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综合征是心室起搏后(不仅限于心室起搏后),由于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电生理学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一般表现为低血压、怠倦、乏力、胸闷、头晕或者晕厥、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起搏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不典型,患者主诉往往不一,而且无典型的阳性体征,故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病因是多因素的,目前认为原因有房室同步收缩丧失,房室瓣关闭不全引起反流,室房逆向传导,心室起搏后引起的心律失常等。
心房收缩对血液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心房收缩可加速心室的充盈及房室瓣的关闭,由于心室充盈的代偿功能低下,需更加依赖于心房的收缩作用来维持适当的心排出量,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作心室起搏时,心房的助推机制消失,则可使心输出量明显减小而出现。
心室起搏下,由于房室收缩的顺序性消失则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其成为起搏器综合征的促发性因素之一。
室房逆传导致心房不是在舒张末期加速心室的充盈,而是在房室瓣关闭的情况下有规律地将血流排至肺及腔静脉系统从而引起右房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的明显上升。因此,可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室起搏后可致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反复心律或折返性心律失常等。这些心律失常者频繁、连续发生也可造成血流动力学发生障碍并导致一时性或持续性心排出量下降,因此也是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原理之一。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剧烈运动过程中会加重心脏负担,特别是进一步加重心室舒缩功能紊乱,诱发房室收缩不协调出现起搏器综合征。
高磁场的环境会影响起搏器的工作,导致起搏器正常起搏功能失效,从而诱发起搏器综合征
起搏器综合征约占植入心室起搏器患者的17%~38%,多见于植入单心室起搏器造成的房室收缩不同步,室房传导阻滞及右心房压力升高而引起的临床症候。
本病好发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尤其是植入单腔心室起搏器者。
起搏器综合征主要表现在心排血量不足、静脉系统压力增高、神经系统反应。轻者仅有心悸、乏力、颈部搏动。症状明显者可有咳嗽、胸闷和胸痛,严重者表现为气短、头晕、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精神改变、迷惑,甚至晕厥和肺水肿。大多为缓慢起病,也可急性发作。
患者常可出现头晕、倦怠、乏力、气短、呼吸增快等表现。
增高的心房压逆传至腔静脉和肺静脉系统而产生,如头痛、头胀、胸闷、心前区疼痛、颈静脉怒张和搏动等。
主要发生于疾病后期,患者可出现端坐呼吸、咳嗽、咳痰等表现,痰液可表现为白色泡沫样或是粉红色泡沫样。
主要由心房、心室收缩不同步,心脏节律不整齐引起。
由心脏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引起。
心室植入起搏器之后房室的同步功能会丧失,从而心房的压力会上升,负荷增重,致使心排血量下降出现心功能衰竭的情况。
在植入心室起搏器之后因为房室的收缩不同步,所以心房扩张,压力升高,周围血管阻力会出现反射性下降,导致低血压。
因为房室收缩不同步,心排血量会下降20%~30%,本身患有新功能不全的患者甚至可下降50%,出现反复晕厥。
严重的起搏器综合征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会危及生命。若出现低血压、晕厥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及时处理。
如果出现头晕、倦怠、乏力、气短,应及时就诊。
如果出现低血压、咳嗽、咳痰、双下肢水肿,应及时就诊。
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晕厥,应立即就诊。
起搏器综合征属于心血管内科疾病,故建议心血管内科就诊。
有什么不舒服?(如血压低、气喘、呼吸不畅、晕厥)
什么情况下发作剧烈运动?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治疗情况如何?
有无药物过敏史?
有没有植入的起搏器的相关信息?
心室起搏时血压较窦性心律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和右房压力升高大于20mmHg。
心室起搏伴有室房逆行传导和症状,改为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后症状明显改善。
动态心电图分析是否在起搏时有症状出现,窦性时症状消失;心电图分析有无逆行P波;比较窦性心律及心室起搏时血压变化。
超声心电图可以从多切面显示三尖瓣的形态、瓣下装置、结构以及起搏导管走行方位和电极尖端固定位置,又能够敏感地检出房室瓣的返流及估计返流的程度,有助于诊断率的提高。
起搏器综合征患者部分会出现严重的心衰,X线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由于静脉扩张,整个肺模糊、网状,中下肺野非常显著等肺淤血指证。
实验室检测主要检测心房利钠尿肽,是心功能不全的常用指证,升高多提示存在心脏功能衰竭。
患者安置VVI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出现症状是诊断前提,观察症状和体征与心室起搏的关系是作出诊断的关键。首先必须对起搏器植入后有不适感患者行起搏功能测试,除外起搏功能异常引起各种症状;动态心电图分析是否在起搏时有症状出现,窦性时症状消失;心电图分析有无逆行P波;比较窦性心律及心室起搏时血压变化,心室起搏时血压较窦性心律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符合以上条件并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及癔病等引起不适者可以考虑为起搏器综合征。
头晕、头痛等症状,需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及患者在短期内对起搏治疗不适应,而感到的不适和不能耐受。
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需要排除有无其他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道症状。
根据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起搏器综合征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室房逆传,恢复房室收缩顺序。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可通过维拉帕米阻断室房传导。
起搏器综合征主要是心功能不全表现,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的缺氧。
休息及避免过重体力活动,可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功能不全症状。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主要为抑制心室收缩时电活动向心房的逆向传导,减慢心率,改善心室重构。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目的为降低心室率及心脏耗能。
一旦诊断为起搏器综合征,应选择适当起搏器的型号,改用双心腔起搏器。
可将VVI起搏频率下调,使患者的自身节律占主导地位。起搏心律每天不大于35%可使症状减轻。
少数患者若不是一定需要起搏器,可先将起搏器取出。
严重时用射频消融阻断希氏束。
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目前已十分清楚,为患者正确选择起搏方式和起搏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一旦发生起搏器综合征,经正确的处理后预后较好。
根据发病病因,对症处理,一般情况下可以治愈。
及时治疗症状,无并发症,一般不影响寿命。
术后1、3、6个月评估起搏器工作状态与电池余量,如果病情稳定,每年检测一次起搏器。
起搏器术后的饮食无特别禁忌症,可以按照原发病正常饮食,总体上建议清淡饮食为主,适量进食荤菜。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浓茶、可乐等。还要保持大便通畅。
不宜喝浓茶、咖啡,否则会兴奋交感神经,诱发心律失常。
忌食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因为会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影响心肌的正常性功能。
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低盐饮食,限液体入量。减少水钠潴留。
忌酒烟,长期酗酒可以直接损伤心肌,使心肌变性,功能减退。吸氧可使全身血管收缩,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加重。
护理对起搏器综合征患者十分重要,得当的护理可以减少疾病的发作频次,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其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
患者应随身携带并妥善保存起搏器植入卡,卡上有起搏器型号、有关参数、安装日期等以便治疗,也便于登机时通过金属检测仪的检查。
不要随意抚弄起搏器植入部位,自行检查该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或出血现象,出现不适立即就医。
患者应注意自数脉搏,出现脉率比设置频率低或再次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3个月内应每月门诊随访1次,而后每半年1次。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黑曚”、自测脉搏缓慢或出现呼吸困难,腿部和脚腕部肿胀,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及对病情的恐慌,应注意安慰患者。
起搏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体征非特异性,所以当患者发现有静脉搏动、软弱无力、头晕、动脉压下降、心悸、气喘等征象,因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植入起搏器定期门诊随访,评估起搏器工作状态,完善动态心电图等监测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及早发现问题,更好的预防。
避免术侧上肢剧烈运动和搬运重物,以免影响起搏器功能或使电极脱落。
避免出入高电量、强磁场的场所,远离某些家用电器、医院的理疗设备,以免干扰起搏功能。
在植入心脏起搏器之前应完善相关检查,选择最为合适的起搏器以及起搏方式。
植入起搏器之后应注意每天早晚自数脉搏次数,有异常及时就医。
4053点赞
[1]张澍.起搏器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4):197-197.
[2]陆培荣,施铁明,姚品芳.VVI起搏与起搏器综合征[J].实用心电杂志,2008,17(3):205-205.
[3]周立明,周青,郝力丹.彩色多普勒在心脏起搏器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4):57-6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