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粉刺样痣又名毛囊角化痣、痤疮样痣,其特点为群集的黑头粉刺样丘疹,排列呈带状,多呈单侧分布,好发于面部、颈部、上臂、前胸部和腹部。黑头粉刺样痣系毛囊发育过程中向毛囊分化的上皮干细胞分化异常所致的良性肿瘤。大多在青春期前出现,或出生时即有,青春期加重,通常无自觉症状。此病一般无需治疗,也可进行手术切除,一般情况下不会复发。
黑头粉刺样痣由毛囊皮脂腺发育异常所致。
疾病因素,黑头粉刺痣在某些情况下与其他皮肤病,如鱼鳞病、毛鞘囊肿、乳头状汗腺腺瘤、毛囊性肿瘤有关。
为其他疾病的某一外在表现,也有学者认为黑头粉刺样痣是一些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如脊柱侧凸、融合性脊柱或脊椎、隐性脊柱裂、指残毁症等。
亚健康状态、个人卫生情况较差、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扁平苔藓、天花、脓皮病等因素可能也和黑头粉刺样痣存在些许关系。
黑头粉刺样痣目前尚无流行病学数据。
黑头粉刺样痣无特异性好发人群,多在出生或青春期发病,男女发病率相等。
黑头粉刺样痣患者典型症状为皮损部位呈簇集的黑头粉刺样丘疹,呈线状排列,常沿着皮肤Blaschko线分布。常发生于单侧,偶见于双侧,好发于面、颈及躯干上部,偶尔发生于生殖器、手掌及腕部,少见泛发于全身。
本病由于毛囊皮脂腺单元发育异常,患者常并发皮下囊肿、皮下脓肿等,经常反复发生,导致患者局部皮肤外形比较难堪。
出现黑头粉刺样痣症状,应及时就医于皮肤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对黑头粉刺样痣进行诊断,注意与外源性痤疮和婴儿痤疮等疾病进行鉴别。
如患者出现簇集的黑头粉刺样痣或因搔抓导致皮损感染,请患者及时就医。
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就诊于皮肤科。
这种痣出现多久了?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有什么病史?
有对什么药物过敏吗?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以及皮损的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等待病理科结果即可。
皮损常为单侧性,呈线状或带状排列的丘疹,中央有黑色角栓,类似粉刺。
符合黑头粉刺样痣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如病理上表皮向下凹陷明显,其中充满角栓。
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和下颌,亦可累及躯干,如前胸部、背部及肩胛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特征,常伴皮脂溢出,与黑头粉刺样痣需通过组织病理学进行鉴别。
皮疹发生在出生后数天至4周以内,主要发生在面颊、额及颏部,以丘疹和脓疱为主,偶见黑头粉刺,少见结节和囊肿。丘疹、脓疱和黑头粉刺一般在数周内消退。黑头粉刺痣一般不累及到小腿,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也可进行分别。
黑头粉刺样痣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有继发感染时适当选用抗生素,有的病例进行手术切除后即可痊愈,但也有复发的情况发生,小范围者可行冷冻或激光治疗,患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短期治疗。
此药属于光谱青霉素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及革兰氏阳性杆菌都有较好的效果,克拉维酸钾增加了其对耐酶菌的杀伤力,用于黑头粉刺样痣的继发感染。
属于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成分为红霉素、凡士林、羊毛脂。当黑头粉刺样痣因搔抓造成继发感染时,可外用此药。
用维A酸霜涂抹在患处,用来调节毛囊去角质栓,从而减轻患处症状。
可服用阿维A酯(依曲替酯),用来去除毛囊堵塞,以避免出现感染。
因黑头粉刺样痣对患者的美观造成影响,部分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在局部麻醉下,可做稍微的扩大切除,完整将其取出,术后很少有患者复发。
可选用强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激光,对患处进行激光照射,杀死病变组织,使患处皮肤重新进行生长,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局部的小皮损。
通过液氮冷冻技术,将表面病变部位冻坏死,使底部组织重新生长,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局部的小皮损。
黑头粉刺样痣患者一般可以不用治疗,经过治疗后亦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可能会对患者容貌有一定影响,治愈后患者无需复诊。
黑头粉刺样痣患者可以不用治疗,通过激光等治疗可以治愈。
黑头粉刺样痣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黑头粉刺样痣可能会对患者容貌造成一定的影响。
黑头粉刺样痣的患者无需进行特殊的饮食调理。
黑头粉刺样痣患者要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患者搔抓患处,医护及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同时患者也要监测自身有无复发的情况,患者也不要惊慌,黑头粉刺样痣并不会对寿命产生影响。
了解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红霉素软膏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注意保持患处的干净、卫生。
禁止搔抓患处,以免破损造成继发感染。
黑头粉刺样痣患者治疗后,需要观察有无复发的情况发生,若有复发现象需要及时就医。
黑头粉刺样痣大部分患者属于先天性,后天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的皮肤疾病,如鱼鳞病、毛鞘囊肿;积极治疗自身所患的系统疾病,如脊柱侧凸、融合性脊柱或脊椎;保持皮肤的洁净等措施,避免使用三无洗面奶或化妆品,对于黑头粉刺样痣的预防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4458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536.[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66.[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