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男性好发,多于女性,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种之一。主要表现是上腹痛,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经内科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症状反复者需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夜间痛是其主要特点,极少发生癌变。
较十二指肠溃疡少发,多见于中老年人,餐后痛是其主要特点,可发生癌变。
十二指肠球部以后,黏膜皱襞变成环行,发生在环行皱襞的移行部至十二指肠壶腹以上的十二指肠降段的溃疡,称之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无规律的腹痛,夜间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多见。多发生十二指肠出血、胃潴留、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
复合性溃疡是一种同时存在于胃和十二指肠的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占消化性溃疡的7%,病程相对较长,出血概率较大,以秋未至春初较冷的季节多见。临床上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等典型症状,以及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复合性溃疡有出血、穿孔、输出道梗阻、癌变的风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多数可以完全治愈。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损伤和防御修复不足是发病机制的两个方面。主要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因包括脑外伤、烧伤、酗酒、喜食酸辣食品等。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明显增高,而胃溃疡发病人胃酸分泌大多正常甚至低于正常。正常人胃黏膜约有10亿壁细胞,每小时泌酸约22mmol。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壁细胞总数平均为19亿,每小时泌酸约42mmol,比正常人高1倍左右。但是,个体之间壁细胞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壁细胞数量也存在一定的重叠。
胃蛋白酶是消化性溃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活性依赖于胃液的pH,pH为2~3时,胃蛋白酶原易被激活;pH>4时,胃蛋白酶失活。因此,抑制胃酸可同时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
幽门螺杆菌是重要致病因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但有的胃溃疡人群Hp阳性率约为50%,十二指肠溃疡的Hp阳性率为60%~90%。另一方面,Hp阳性率高的人群,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病率也较高。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及显著降低溃疡复发。
非甾体抗炎药会损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导致黏膜屏障作用减弱或者消失,从而被酸、蛋白酶等腐蚀。
长期刺激黏膜,会使黏膜功能降低,易被侵袭。
遗传对本病的发生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家族其他成员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男性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估计约有10%的人其一生中患过本病。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
作为本病重要病因的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口-口途径。
长期服用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非淄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不按时吃饭,大量饮酒,长期吸烟。精神压力、工作和学习压力大、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
患胃酸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胃泌素瘤,也可能会引起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是重要致病因素,可增加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出血,轻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重者出现大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暗红色血便。胃溃疡病人的慢性腹痛在出血后常减轻。
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多数人在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果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到午餐后才缓解。午餐后2~4小时又出现疼痛,进食后可缓解。有些人的腹痛常出现在夜间11点到凌晨2点之间,严重时可痛醒。胃溃疡病人常表现为餐后上腹痛,至下一餐前腹痛缓解。
部分患者仅表现上腹胀、上腹部不适、厌食、噯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还有一类无症状性溃疡,这些病人无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状,而以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当胃、十二指肠溃疡侵蚀周围或深处的血管,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出血。轻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重者出现大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暗红色血便。胃溃疡病人的慢性腹痛在出血后常减轻,可资鉴别。
当溃疡穿透胃、十二指肠壁时,发生穿孔。1/3~1/2的穿孔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多数是老年病人,穿孔前可以没有症状,可资鉴别。
临床症状有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呕吐物可为宿食;严重呕吐可致失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体检可见胃蠕动波及闻及振水声等。多由胃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反复发作所致,炎性水肿和幽门平滑肌痉挛所致暂时梗阻可因药物治疗、溃疡愈合而缓解;严重瘢痕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恶变引起胃流出道狭窄或变形,表现为持续性梗阻,可资鉴别。
当患者出现腹部疼痛时请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果发生消化道出血,出现血便、黑便、呕血等情况及时就医,以免发生出血性休克。需要做胃镜检查、活检以及CT等检查明确是否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与其他引起慢性上腹痛的疾病、胃癌等疾病相鉴别。
出现腹痛,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便血、黑便,全腹腹痛剧烈难忍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腹痛剧烈难忍等症状,应到急诊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肚子不舒服有多久了?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
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父母亲是否有过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胃镜检查是胃、十二指肠溃疡诊断的首选方法和金标准,胃溃疡病人常需要进行胃黏膜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判断溃疡的良恶性。
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应用得越来越少,但钡剂(包括造影剂)造影有其特殊意义,适宜于了解胃的运动情况、胃镜禁忌者、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和没有胃镜检查条件时。检查阳性时会发现龛影。
对于穿透性溃疡或穿孔,CT很有价值,可以发现穿孔周围组织炎症、包块、积液,对于游离气体的显示甚至优于立位胸片。另外,对幽门梗阻也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口服造影剂,CT可能显示出胃壁中断、穿孔周围组织渗出、增厚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有溃疡病史者,无论溃疡处于活动还是瘢痕期,均应考虑。其他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有助于了解溃疡有无活动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胃镜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服药史等,是疑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病史。胃镜检查阳性时会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但难以区分其良恶性。
胃镜发现胃溃疡时,应注意与恶性溃疡相鉴别,典型胃癌溃疡形态多不规则,常>2cm,边缘呈结节状,底部凹凸不平覆污秽状苔。恶性溃疡的X线钡餐检查提示龛影位于胃腔之内,边缘不整。良性溃疡的胃黏膜皱壁放射至溃疡口部;恶性溃疡没有放射状皱壁,或黏膜皱壁中断。
促胃液素由胃、上段小肠黏膜的G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胃酸分泌、细胞增殖、胃肠运动等作用。促胃液素瘤以多发溃疡、不典型部位溃疡、易出现溃疡并发症、对正规抗溃疡药物疗效差,可出现腹泻、高胃酸分泌、血促胃液素水平升高等为特征。促胃液素瘤通常较小,约80%位于“促胃液素瘤”三角区内,即胆囊与胆总管汇合点、十二指肠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交界处、胰腺颈部与体部交界处组成的三角区内,其他少见的部位包括胃、肝脏、骨骼、心脏、卵巢、淋巴结等;50%以上的促胃液素瘤为恶性,部分病人发现时已有转移。临床疑诊时,应检测血促胃液素水平;增强CT或磁共振扫描有助于发现肿瘤部位,PPI可减少胃酸分泌、控制症状,应尽可能手术切除肿瘤。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周期视具体病情而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治愈溃疡或降低溃疡复发风险。本病多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口服治疗,也可以用内镜下治疗或胃大部切除术。
H2受体拮抗剂是主要药物之一,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6周愈合率分别为80%~95%和90%~95%。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主要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入血,进入到胃黏膜壁细胞酸分泌小管中,酸性环境下转化为活性结构,与质子泵即H+-K+-ATP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胃、十二指肠溃疡,对于内科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术后胃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术后梗阻等并发症,濒危患者禁用。
内镜治疗根据溃疡出血病灶的内镜下特点选择治疗策略。溃疡出血的内镜下治疗,包括溃疡表面喷洒蛋白胶、出血部位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出血点钳夹和热凝固术等,有时采取2种以上内镜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溃疡的手术方式,是将大部分胃切除,胃残端于十二指肠吻合。其优点是未改变胃肠通道,维持人体胃肠道正常生理结构,术后恢复比较快,并发症相对较少,患者进食后有异常的感觉。
胃、十二指肠溃疡一般预后较好,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能治愈,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反复发作,症状持续不缓解,恶性溃疡可发生癌变,需要定期复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等检查。
本病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较顽固。
胃、十二指肠溃疡经过内科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胃、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发作,症状持续不缓解,恶性溃疡可发生癌变,5年生存率在54%左右。
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结束14天,应该追踪治疗,反复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巩固治疗的第2个月复查。复查项目有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检查正常则说明预后良好。若出现呼气试验阳性说明还存在幽门螺杆菌,应继续灭菌治疗。胃镜检查黏膜皱壁放射至溃疡口部,说明预后差,需要持续治疗或者更换药类。胃镜检查没有放射状皱壁,或黏膜皱壁中断,说明溃疡恶变,应行病理检查明确后择期手术治疗。
合理餐次分配,进食规律,戒烟、戒酒及少饮浓茶、浓咖啡等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容易刺激到消化道黏膜,损坏屏障,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烟酒,烟酒会使得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黏膜保护功能受损,易受到酸、蛋白酶等侵袭。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木耳、花生、芹菜等。
宜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红薯等,以防便秘。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日常应注意尽力保持健康体重,适当运动,消除紧张、恐惧、忧虑情绪。溃疡发生大出血时监测血压,出现突发全腹腹肌紧张、压痛,应及时就医。
尽力保持健康体重,适当运动,因为肥胖者更容易出现溃疡。
设法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烦恼,避免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中,需要同时避免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中,需要注意劳逸结合。
溃疡发生大出血时监测血压,当发生休克时及时液体复苏。
出现突发全腹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考虑消化道溃疡穿孔的可能性大,应及时就医。
平时要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是否有黑便、便血等情况,如有发现,应及时就医控制消化道溃疡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预防措施包括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停服不必要的非甾体抗炎药、其他对胃有刺激或引起恶心、不适的药物,注意饮食卫生。经常饮酒、吸烟者或有不良生活习惯者还应及早进行早期筛查。
经常饮酒、吸烟者或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应早期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进行预防。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也可通过食物和水进行传播。应注意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减少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机会。
停服不必要的非甾体抗炎药、其他对胃有刺激或引起恶心不适的药物,如确有必要服用,建议和食物一起或餐后服用,或遵医嘱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015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五年制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32.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89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