物质。
对于肉芽肿性血管炎,首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如强的松,用药必须监测激素副作用,比如骨质疏松、离子紊乱、血压及血糖等。高血压、血栓症、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精神病、电解质代谢异常、心肌梗死、内脏手术、青光眼等患者不宜使用,对药物过敏者禁用,真菌和病毒感染者禁用。
对于顽固的病例可加用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同样需要检测相应副作用,如出血性膀胱炎、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凡有骨髓抑制、感染、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或者慎用。对该药过敏者禁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本病暂无手术治疗。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的预后随着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了显着的提高,系统治疗后患者1年生存率90%,5年生存率62%。本病不能治愈,只能缓解症状,患者要遵医嘱进行复诊。
大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能缓解,部分患者病情反复,治疗效果差。
系统治疗后患者1年生存率90%,5年生存率62%。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每1~2周复诊,监测药物副作用,检查血常规、血离子、肝肾功能等调整药物剂量。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患者要规律饮食,均衡营养,高蛋白饮食,低盐、低糖饮食,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
如口服糖皮疹激素类药物,因药物可引起消化道的溃疡,所以需要注意避免饮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及质硬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宜进食富含钾离子、钙离子的食物,如香蕉、橘子、牛奶等,有助于缓解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的低钙、低钾的症状。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患者要注意皮肤创面的护理,避免感染,有破损时不要接触水,保持创面干燥,遵医嘱规律用药,不可擅自停药。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患者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对易受累的器官进行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不清,没有效预防方法,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尤其是有鼻炎史的人群,同时合理用药,避免诱发过敏反应。
对于有哮喘病史的人群,需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监测血嗜酸细胞,如出现升高,需要进一步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胸片等,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可控制病情活动,防治出现严重的脏器损伤。
合理用药,避免诱发过敏反应,对于过敏体质人群,需要避免接触可疑致敏物。
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感染,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4229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四版[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87-889.
[2]Jean L Bolognia,Joseph L Jorizzo,Ronald P Rapini(著).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项蕾红(译).皮肤病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417-418.
[3]栗占国,张奉春,曾小峰.风湿免疫学.第一版[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02-2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