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引起过暴发流行的急性角结膜炎。其属于病毒性结膜炎,是由结膜角膜感染肠道病毒70或者柯萨奇病毒A24所致。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是潜伏期短。常在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多双眼发病,症状明显,自觉眼部明显异物感、刺痛、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结膜高度充血,可以球结膜下出血,呈现半月形,可见点状角膜炎。临床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0或者柯萨奇病毒A24所致,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本病70%以上病例都是婴幼儿童和老龄患者,其余多数是因为患者用眼过度,或者眼睛受到损害造成,未见明显发生流行区域。
直接或间接地经口接触粪便中排出的病毒。
肠道病毒D70可以经眼泪排除,极易通过手指及污染物造成间接传播。
体质较差的人常常存在免疫力低下的问题,因此容易出现病毒感染的情况。
经常用眼过度的人,会出现眼部疲劳,容易被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单一,主要在眼部。起病急,一般自病毒进入眼内到出现症状多不超过24小时,开始眼部有异物感和烧灼感、发痒、刺痛,病情很快加重,睑结膜和球结膜高度充血、大量滤泡增生、结膜下出血、眼部刺激症状明显,还有怕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且多为粘液性,严重时可为血性。另外,仅有少数人出现头痛和低热。由于病人发病后常能继续工作、学习和劳动,因此如不注意个人卫生,造成病毒传播扩散的机会则更多。
少数患者结膜炎症状好转后,伴随着点状角膜炎的出现,分布在角膜中心区域,大部分可以在半月内得到恢复。
糜烂部位会造成眼睛局部疼痛,出现异物感,表面出现大大小小的斑粒状黑点。
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可在数天内自行消失。
一般早期因角膜炎充血会出现下穹隆部含有较多细小的滤泡。
主要有斑点和结膜性出血,伴随着发生部位红肿,轻者常见于年轻患者,重者甚至产生水肿,多发于高龄患者。
伴随着结膜炎出现,少数患者会出现虹膜炎和淋巴结肿大,耳前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可有压痛感。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初期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急剧的肌力低下,数天后表现为运动麻痹。重症者可造成肌肉萎缩,轻度或中等者可恢复正常。虽然上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但较为严重,并可遗留永久性瘫痪,因此值得警惕。
病毒容易侵犯虹膜导致虹膜炎,出现眼红、眼痛、畏光,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症状。
在神经系统主要为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瘫痪,多发生于起病后2~4周(5天~6周)。临床表现为先有1~3天的发热和全身症状,然后出现神经根痛和急性软瘫,呈不对称性、一至多个肢体的瘫痪。第2~3周出现肌萎缩,可造成后遗症。半数病例可出现延髓性麻痹,偶可出现呼吸衰竭。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是结膜角膜或病毒感染致疾病,当患者出现局部症状逐渐加重,如眼部异物感、视力下降、肢体运动障碍等,应及时到医院就医,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患者眼部高度红肿,眼睛分泌物为浆液性,睫状体、虹膜有异色及增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眼皮松弛、下垂、肌肉萎缩时应该及时就医。
出现并发神经系统疾病情况,出现昏迷、休克或者嗜睡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去眼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肌肉萎缩、神经系统疾病等,可去神经内科或骨科就诊。
当出现症状比较严重或者出现休克症状时应去急诊科就诊。
是否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目前有什么不良反应?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肌肉萎缩、神经系统疾病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之前做过什么治疗吗?
患者早晨空腹取血,从结膜囊内采取血清学检查,诊断阳性情况。如果患者在急性期的抗体浓度高于恢复期状态,可以作出判断。
分离患者体内结膜囊病毒,检测情况为感染病毒率逐渐下降,前期患病阳性率最高,3天逐渐下降,到5天后慢慢转变为阴性。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抗原抗体与细胞孵育结合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免疫检查,判断阳性情况。
如果出现免疫球蛋白如IgG、IgM异常增多,或者泪液补体C3较正常增多,可作出判断。
眼科医生常用的检查,可以通过该检查观察到眼部的病变情况,以及结膜或者角膜的情况。
潜伏期短,2~24小时,传染性强,夏秋季暴发流行。
通过患眼–水–健眼,或患者–水或物–健眼,接触传播。
临床症状似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但分泌物不呈浆液性。眼睑红肿,球结膜下出血,呈片状、点状或全结膜为特点。
有的伴角膜浸润、点状剥脱、荧光染色着色。在瞳孔区影响视力。
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咽痛、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病毒分离为肠道腺病毒。
具备1~5项即可诊断,并有第6项即确诊。
本病开始时为单眼,但是迅速会变成双眼,发病后会出现剧烈异物感、流泪、眼痛,需要与普通的眼睛红肿区分开。在流行初期或散发病例,如不注意,可与其他病毒引起的结膜炎(如腺病毒3,4,11型所引起的流行性结膜角膜炎)相混淆,两者主要表现在流行性结膜角膜炎为病毒性角膜炎,常见症状有眼痛、炎症、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常合并有角膜病变,而且传染性较强,因此需要加以鉴别。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基本可自愈。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应用抗炎药物可缓解症状。
告知患者该疾病传染性强,需避免手眼接触及与人群接触,所接触物品需消毒。无特殊治疗,结膜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冷敷或使用血管收缩剂减轻症状。
严重者可考虑使用,长期滴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引起眼压升高。眼压升高的程度与滴药浓度、频度以及持续用药时间有关。
抗微小RNA病毒药抑制人类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以便减少或减轻这些病毒并发症。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一般患者短期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少部分患者会因为肌肉萎缩,神经系统麻痹影响生活状态,死亡的情况较低。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一般能治愈。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治疗结束7~14天,应该进行复查,复查和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检查方法一致,包括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等。若病毒阳性率逐渐降低则说明稳定恢复。并在后期观察眼睛恢复情况,在巩固治疗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复查,长期治疗。
中医认为角膜炎属于脾胃虚弱,气血容易亏损,宜多吃清淡、温热、熟软之品。
注意消化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可适当增加滋阴降火,清肝明目的食物,如胡萝卜。
忌甜腻食物,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影响治疗效果。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芡实、蜂蜜、豆腐、鸡肉,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注意制动,休息期间注意眼部调理和眼部卫生,防止过度用眼。保证情绪状态良好,防止头部晃动和眼部受伤,并定期检查。
病情监测:两周安排一次检查,注意营养均衡,注意自身病情变化趋势,如出现问题及时治疗。
清洁管理:使用棉质毛巾洗眼睛时要注意,避免熬夜、用手擦拭眼睛,避免脏物进眼,避免直视阳光造成视网膜损伤等。
治疗过程中需规范、遵医嘱用药及复查,如遵医嘱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
避免过度用眼,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搔抓眼部皮肤。
肌肉麻痹发作期间绝对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适当活动。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手段有限,以预防为主,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减少发生各类感染的概率。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吸烟、大量饮酒、熬夜等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的生活习惯,应予戒除。
常备眼药水和并发症癫痫治疗药物苯巴比妥类,合理使用综合征药物。调整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生活健康平衡。
4424点赞
[1]王昕华,才娜,李若溪.眼内手术后病毒性角膜炎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
[2]杨俊.捷普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0例[J].山东医药,2015.
[3]丁银银,丁淑华.病毒性角膜炎的中医药治疗[J],2012.
[4]张颖.心理护理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5]卢振林.40例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