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因乳房血管丰富,早期就可出现寒战、高热及脉搏加快等脓毒血症表现。该疾病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改善,预后较佳,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为乳房胀痛、皮温高、压痛,因乳汁淤滞、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乳房局部出现边界不清,沿导管呈扇形分布的肿块。
急性单纯性乳腺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明显,触痛加重。病人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伴随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中毒症状。同侧腋窝淋巴结出现炎症反应性肿大、疼痛。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局限化,即形成急性乳房脓肿,脓肿可发生在乳房的任何部位,靠近皮肤可触及波动感。脓肿可以向外破溃,自皮肤排出,也可以向内破溃穿入乳管,自乳头排出脓液,当脓肿破入乳房后,间隙至胸大肌前疏松组织中,则形成乳房后脓肿。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是由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引起的感染所致。该病情好发于哺乳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以及妊娠期女性,可由乳头皲裂、乳腺管堵塞、乳汁淤积诱发。
本病致病菌多数为金黄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细菌由乳头皮肤破裂处或乳晕皲裂处进入,沿淋巴管蔓延至乳腺小叶间及腺小叶的脂肪和纤维组织中,引起乳房急性化脓性蜂窝组织炎。亦有少数病例产后发生其他部位的感染并发症,细菌经血循环播散至乳房,引起发病。
乳汁有利于侵入细菌的繁殖。乳汁淤积的原因有乳头过小或内陷而产前又未能及时矫正,使婴儿吸乳困难,甚至不能哺乳。
乳汁过多,排空不完全。产妇不了解乳汁的分泌情况,多余乳汁不能及时排出而保留在乳内。
乳腺管阻塞使排乳困难,如乳管本身的炎症、肿瘤及外在压迫,均可影响正常哺乳。
分娩后产妇未能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或婴儿的含吮不正常,或过度地在乳头上使用肥皂或乙醇干燥剂之类刺激物以及婴儿口腔运动功能的失调等造成乳头皲裂,使细菌沿乳头小裂口入侵,并且经淋巴管到达皮下及乳叶间组织而形成感染。乳头皲裂时哺乳疼痛,不能使乳汁充分吸出,致乳汁淤积,为入侵细菌创造了繁殖条件。
急性乳腺炎发生人群和阶段广泛,女性在哺乳期的任何时间阶段因外界环境、体质因素、卫生清洁不合理等,是诱发急性乳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疼痛、疲惫感,加上很多产妇对产后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缺乏等原因,使产妇无法调整自己的心理,导致各种害怕紧张等负面心理因素,严重影响了产妇的依从性。
产后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产妇哺乳方法不当,导致细菌侵入后乳汁排出困难,诱发乳腺组织炎症。
急性乳腺炎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目前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女性哺乳期容易发生乳汁淤积,另外婴儿的吮吸容易导致乳头破溃,发生感染,因此急性乳腺炎哺乳期女性最多见,尤其是没有经验的初产妇。
青春期女性内分泌功能比较旺盛,乳房组织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容易发生乳腺导管增生、乳头增大,容易发生乳腺炎。
妊娠期女性由于乳头、乳晕的皮脂有少许分泌物溢出,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容易发生乳腺感染,导致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患者感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随着炎症发展,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该疾病可并发有脓毒血症、菌血症、乳房瘘管。
乳房胀痛、皮温高、压痛,因乳汁的淤滞、静脉和淋巴的回流不畅,乳房局部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此阶段如能正确处理,则炎症可消散。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硬结明显,触痛加重。病人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中毒症状。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
急性乳腺炎局限化,即形成急性乳房脓肿。此时肿块波动感,表浅的脓肿波动相对明显。脓肿可以向外破溃,也可以向内破溃穿入乳管,自乳头排出脓液。当脓肿破人乳房后至胸大肌前疏松组织中则形成乳房后脓肿。
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后可发生破溃,严重者形成瘘管,可见乳汁及脓液从瘘管排出,此外还可出现脓毒血症与菌血症表现,持续高热、面色潮红,甚至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
急性乳腺炎病程进入急性化脓性乳腺炎阶段,患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此时患者持续高热、面色潮红、谵妄,可出现转移性脓肿。
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期,脓肿可向内或向外破溃,形成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长期不愈的脓瘘或乳瘘,临床可见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一旦出现乳房肿胀、压痛等情况应及时到乳腺外科、妇科就医,做血常规、细菌学、B超、X线钼靶摄片等检查确诊。该病情需要与乳腺增生、炎性乳腺癌、乳腺癌进行鉴别。
出现乳房不适、压痛、肿胀等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乳房的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脓毒血症表现及乳房局部波动感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乳腺外科。
出现雌激素等内分泌紊乱症状去妇科。
有什么症状?出现症状多长时间?
产后喂养习惯?
有无乳头破损或乳汁排出不畅等情况?
是否有寒战、高热、全身乏力等症状?
之前是否就诊?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是否用过药物?用的什么药?效果如何?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并发脓毒血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5×1010/L,中性粒细胞常达0.8×1010/L以上。
抽取脓液行涂片检查,一般可见革兰阳性球菌,亦可行抗酸染色查抗酸杆菌,以帮助确定致病菌种类。
指导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选择。
急性乳腺炎并发脓毒血症时,一般应隔天一次,抽血做细菌培养,直到出现阴性结果为止。抽血时间最好选在预计发生寒战高热前,可提高阳性率。
炎症肿块,边界不甚清楚,内部回声增厚增强,光点不均匀;乳汁潴留,为无回声的小暗区;脓肿形成,声像显示内部不均匀的液体暗区,边缘模糊,肿块局部有增厚,有时有分层现象,脓肿后方回声增强。
乳房皮肤肿胀增厚,间质阴影增生扭曲,血管阴影明显增加,应用抗生素后炎症变化明显改变。
患者有乳房红肿、疼痛、发热等炎症表现,有些患者可能伴有寒战、高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明显增高。
乳腺超声提示有炎症形成或者是有脓肿形成。
乳腺小叶增生病又称囊性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常见于25~40岁之间。此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密切有关。
本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时期。由于癌细胞迅速浸润整个乳房,迅速在乳房皮肤淋巴网内扩散,因而引起炎症样征象。然而炎性乳腺癌的皮肤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腺1/3或1/2以上,尤以乳腺下半部为甚。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皮肤肿胀,呈“橘皮样”。病人的乳腺一般并无明显的疼痛和压痛,全身症状较轻,白细胞计数增加及感染中毒症状也较轻微,或完全缺如。
浅表的乳腺癌因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阻塞可有皮肤水肿现象,癌组织坏死将近破溃时,其表面皮肤也常有红肿现象,有时可被误诊为低度感染的乳腺脓肿。然而晚期乳腺癌一般并不发生在哺乳期,除了皮肤红肿和皮下硬结以外,无其他局部炎症表现,尤其无乳腺炎的全身反应。晚期乳腺癌的局部表现往往非常突出,如皮肤粘连、乳头凹陷和方向改变等,腋窝淋巴结肿大,较急性乳腺炎的腋窝淋巴结炎性肿大更为突出。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或切取小块组织及脓肿壁做病理活检,即可明确诊断。
急性胰腺炎可根据疾病程度进行按摩、热敷或者冷敷,药物方面主要以抗生素控制感染为主。如果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则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一般病情需要治疗一周左右。
冷敷能使局部温度下降,毛细血管渗出减少,周围神经传导冲动减缓,具有镇痛、消肿、抑制炎症扩散、减少乳汁的分泌的作用。热敷时脓肿形成较冷敷快,冷敷的切开排脓率为40.42%,低于热敷的切开率(热敷的切开率为82.9%),且冷敷越早越好。
冷敷于急性炎症的早期(发病后的24h内),在炎症尚未被控制的48h内进行,48h后可改为热敷。
碎冰后,以冷水冲去棱角,置入冰袋。用棉布包裹冰袋外,置于硬结局部3~4h。局部皮肤复温后可再行冷敷。若局部麻痛不可忍受,改为短时间冷敷,冬天可用冷水敷。
在冷敷的同时可多饮水,使乳汁变稀,减少淤滞,利于乳汁的排出,以起到引流及冲洗作用,有利炎症的消退。冷敷时尚须注意防止局部冻伤。如患病后24h内用冷敷尚未能控制者,可放弃冷敷而改为热敷,以利炎症吸收。
急性乳腺炎起病3天后,局部病灶呈现浸润和渗出改变。此时热敷可增加局部组织血流,促进白细胞趋化,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局限和液化,具有镇痛、消炎的作用。
发病24h或48h以后、炎症已经局限者 。
以50℃左右温热敷布置于红肿局部,上盖以纱垫保温。每次20~30分钟,3~4次/天。水肿明显者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
排尽剩乳用负压吸引法,如吸奶器吸引或人吸等。负压吸力过大,易使乳管暂时狭窄,影响排乳效果。乳房按摩则是利用挤压的作用,排空乳管,促进淤结消散。该法适用于乳管闭塞、乳汁淤积,或小叶炎症初期的患者。若局部水肿明显、伴有发烧,或脓肿已经形成者,则禁用此法。
五指并拢,以两手小鱼际部,夹持乳房基底部, 沿乳管走行,向乳头部轻轻按摩1~2分钟。然后用手掌由淤积硬结的外缘向乳头方向逐步推赶并轻揉挤,反复按摩5~10分钟,即可将淤积的乳汁逐渐推出。按摩时,可以用手轻轻提动乳头数次,以扩张乳头部的输出管。若按摩前先作局部热敷,效果更好。
乳房患部涂少量油脂(液体石蜡或蓖麻油均可),以减少摩擦对乳房皮肤的刺激,避免皮肤损伤。用烤热的木梳背(以不烫伤皮肤为度) 由乳房基底部开始,经患部再向乳头连连推赶,使闭塞的乳管由内向外、由小而大,渐渐被乳汁所扩张,终至全管通开,积乳排出,患者可在短期获愈。
为减少按摩引起的炎症扩散和脓毒血症的发生,按摩必须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进行。为减少按摩时的疼痛,按摩先可在淤积的周围组织注射0.5%~1%利多卡因20~40ml,待5分钟后再作按摩。乳腺小叶及周围组织已有轻度炎症时,治疗期间可用温硼酸液轻洗乳头并涂青霉素或磺胺油膏,然后用纱布遮盖以保护乳头。
其目的是减小乳房活动度,减轻乳房疼痛。有乳罩承托法和布带或三角巾带撑托法2种。
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形成脓肿前可选择抗生素治疗。因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应用青霉素治疗,或用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钠,或头孢一代抗生素如头孢拉定。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应用红霉素。由于红霉素耐药率较高,不适于首选药,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全部耐药,对急性胰腺炎所引起的重症感染,可以选用万古霉素,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呋喃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抗菌药物相对较敏感,但这些抗菌药物可被分泌至乳汁,对婴儿造成影响,除非产妇停止哺乳,应慎重使用。
确定脓肿位置后,在脓肿波动最明显的部位打孔并吸出脓液,然后将抗生素推入脓腔。此方法创伤小,病人容易接受,同时也免受换药之痛苦。
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但需注意几点麻醉时表浅脓肿多采用局麻,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以静脉麻醉为宜。
本病初起时可不必停止哺乳,以利乳腺排空防止乳汁淤积。若已有轻度乳汁淤积者,可用推拿按摩的方法促使乳汁排出。中药可先用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之品。
黄金散加热后外敷患处,在药物和温度的双重刺激下,乳腺管和乳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以缓解局部症状,减轻疼痛,且外用药中可酌情加重清热解毒药物的用量,增强效果,无中药内服伤胃的顾虑,此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局部作用强的优点。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可以代替切开引流术,成功治愈乳腺脓肿。细针穿刺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优点突出,操作简单快捷,门诊可实施,无切口无瘢痕,无须换药,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且不影响母乳喂养,应作为乳腺脓胂治疗的首选方案。
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术缩小了切口,减轻了换药痛苦,与切开引流术比较,具有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明确的特点,可作为一线手术方法。适于脓腔最大径>3cm的病例。每2~8小时冲洗一次,将残腔中坏死物质及渗出液冲洗出来。一般冲洗管及引流管可放置5~10天,拔管时先拔除引流管,将伤口缝线部分或全部拆除,利用冲洗管开放冲洗,至引流液清亮后,再拔除冲洗管,继续换药。
急性乳腺炎如果早期治疗及时、得当、合理,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也有部分患者因形成脓肿,需进行手术排脓引流治疗,术后可能会形成瘢痕,预后会比较差。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复诊,主要检查预后的情况,明确炎症是否得到改善,以便调整治疗。
急性乳腺炎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比较好,可以治愈,但形成脓肿的患者,术后如形成瘢痕,则预后较差,不易治愈。
该疾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瘢痕的后遗症。
根据医生要求按时复诊,复诊时检查乳腺肿块大小、性质,乳腺疼痛范围、性质的变化,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情况,明确炎症是否消散。
该疾病无需进行特别的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控制炎症扩散,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即可,如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等。
宜食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类、牛奶、鸡蛋、牛羊肉等。
宜食低脂肪,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香料等。
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时要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破损,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头清洁,防止细菌的滋生。该疾病患者需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白细胞计数、用药反应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疾病一般不停止哺乳,但若出现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时,应停止哺乳。
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睡觉等良好的哺乳习惯。
每日用温水清洗乳头;注意婴儿口腔卫生,保持乳头清洁。
如有乳头破损应停止哺乳,定期排空乳汁,局部涂抗生素软膏,待伤口愈合后再哺乳。
哺乳前避免乳汁长时间溢出乳房,减少乳房充血的几率。
可穿戴支撑型胸罩,避免乳房压迫。
哺乳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增强抵抗力。
该疾病患者需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了解白细胞计数有无升高,注意用药反应。
急性乳腺炎时一般不停止哺乳,因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的喂养,并且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但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排乳通畅。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应停止哺乳。
急性乳腺炎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其清洁。针对该疾病,需要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乳腺检查,避免出现炎症。
针对该病情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尤其是哺乳期女性,可以每月进行乳腺检查。
孕期应主动了解急性乳腺炎的相关知识,产妇经常用温水、肥皂洗净两侧乳头。
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
要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等良好习惯。
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按摩或用吸乳器排尽乳汁。
哺乳后应清洗乳头。
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乳头有破损或皲裂要及时治疗。
4353点赞
[1]吴孟超,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3-254.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83.
[3]马祥君,汪洁,孔令伟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四级预防方案的可行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0,17:2335-23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