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尤其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本病临床表现症状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近一半小儿高血压可发展为成人高血压,通过药物联合治疗和干预生活方式即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坚持长期降压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高血压。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尤其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本病好发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过于肥胖的儿童、饮食摄盐过多的儿童,而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受二手烟危害等因素亦可诱发本病发生,但遗传与环境因素具体通过何种途径升高血压尚不明确。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高血压的遗传度在60%~80%,随着年龄增长,遗传效果更明显。检测双亲均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正常血压子女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相应对照组,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可能存在有遗传性交感功能亢进。
具有A型性格(A型性格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具有极端竞争性、时间紧迫性、易被激怒或易对他人怀有进攻倾向)行为类型的青少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者。
钠离子具有一定的升压作用,而食鱼多者较少患高血压病。因此,对高危人群应限制高钠盐饮食,鼓励多食鱼。
肥胖者由于脂肪组织的堆积,使毛细血管床增加,引起循环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日久易引起高血压和心脏肥大。另外高血压的肥胖儿童,通过减少体重可使血压下降,亦证明肥胖对血压升高有明显影响。
对少儿运动员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使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消耗多余的热量,从而有效地控制肥胖、高血脂、心血管适应能力低下等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的形成与发展,为成人期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良好的基础。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若家长期盼要求过高,给小儿造成过大心理压力,极易引发高血压。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若家长长期面对孩子吸烟,儿童长期受二手烟环境危害,极易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别,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在我国表现为轻、中度血压升高,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与小儿过于肥胖密切相关。
本病发病有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小儿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的遗传病,父母均有高血压的子女更易患病。
体重超重的患儿血胰岛素常增高,高血压与高胰岛素血症关系密切相关,高胰岛素血症能刺激交感神经功能,使血管收缩,从而增大了血管的外围阻力,造成血压升高。
人体的血压水平及本病患病率与钠平均摄入量呈正相关,高盐饮食可加重心脏、肾脏的负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祸根,盐敏感儿童更容易盐负荷超重后血压升高。
研究数据表现A型性格的儿童期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高于其他类型者。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大多数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本病的常见典型症状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部分患者还出现受累器官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
由于血压高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而引起头晕,头晕时间时而短暂时而持续,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头晕。
头痛的性质大多为沉重性、间歇性钝痛、胀痛及搏动性痛,少数为持续性,但剧烈头痛少见,典型的高血压头痛下降后即可消失。
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同时视网膜小动脉伴随高血压的发生在早期发生痉挛,导致视物迷糊不清。
高血压使得心脏长期压力负荷增高,从而出现胸闷气短情况。
当血压升高显著时,或呈持久的和(或)急进型高血压时,除了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患者还可出现鼻出血、食欲下降、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呕吐、惊厥、共济失调、偏瘫、失语、昏迷等高血压脑病的症状。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症状。
高血压导致心脏后负荷过重,心肌代偿性肥厚以克服增高的阻力,久之心肌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而导致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
原发性高血压可引起良性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肾小动脉硬化,引起肾脏损害,发展成为慢性肾衰竭。表现为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等症状。
长期高血压心脏负荷增高,引起左心肥厚,特别是在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导致心肌缺血,表现为心绞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患儿出现血压升高、并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对小儿原发性高血压进行诊断,但注意本病要与继发性高血压与假性高血压相鉴别。
小儿在体检或日常血压测是中发现血压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小儿在非同日三次测是血压,血压均≥140/90mmHg,应及时就医。
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甚至胸闷气短等现象,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乏力腰酸、夜尿频多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肾内科等。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剧烈疼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外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
发现有高血压升高现象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
平时饮食习惯如何?
心电图上左心室肥大兼有劳损见于5%~10%的高血压患者。可有心律失常,如房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表现,常规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患者的心电图中有缺血性改变。
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室肥厚更敏感和可靠。左心室肥厚早期虽然心脏的整体功能如心排血量、左心室射血分数仍属正常,但可有左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顺应性的减退,在出现左心衰竭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左心房心腔扩大,左心室壁收缩活动减弱等。
可观察被测试者24小时的血压变化,一般白昼每15~20分钟,夜间每20~30分钟测定血压一次,并可将各时间点测得的血压值连成曲线或取不同时段均值观察。本项检查有助于明确高血压的诊断,尤其是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有助于了解血压的昼夜变化以及反映血压变异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指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儿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在诊室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血压均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即可确诊。
患儿既往有高血压史,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正常,也诊断为高血压。
综上所述,医生根据患者的血压测定情况及临床表现对原发性高血压进行诊断。
对于突然发生的明显的高血压,并伴有心悸、多汗、乏力或其他一些高血压不常见的症状,上下肢血压明显不一致,腹部、腰部有血管杂音者应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继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当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作为继发症状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原发性高血压是病因尚不明确而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二者一般不难鉴别。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减少钠盐、脂肪摄入,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进行控制血压,还可以使用降压药物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缬沙坦,部分患者还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方法,一部分儿童通过非药物治疗即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
适用于所有小儿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减轻体重,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
减少钠盐摄入、每日吃新鲜蔬菜和瓜果。
减少脂肪摄入,减少食用油摄人,少吃或不吃肥肉。
增加运动,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稳定血压水平。
硝苯地平,又称心痛定,可用于轻、中、重各型小儿原发性高血压,对伴有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疗效好,可单用。本药不良反应较轻,常见有面部潮红,头痛、头晕、心悸、低血压、踝部水肿等;少数患儿因血压降低而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低血压患者禁用,肝肾功能不良者应减量。
卡托普利,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抑制肾脏组织中醛固酮的生成,水钠潴留减轻而降低血压。对小儿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较好。宜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缬沙坦,用于治疗小儿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儿一次服用后2小时血压开始下降,4~6小时下降达最大效应,降压作用时间可持续21小时以上。长期用药也可逆转心肌肥厚和血管重构。不良反应发生低,偶有肝功能指标升高。钠和血容量不足、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功能不全以及胆道梗阻患儿服用缬沙坦有低血压危险。
呋塞米,可促进排尿以降低血容量,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美托洛尔,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继而降压。
二氮嗪,可直接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目前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是因为肝阳上亢、肝肾阴亏引起,应当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平肝潜阳,临床上可使用天麻钩藤饮与镇肝熄风汤治疗,同时可采用针灸治疗配合,针以风池穴、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阳陵泉穴、外关穴。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一般是不能治愈的,需坚持继续长期治疗,预后效果好,通常可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且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需要追踪治疗,定期来医院复诊。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般情况不能治愈,需要长期持续治疗,若随意停止治疗或频繁更改治疗方案容易复发。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结束7~14天,应该追踪治疗,小儿原发性高血压在长期巩固治疗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复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钠盐的摄入,忌食油腻食物,多补充钾盐,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有利于健康营养全面发展。
饮食方面,减少烹饪用盐,少吃腌制品,低盐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食用油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有利于减轻体重,减少脂肪摄入从而控制血压。
每日吃新鲜蔬菜与瓜果,含钾高的食物有许多,新鲜黄绿色蔬菜水果,如鲜枣、柑桔以及猕猴桃、沙棘、黑加仑等都富含大量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提高治疗依从性,与家属保持经常性的良好沟通,教会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调整,遵医嘱进行非药物治疗的运动和饮食方法,掌握正确血压测量的方法。
教会患儿进行放松疗法、散步、听音乐、玩耍、听故事等有益的娱乐活动,父母应多陪伴患儿,以减轻患儿焦虑。
指导患儿进行运动或适当的体力劳动。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规律的体育锻炼计划,在患儿身体能耐受的前提下,每周进行至少2.5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或至少1.25小时的高强度运动。
复诊时动态血压监测并询问日常血压测量情况,检查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绝大多数儿童高血压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即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
患者平日应保持良好的心境,坚持每日血压家庭测量,谨遵医嘱坚持长期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减药。
小儿原发性高血压多因遗传和饮食环境因素造成,主要的预防措施是要进行生活干预,合理健康膳食、适当增加运动,定期体检,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家庭应定期给儿童进行血压监测与体检,控制孩子体重。
父母家族有高血压病的,应对小儿定时进行血压监测与体检;体重超标的小儿也应定时进行血压监测与体检,对发现血压异常升高的儿童应早防早治。并检査有无并发症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等,及时发现并治疗。
合理健康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减少脂肪摄入,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内。
增加运动,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并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压力的宣泄与释放,避免过于压抑自己。
4911点赞
[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7-258,164,51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496-1510.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97-302.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34.
[5]杨宝锋,陈建国.药理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5,207,220.
[6]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9.
[7]李文峰编著.现代儿科学[M].2018:2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