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性贫血是指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所致的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常继发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患者可见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还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等,常用治疗方法为补充红细胞生成剂及对症治疗。
慢性肾性贫血多由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动脉硬化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引起,发病机制颇为复杂,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
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肾脏排水、排钠功能降低,导致血液稀释,血细胞浓度下降。
尿毒症患者代谢产物积聚导致红细胞生存期降低,产生溶血,进而引发贫血。此外,患者肾血管内膜异常及管腔狭窄,流经该处的红细胞可发生变形,易遭破坏,也可发生溶血。
肾脏疾病或治疗过程中导致缺血、缺铁后未能及时补充营养,进而产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占成年人群的10.8%,其中50%以上患者合并贫血。
本病好发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等患者。此外,饮食缺乏蛋白质的人群也容易发生慢性肾性贫血。
慢性肾性贫血的典型症状是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长期肾性贫血患者可有非特异性的其他系统症状,如无力、活动能力下降等。
面色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表现,患者口唇黏膜苍白多为轻度。
患者可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四肢乏力,甚至活动能力下降。
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通常在休息后可以缓解。
部分慢性肾性贫血患者可有出血倾向,包括皮肤、口腔或鼻腔黏膜出血,还可出现血尿以及血便。
由于长期贫血导致心肌缺氧而发生退行性变,引起心脏功能和结构异常,最终引起贫血性心脏病。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慢性肾病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检查、铁代谢检查以及肾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注意与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相鉴别。
有贫血表现的患者,如面色苍白、乏力等,应及时就医。
若贫血症状合并有尿量异常、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因贫血表现至血液科就诊,确诊后也可至肾内科治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慢性肾病史?
使用过药物治疗吗?
效果如何?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均低于正常值,是诊断贫血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可以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初步了解造成患者贫血的病因。
如血清铁、铁蛋白是辨别缺铁性贫血的方法。
是了解肾脏状态的常用检查方法。
可以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用来辨别肾脏疾病,除外其他贫血因素。
患者有慢性肾脏病史。
具有典型的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短等。
血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均低于正常值。
本病出血发生率占76%,以消化道出血较多见,患者可出现呕血或者便血,通常无慢性肾脏疾病。通过肾功能检查、内镜检查可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贫血,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患者通常无肾脏疾病,可通过骨髓象检查进行鉴别。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由铁缺乏和铁利用障碍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组贫血。慢性肾性贫血也可有铁缺乏,但常是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可通过铁代谢、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进行鉴别。
慢性肾性贫血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可采用药物治疗结合透析治疗或肾移植等。治疗原则为纠正贫血,治疗肾脏疾病,恢复肾脏功能。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达依泊汀等药物可促进患者体内红细胞生成,缓解贫血症状,减轻循环系统负担。
可根据血清铁蛋白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查,明确是否缺铁及缺铁程度,补充患者体内的铁离子,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片。
补充缺乏的其他造血原料,如叶酸及维生素B12。
有条件的患者可通过手术进行肾移植治疗,改善肾功能。
如红细胞生成刺激剂疗效不佳或不能及时纠正贫血,符合输血指征时可进行输血治疗。
透析治疗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可替代肾脏的代谢功能,降低肾脏负荷。
慢性肾性贫血患者的预后与原发肾脏疾病的肾脏损害程度有一定关系,治疗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早期规范治疗,对于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可缓解,但不能根治。急性肾衰竭患者贫血在肾功能恢复后可治愈。
慢性肾性贫血患者的寿命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控制情况,如果肾功能衰竭严重可明显影响自然寿命。
根据医嘱规律复查血常规、肾脏功能等。
慢性肾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主要是禁用肾损伤药物,均衡营养,控制蛋白质饮食的摄入量,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饮食,如动物肝脏以及各种蔬菜和水果。
慢性肾性贫血患者日常应注意合理休息、适当运动、避免感染,保持愉悦心情,以免加重病情。
平日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但应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外伤引起出血。
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
根据医嘱服用相关药物,定时、定量服用,有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反馈医生。
根据医嘱复诊,检查血常规及肾功能。
慢性肾性贫血的病程较长、治疗周期长,患者可能出现悲观、烦躁等消极情绪,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与陪伴。
慢性肾衰竭患者应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及时发现有无并发消化道出血。
对于已经确诊的肾脏疾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早期发现慢性肾性贫血。
慢性肾性贫血常发生于肾脏疾病的基础上,健康人群主要是避免诱发肾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避免服用肾毒性药物。肾病患者则需要及时治疗和控制肾病,防止发生肾性贫血。
4441点赞
[1]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共识专家组.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修订版)[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8,34(11):860-866.
[2]揭燕.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肾性贫血临床治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