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生长在颌骨内的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内含有白色或者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也可含牙。囊肿一般生长缓慢,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延误治疗。本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虽为良性病变,但是多次复发也会严重影响颌面部功能和美观。本病预后良好,但是也可发生恶变,需提高警惕。牙源性角化囊肿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与一般囊肿不同,更倾向于是一种良性肿瘤,所以又被称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临床中牙源性角化囊肿多为此类型,为单个病变,发生于颌骨内。
临床上比较少见,颌骨内可见多处囊肿病变,一般患者还伴有其他症状。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如果临床上仅为多发性囊肿,并无基底细胞癌等症状时,也可称为角化囊肿综合征。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病因比较复杂,被证明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当机体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有可能患上本病。本病被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和慢性刺激因素相关联,好发于口腔内有长期未治的残根、残冠患者。
牙源性角化囊肿单发性囊肿属于良性肿瘤范畴,因为良性肿瘤患者多与家族易感性分不开,其表现可能为更易患上肿瘤类疾病,并不一定是某一种特定的肿瘤。而另一种类型多发性角化囊肿综合征,则已有研究证明存在家族阳性病史,被认为是染色体9q22.3位点突变引起的。
口腔内残留的牙根、拔牙后残留在牙槽骨内的肉芽组织或者长期未经治疗的根尖周炎,也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因为过于劳累或者精神长期压抑的人群,容易患上此病,主要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障碍引起的。
青壮年内分泌系统异常时可能出现本病,可能与细胞增生过于活跃或者免疫应答反应过激有关。
吸烟和饮酒等不良嗜好,容易诱发本病,而且易出现恶变的可能。
在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发病率资料,但是颌面部肿物发病率本身均较低,颌骨囊肿更是少见,但是在颌骨囊肿中,牙源性角化囊肿占比高。
好发于青壮年,可能是青壮年颌骨骨髓增生较为活跃。
术后易复发,复发率大概为3%~60%。
本病可以恶变,国内报道为2.65%,其特点是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反复感染史,均为多囊性。
青壮年人群。
口腔内有长期未治的残根、残冠患者。
牙源性角化囊肿早期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直至肿物渐进性长大后影响了口腔舌体活动才被患者发现,可发生于颌骨任何的部位,与其他良性囊肿或者肿瘤表现相似,仅为占位性病变,很少发生疼痛。
本病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
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如果囊肿发展到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诊时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并发出所谓羊皮纸样脆裂声。最后,此层极薄的骨板也被吸收时,则可发生波动感。
角化囊肿大多向颊侧膨胀,但有1/3病例向舌侧膨胀,并穿破舌侧骨壁。当下颌囊肿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如邻近牙受压,根周骨质吸收,可使牙发生移位、松动与倾斜,角化囊肿可伴缺牙或有多余牙。如因拔牙、损伤使囊肿破裂时,可见似皮脂样物质。临床上牙源性颌骨囊性瘤可为单发,亦可为多发性。
上颌骨的角化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而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甚或产生复视。
囊肿如有继发感染也可出现炎症现象,患者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等。
角化囊肿可转变为或同时伴有成釉细胞瘤存在,角化囊肿还有显著的复发性和癌变能力。
因牙源性角化囊肿多为渐进式的生长,而且多数是颊侧膨隆,非常容易引起面部的畸形。如果囊肿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骨质的缺损,导致面部的塌陷。较大的牙源性角化囊肿需要局部切除骨块,可以防止复发,这种有创手术也会引起面部的畸形。
当囊肿受到损伤或者拔牙导致囊肿破裂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则容易引起囊肿的感染,因囊肿临近颌面部间隙,感染会迅速向临近的间隙扩散,此时需要进行足量的抗炎治疗,避免引起更严重的蜂窝织炎。
因为角化囊肿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所以非常容易引起骨质发生缺损,当骨皮质变薄时,极易出现病理性的折断。
当患者口腔内出现不明原因颌骨的肿物时,即可考虑就医。尽早的就医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减少面部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大多数患者可以考虑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青壮年出现磨牙区颌骨有明显的膨隆,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仍需就诊。
口腔内多颗牙齿出现松动、移位、疼痛,可触及颌骨内有不明肿物,需尽快就诊。
已经确诊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患者,如果出现囊肿的破裂,有囊液流出、全身发热不适,提示有感染症状时需及时就诊。
大多数患者可以考虑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对于伴发基底细胞癌的患者,可以考虑多科室协做综合治疗。
有没有不适的感觉?
有没有出现过出血、周围疼痛的感觉?
发现该包块有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牙痛、张口受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畏寒、全身不适等症状)
目前对咀嚼食物有影响吗?
医生观察患者面部外形是否对称,大致了解病变区域累及范围、囊肿的大小、是否有破裂以及牙齿是否移位、变色。囊肿周围组织颜色、形态,有无红肿,其他颌骨区域有无可疑肿物。
医生轻轻触及患处,是否有明显乒乓球样的感觉,是否存在羊皮纸碎裂声音,估算肿物的大小、侵袭的范围。
Ⅹ线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囊肿在Ⅹ线片上显示为一清晰圆形或卵圆形的透明阴影,边缘整齐,周围常呈现一明显白色骨质反应线,有时边缘可不整齐。
穿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大多可见黄、白色角蛋白样或者皮脂样物质混杂其中,将抽出物做角蛋白染色检查均有助于对角化囊性瘤的诊断。
可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对牙源性角化囊肿做出诊断。此外也可利用X线检查,囊肿在X线片上显示为一清晰圆形或卵形的透明阴影,边缘整齐,周围常呈现一明显白色骨质反映线,但角化囊肿中有时边缘不可不整齐。
本病典型X线表现为多房性囊肿样阴影,房间隔呈半月形切迹。肿瘤区牙可缺失,受累牙可移位。囊腔内可含牙,牙根尖可有不规则吸收,吸收面通常呈锯齿状或截根状。成釉细胞瘤大多为实质性,如囊性成分较多时,穿刺检查可抽出褐色液体,与颌骨囊肿成淡黄色囊液不同。临床上较大型的成釉细胞瘤因有上述临床及X线的特征性表现,诊断较为容易。但对于瘤体较小者,特别是未突破骨板的成釉细胞瘤及单囊的成釉细胞瘤,不易和牙源性颌骨囊肿相区别,有时需依靠病理检査才能确定。
牙源性角化囊肿因其本身既有肿瘤的特点,又有囊肿的性质,所以在治疗时需要结合颌骨囊肿和良性肿瘤的两种方法,采取综合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治疗原则应以减少感染、防止囊肿破裂、完整摘除囊肿以及防复发为主。
如果牙源性角化囊肿伴有感染,需先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炎症后再行手术治疗。抗菌药物可以选择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丙烯等头孢菌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或者甲硝唑等厌氧菌抗生素。术后为了防止感染的发生,所以也可以常规抗炎治疗。
该类手术入路同于其他颌骨囊肿,意义在于可一次刮除干净并缝合。
对于下颌角处或下颌升支的囊肿,甚至该处较大的囊肿应选用口外入路切除,方便暴露视野,方便手术医生眼睛直接看到,然后刮除囊肿。如不能彻底刮除,可酌情去除部分骨质。
当角化囊肿病变范围大,穿破颌骨侵犯到周围组织时,或病变已经累及颌骨导致颌骨骨折时,除施行角化囊肿刮除术外,可行颌骨节段切除,该类术式的意义在于根治病变部位,避免复发。
当牙源性角化囊肿范围比较广,且累及上颌窦时,或者上颌窦本身即有合并炎症时,可同时行上颌窦根治术。严密缝合内切口的同时,需在骨腔内填塞碘仿纱条充分引流,由下鼻道开窗引流,一般术后3~5天可由医师拔除纱条,该手术的意义在于累及范围较大,连同累及的上颌窦一同切除。
有研究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复发率存在影响,临床上复发率最高达60%以上,单纯刮治术的复发率为17%~56%,囊腔处理后的复发率也还有1%~8.7%,只有颌骨切除后才不复发。手术时慎勿伤及下牙槽神经血管及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囊肿范围过大、骨质缺损较多、可能发生骨折者,术后需做颌间结扎暂时固定。角化囊肿摘除后所遗留的无效腔,常常是创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因此,处理好无效腔也是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可以治愈的,但是要警惕复发和恶变的出现。
牙源性角化囊肿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长期遭受慢性刺激也有恶变的可能,会危及生命。
患者治疗后一周左右复查,查看手术区域愈合情况,是否有感染的发生,之后三个月左右复诊,拍摄X线片查看颌骨愈合情况。
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的日常饮食应以易吸收、好咀嚼为主,因为在手术后一般会伴有牙齿的缺失,不可吃过硬的食物。
角化囊肿术后恢复期,建议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营养流食或者半流食。
日常饮食尽量减少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避免引起牙齿炎症,诱发囊肿感染。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过烫、过硬的食物,以免影响切口恢复,给颌骨造成较大负担。
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术后创口愈合和预防感染为主,术后一周内要密切留意术区愈合情况,避免医源性创伤加重感染,同时三个月内留意术区颌骨恢复情况,定期随访。
针对牙列缺损患者严重影响咀嚼功能,应指导患者进行义齿修复,帮助患者积极恢复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本身存在感染的患者,应耐心指导其用药剂量和服用天数,务必做到彻底抗炎,为手术做准备。
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通过望诊自查患侧部位的恢复情况,但是要注意无菌操作,也可以求助专业口腔医生进行监测,每三个月需要复查X线片。
牙源性角化囊肿虽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但是与口腔内慢性刺激因素长期存在密切相关,建议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问题。
因为牙源性角化囊肿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所以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存在一定难度。但是通过远离或者消除诱发因素,可以避免一部分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
对于青壮年等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应尽早进行口腔普查,每年一次。对具有明显遗传因素病人的子女进行监护随访,检查最好能定期,尽量每年1~2次。
对于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可以通过视诊、触诊的方法来筛查,针对高度疑似的对象建议X线片筛查的方法,其中X线片筛查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且误诊率较低的方法,可以快速诊断,对于X线片也无法分辨的患者可以采取穿刺或者病理诊断。
重视牙齿健康,每年复查口腔状况。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辛辣、刺激、过烫、过硬饮食。
4975点赞
[1]张志愿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张震康,俞光岩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