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皮肤结核是典型的接种性皮肤结核,为结核杆菌接种于外伤处皮肤而发病。疣状皮肤结核为慢性病,病程长,需长期治疗,常由直接接触结核杆菌污染的物体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紫红色丘疹、疣状增生、灰白色鳞屑、结痂和“三廓征”现象。主要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患者如果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疣状皮肤结核为皮肤结核病,主要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常由外伤导致。疣状皮肤结核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常见于成年男性、结核病患者和可与结核杆菌密切接触的人群。
疣状皮肤结核为结核杆菌外源性再感染有免疫力的机体所致,机体在发病之前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由于外伤等原因,结核杆菌再次侵入破损的皮肤而发病,也可由感染灶通过血液、淋巴结转移传染。
例如直接用手接触动物、咳嗽时直接用手掩口鼻、赤脚在地上行走和不爱洗手等。这些习惯都会导致生活中容易感染结核杆菌,诱发疣状皮肤结核的发生。
长期熬夜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变差,从而诱发疣状皮肤结核。
疣状皮肤结核临床比较少见,暂无准确流行病学数据,以成人多见,尤以男性多见,成年男性直接接触结核杆菌后,发病率较高,可达70%左右。
与结核病人或动物直接接触,容易感染疣状皮肤结核。
结核病患者容易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血液、淋巴液、自身分泌物传播。如肺结核病人咳嗽时,如果直接用手捂住口鼻,则可以使手部发生感染。肠结核患者可将含结核杆菌的痰液吞入肠道,使结核杆菌混在大便中,可使臀部造成感染。
如与结核病患者接触的医务,搬运尸体或处理尸体的工人,接触患有结核病动物的屠夫或兽医等。上述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接触到结核杆菌,很容易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
结核杆菌在尘埃中仍可以生存,如果穿开裆裤的儿童坐在有菌的地面上玩耍。结核杆菌很容易直接接触臀部皮肤,造成感染,从而发病。
由流行病学可知,疣状皮肤结核好发于成年男性。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紫红色丘疹、疣状增生、鳞屑和结痂等皮肤损害和“三廓征”。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瘙痒,少数患者可由于淋巴管阻塞,出现象皮病,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增厚、粗糙等症状。
疣状皮肤结核刚开始表现为黄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紫红色丘疹。
紫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慢慢形成结节,表面角质增厚,并粗糙不平,可互相融合,形成疣状或乳头状外貌。
在丘疹或结节表面,会出现一些灰白色的鳞屑。
皮肤损害表面可有裂隙,由于结节中心可发生干酪样坏死,所以从侧方挤压,可有少量脓汁从裂隙中渗出,干燥后结污黄褐色痂,一般不发生溃疡。
疣状增生不会发生破溃,有时中央形成萎缩性瘢痕,外周为弧状或环状结节,再向外为平滑的暗红色晕,上述特征构成了所谓的“三廓征”。
疣状皮肤结核常伴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瘙痒。
少数患者可由于淋巴结肿大症状一直未缓解,从而造成淋巴管阻塞,出现象皮病,临床常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增厚、粗糙,甚至溃疡。
疣状皮肤结核病临床较为少见,当好发人群如结核病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去皮肤科或感染科就诊,可做组织病理学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配合医生治疗。
当患者皮肤表面出现紫红色丘疹、疣状增生样结节、灰白色鳞屑,应及时就医。
当有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或本身为结核病患者,皮肤表面出现丘疹,应立即就诊,明确诊断。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本身是结核病患者,应去感染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丘疹、疣状增生、鳞屑、结痂等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有没有接触过结核病患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一般检查可见,疣状增生斑块,常伴“三廓征”,局部淋巴结通常肿大。
组织病理有假上皮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真皮上层常有化脓性炎症。而真皮中部可见少量的结核浸润灶,有时炎症可以波及表皮,形成小脓疡。
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皮肤反应,阳性反应提示有过结核杆菌感染或已经有免疫力。强阳性反应提示体内由活动结核性病灶,疣状皮肤结核试验结果常为弱阳性。
X线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肺结核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
通过患者存在外伤史或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以及出现紫红色丘疹、疣状增生、鳞屑、结痂等皮肤损害和“三廓征”的临床症状可初步判断为疣状皮肤结核。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假上皮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真皮上层有化脓性炎症。而真皮中部可见少量的结核浸润灶,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常为弱阳性可明确诊断为疣状皮肤结核。
好发于面、颈、躯干,皮损呈多形性,如丘疹、结节、斑块、疣状增殖、肉芽肿等,可有卫星状损害,组织病理显示三带结构,真菌培养有真菌生长。疣状皮肤结核也可见丘疹、结节、疣状增生,但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皮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真皮上层常有化脓性炎症,而真皮中部可见少量的结核浸润灶,有时炎症可以波及表皮,形成小脓疡,真菌培养未见真菌生长,以此可相鉴别。
有外伤史,好发于四肢。初起为红色丘疹、结节或脓疱,逐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灰黑色斑块或肿瘤样损害,中央愈合而边缘扩展,表面增殖、脱屑或呈菜花状,分泌物中可查到棕色厚壁孢子,培养和病理检查可见真菌。疣状皮肤结核也可出现丘疹、结节、脓疱,但不会呈菜花状,真菌培养也未见真菌,以此可鉴别。
疣状皮肤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治疗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外用药治疗。部分皮损小的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链霉素等,疣状皮肤结核需要长期治疗。
用于抗结核的治疗,异烟肼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异烟肼可造成胃肠道症状,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与异烟肼联合共同抗结核治疗,链霉素也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慎重使用。
本药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生长繁殖中和代谢低的结核杆菌均有效,本药对肝脏有损害,肝功能损害者忌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主要为辅助用药,常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可杀灭结核杆菌,本药对肝肾均有损害。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本药为处方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其可进入繁殖旺盛期的结核菌体内,抑制其RNA的合成代谢,导致细菌死亡。老年、痛风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和视神经炎患者慎用,本药为处方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吡嗪酰胺是合成类抗结核类药物,其仅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杀菌作用,常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肝毒性是本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肝功损害者禁用。
此为外用药,用于皮损较硬者,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
皮损较小者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主要为了消除皮损部位的丘疹和结节,常用纯石碳酸和三氯醋酸等涂抹,然后外敷5%的异烟肼软膏。中医也有用鸦胆子油外涂,进行腐蚀治疗的方法。
主要为了减少病灶处的血供,促进病灶早日愈合,常用方法有激光、微波、电灼、低温等离子冷冻等方法。
疣状皮肤结核为慢性疾病,常多年不愈,也有长久停止进展后又蔓延扩散的,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治疗及时,只会在皮损部位留下瘢痕,如果延误治疗,可导致肢体畸形。
疣状皮肤结核为慢性疾病,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以治愈。
疣状皮肤结核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如果治疗及时,恢复较好,但会在皮损部位留下光滑柔软而表浅的瘢痕。如果延误治疗,可导致肢体畸形。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应定期每月复查一次,以一般检查为主,主要观察皮损恢复情况,以便指导下一步治疗。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饮食调理应补充营养为主,多食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并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
宜食鸡蛋、牛奶、豆制品以及一些水果、蔬菜、肉类等高蛋白、高营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机体的均衡营养,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忌食虾、鱼、蟹等海鲜食品和辛辣、刺激食品,防止感染加重,这些食品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同时会加重炎性反应。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饮酒,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的护理以保持皮损处干净卫生,防止感染扩散为主,并补充营养,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患者穿衣要宽松,避免对皮损部位造成磨擦,对患者的衣物应消毒,不熬夜、喝酒。
使用外用药的患者,应及时更换药物,保证换药过程无菌操作,防止出现感染。
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对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患者应主动做好隔离,不与他人共用物品,避免将结核杆菌传染给他人。
定期每月复查一次,主要为一般检查,观察皮损是否出现扩散。
疣状皮肤结核是慢性病,病程较长,家人应关注病人的心理情况,应经常鼓励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的口服药多为处方药,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遵守医嘱,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由于疣状皮肤结核以结核杆菌感染为主,生活中要避免接触结核病患者,做好预防和护理措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对于好发人群应做好早期筛查工作。
对于好发人群,如结核病患者、容易接触结核杆菌的人群和成年男性,应每年检查一次,以一般检查为主,如出现丘疹,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来明确诊断。
避免接触结核病患者或患有结核病动物,防止被感染。对于由于工作关系必须接触者如医务人员、屠夫和兽医等,需做好防护措施,带好口罩和手套。
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如用杀菌肥皂洗手,不随便接触疣状皮肤结核患者用过的衣物。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穿开裆裤的儿童随地坐。
感染肺结核、肠结核的人群咳嗽时不要用手捂嘴,不要让皮肤接触到自己的痰液、唾液等,防止再次感染。
4604点赞
[1]吴志华,樊翌明.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57-158.
[2]吴建华,刘继勇.皮肤病合理用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222-223.
[3]王根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4-106.
[4]吴志华,樊翌明主编.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01):15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