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累及猪、羊及啮齿类动物,可由动物感染人,在畜牧业地区发病率较高。人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贫血、黄疸和淋巴结肿大等。当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感染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附红细胞体病由附红细胞体感染导致导致患病。附红细胞体为支原体属,寄生于动物和人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部位,通过接触、血液、垂直及昆虫媒介传播。附红体发病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和受感染细胞比例。
附红体借助其纤丝结合扒嵌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表面皱褶突起,可形成孔洞,红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肿胀、破裂,发生溶血。
红细胞可塑性及变形性功能减弱,亦可通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破坏而溶血。
当免疫功能健全时,仅感染较少的红细胞(<30%),病原体会潜伏在体内不发病,机体可自行清除入侵病原,但在免疫低下或者儿童体内,可能感染较多细胞(30%~60%),并出现临床症状。
地理分布及宿主范围:目前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报道,我国是目前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是急待控制的疫病之一。本病多发于夏秋季,多有与病畜接触史。
经吸血昆虫和节肢动物传播,常见的有猪虱、蚊虫等。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是目前最受重视的传播方式。
血源性传播,动物之间可通过摄食血液、含血的食物或喝被血污染的尿、交配等相互传播。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也可导致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体病患者及附红体的携带者均是此病的传染源,经常接触牲畜的人群,低龄、高龄、免疫功能缺陷者,附红体感染率较高。
附红细胞体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有发热、乏力、易出汗、嗜睡,其他症状有皮肤瘙痒、腹泻、脱发等,严重者可有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
患者常有发热,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
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治疗不及时,严重者有皮肤瘙痒、肝脾肿大、腹泻、脱发等。
附红细胞体附着在人体的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导致贫血及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加;此外,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而出现黄疸。
受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内红细胞大量溶血,全身血液系统发生异常,脏器受累,导致肝、脾功能异常、形态组织学改变。
若出现皮肤黄染、发热、乏力、四肢酸软,甚至昏迷时应立即就医,就诊于感染科,并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但要与疟疾、黑热病、贫血等疾病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病原学试验。一旦检查中发现红细胞的异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经确诊附红细胞体病的患者,若出现皮肤黄染、发热、乏力、四肢酸软,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部分患者还可去急诊科或内科就诊。
是否有从事、接触牲畜养殖、生肉食品加工行业?
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四肢酸软、嗜睡、头晕、视物模糊、脱发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最近身体怎么样?免疫力好不好?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降低,网织红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糖及血镁均较低,常有肝功能异常。
外周血、骨髓涂片是诊断附红体病的主要手段,附红体呈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多为环形、球形、半月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杆状或顿号形。血液及骨髓悬液中可见虫体运动,红细胞表面虫体运动停止。
通过接触史及临床表现,患者从事禽畜宰杀、加工、销售行业,或者有与动物密切接触史、动物养殖饲养员等,没有经过安全的防护措施直接与动物接触。
患者有发热、乏力、出汗、嗜睡、关节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进行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可初步诊断为附红体病。
通过实验室检查中出现附红细胞体,血象异常,肝脾肿大,病原学检查阳性等可确诊本病。
本病应与疟疾、黑热病、贫血等鉴别。
通过血涂片检查,附红体与疟原虫一般较易鉴别。利什曼原虫是黑热病诊断依据。附红体与血巴通体两者很难区分,前者常早环状,在血浆及红细上皆有分布;后者罕见环状, 寄生在血浆中,极少在红细胞上。通过骨髓等检查与血液系统肿鉴别。
由于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临床中主要是对症和病原治疗,主要使用药物进行短暂性治疗。
广泛用于多种细菌及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所致感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各种革兰阴性细菌及革兰阳性细菌都有良好抗菌作用。本品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本品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
四环素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除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作用外,还可抑制立克次体感染。
本病无手术治疗。
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纠正贫血。
目前缺乏彻底清除附红细胞体的药物,只能控制其在机体处于低水平感染。治疗及时,症状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不适随诊。
附红细胞体病能治愈。
附红细胞体病治疗及时,症状控制良好,没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附红细胞体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查等,不适随诊。
本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可多食用含铁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附红细胞体病患者的护理要注意对患者生活环境定时定期清洁、杀毒消菌,还需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在有条件下应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病原学检验,观察感染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适当室外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避免直接接触牲畜,进行有关家畜家禽食品加工作业时要做好防护措施。
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病原学检验,观察感染指标是否恢复正常;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热、乏力、四肢酸软现象是否好转或缓解。
本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做好日常防护非常重要,特别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治疗被感染患者非常关键。被感染患者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由于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只能采取综合性(非特异性)的防治措施,如搞好畜舍环境和饲养用具的卫生,定期消毒;对于被感染的畜群,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进行药物预防。
在昆虫活动季节要经常喷洒驱除吸血昆虫的药物,严防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疾病。
当涉及与血液传播有关的操作时,应加强消毒管理;在实施剪齿、阉割、断尾、注射等饲养管理程序时,避免由注射和外科器械被血液污染而引起的传播。
5021点赞
[1]韩子强,赵晓辉.中国附红细胞体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4.30(04):363-365.
[2]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附红细胞体及附红细胞体病[J].中国兽医学报.2006(04):460-464.
[3]路凌怡,王剑飚,姚玉峰.多种方法联合检测附红细胞体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9.34(04):351-354.
[4]王贵强.感染病学进展[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340-342.
[5]张文宏.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018.2018.133-1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