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指儿童的脏器或组织离开原来的位置,通过人体薄弱点、缺损的空隙进入另一个部位,多见于腹股沟、脐部,多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引起。新生儿期就可以出现,一些随年龄增长可能自愈。主要表现是腹股沟或是脐部出现可回纳的包块,可随哭闹、咳嗽、憋气等包块变大,安静后变小或是消失。症状不明显可以保守治疗,不能自愈且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仅少数出现肠梗阻、肠坏死,危及患者生命。
小儿疝气根据不同部位分为腹股沟斜疝、脐疝以及白线疝。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随着胎儿生长发育,逐渐下降,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会逐渐闭合,未闭合会形成疝囊。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脐位于腹壁正中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晚闭合的部位,当腹腔压力增大时,腹腔内脏主要是小肠通过该缺陷处向外突出,脐疝多数是先天性的。
作为膈肌先天性缺损的后果,可发生腹腔内容物突人胸腔,症状和预后依赖于缺损的位置和相关的畸形。缺损可在食管裂孔、邻近裂孔(食管周围)、胸骨后或后外侧。按解剖特点可分为先天性后外侧疝、先天性胸骨后疝、食管裂孔疝。
小儿疝气的发病原因与腹部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有关系,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多发生于先天发育不健全、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腹部有手术史的婴幼儿。
若小儿有先天性局部组织缺损、薄弱,形成空隙,如鞘状突没有关闭或是关闭不全,脐环没有闭合,白线部的交叉纤维薄弱等,易发生小儿疝气。
突然的腹腔压力增高,如哭闹、排便用力、咳嗽等,如慢性便秘、咳嗽、排尿困难、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易发生小儿疝气。
腹壁肌肉萎缩、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造成腹壁缺损,小儿哭闹、便秘、腹泻、咳嗽等原因使腹腔内压力增高,内脏膨出形成疝气。
腹股沟疝发病高峰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早产儿发病率较高,约16%~25%。 男孩较女孩的病例比为5∶1~10∶1,约有11.5%的患儿有家族史,总体来看双胞胎发病率更高。
脐疝是较为常见的小儿疝气类型,在早产儿中患病率可高达70%~80%。
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约为1/4000~1/3000,男孩略多。
小儿疝气好发于先天发育不健全、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腹部有手术史的婴幼儿。
小儿疝气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腹股沟区、脐部、腹部刀口部位出现变化的大小不一的包块,哭闹、便秘、腹泻,部分患者还伴随消瘦、反复咳嗽等症状。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触痛、腹胀、等症状,可并发肠梗阻、肠坏死等疾病。
典型症状是腹股沟及(或)阴囊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可复性肿物。
当小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劲使腹内压增大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并有膨胀性冲击感,平卧后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清失。也可用手指由下向上轻压肿物,协助肿物还纳入腹腔。复位时有时可听到气过水声。
部分患儿为嵌顿疝,即疝内容不能还纳,可出现肿物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导致肠坏死,患儿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体温、脉搏增高,少数患儿便血,疝出物局部有红、肿、热、痛。
脐部可见一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小儿安静卧位时,肿块缩小或消失,脐部皮肤松弛。小儿哭闹、咳嗽、直立等使腹压增大时肿物出现。脐疝多无其他症状,个别可有局部膨胀不适感。
依据进人胸腔脏器,症状有所差别,病情较轻时,体现为上腹部疼痛。
当腹腔内脏器疝入胸腔严重时,压迫心肺,特别是胎儿期已造成心内畸形或肺发育不全者,可引起严重呼吸循环障碍,新生儿期即出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及发绀。喂奶及哭闹时加重,卧于患侧或半坐位时稍减轻。新生儿期以后发现的后外侧疝,常常反复发生肺炎、呕吐及营养不良。
嵌闭性后外侧疝,可以突然出现腹剧痛、呕吐胆汁等肠梗阻症状,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及发绀,可迅速出现全身中毒反应。
当疝人内容物嵌顿或肠管扭曲时,可出现上腹痛疼、版胀、呕吐等症状,弯腰屈腹时好转。
大多数食管裂孔疝的患儿都有呕吐症状,有时可吐出咖啡样液体或呕血,量多少不定。呕吐以平卧或夜间加重,坐位或少量稠食后呕吐明显改善。
反复发作的呕吐可造成患儿营养摄入不足,故生长发育迟缓,面黄肌瘦。
由于胃内容物反流,食管黏膜经常受胃酸刺激,开始使食管下段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发生溃疡出血,临床表现呕血、便血,甚至可以引发贫血。严重者者可形成食管炎和食管周围炎,最终遣成食管短缩和瘢痕性狭窄,临床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部分患者还伴随消瘦、反复咳嗽、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
如果疝气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疝内容物无法回纳,如果为肠管疝出,极有可能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等危及小儿生命的情况,患者可出现触痛、恶心、呕吐、腹胀、血便、发烧等临床表现。
小儿腹股沟区或脐部出现包块,大小不一、在哭闹、便秘、咳嗽、活动时增大,休息或安静时消失,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在就医过程中,可通过视诊、触诊进行确诊为小儿疝气,注意与睾丸鞘膜积液、隐睾等相鉴别。
患者腹股沟区或脐部出现包块大小不一,在哭闹、便秘、咳嗽、活动时增大,休息或安静时消失,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局部包块突然变硬、触痛以及患者哭闹不安、呕吐、烦躁、发烧等需要立即就医。
患者腹股沟区或脐部出现异常肿块,伴有哭闹、咳嗽,活动时增大,安静或睡眠时消失,需就诊儿科。
出现发烧、腹痛、宝宝哭闹不安,拒奶等可就于胃肠外科或急诊。
宝宝出生后多长时间发现异常?(如腹股沟区、脐部发现包块)
宝宝出生时是否足月?具体出生时体重?
以前有无做过详细的检查?
目前宝宝伴随的症状?(如哭闹不安、便秘、腹泻、咳嗽加重)
有没有做过治疗?
通过视诊发现腹部、脐部有肿块,可以观察其大小、颜色。触诊包块的软硬度,局部皮肤温度,是否有压痛。
观察腹腔内器官和上消化道有无异常,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辨别疝入腹腔的脏器种类。
主要是观察疝囊结构,疝内容物的性质,形态以及呼吸运动时的变化。
主要用于诊断食管裂孔疝,对于治疗及疗效判断有一定依据。
根据患者出现腹股沟、脐部大小不一包块,随哭闹、咳嗽、排便等增大,安静、平躺后消失或是变小,通过视诊、触诊可以做出初步判断。患者可伴随恶心、呕吐,哭闹不止、拒奶、血便、发烧等,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睾丸鞘膜积液,急性肠梗阻,隐睾等,可以做到明确诊断为小儿疝气。
睾丸鞘膜积液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可清楚的触及上限。用透光试验检查鞘膜积液阳性而疝气包块不能透光,故可以鉴别。
小儿疝气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可根据大小、症状采取观察和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需要疝气带疗法或手术治疗,其他类型多需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周期一般2~3周。
本病无有效药物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不能自行愈合,手术是根治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段,因腹股沟发生嵌顿疝的概率较高,应尽早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传统手术,主要包括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管修补术等,通过这些手术可以阻断腹内脏器进入疝囊的通道,使腹内脏器不在膨出。
腹腔镜手术,主要包括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还可以检测出对侧有无隐匿性斜疝,如有可同时治疗。
年龄在2岁以上或脐环直径超过2cm者,则需要手术切除疝囊,修补腹壁缺损。
先天性后外侧疝,多数患者需要在确诊后尽早实施手术,以局部缺损修补手术为主。少数因疝孔被实质脏器堵塞,多年无症状的患儿,可无需手术。
先天性胸骨后疝,本类型的患儿均应做内脏复位和缺损修补手术,以防止腹内脏器发生嵌顿和绞窄。
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患儿如果病情轻微,可行保守治疗,但如果临床表现明显,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经胸或经腹作食管裂孔修补,食管胃底与膈固定术。
小儿疝气患者经过及时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一般都能痊愈,不会留有后遗症,若不及时救治引起肠梗阻、肠坏死,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术后可能留有肠粘连的后遗症,建议患者需要按医嘱进行复诊。
小儿疝气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治愈。
小儿疝气患者积极治疗可以治愈,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未及时得到正规治疗,可能会引起肠壁缺血、坏死,出现并发症,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引起肠梗阻、肠坏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小儿疝气及时治疗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救治不及时可引起肠梗阻,术后可能出现肠粘连。
小儿疝气保守治疗的患者需要2~3周复诊,手术患者需要1~2周复诊,主要检查包块大小、刀口恢复情况。
小儿疝气保守治疗的患者平时注意给予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是6个月内的患儿,建议纯母乳喂养;手术后的患者应在6小时内禁饮食,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可给予流质饮食,不建议吃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
给予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6个月内的患者,建议纯母乳喂养。
手术后的患者6小时内禁饮食,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可给予流质饮食,逐渐恢复半流质及正常饮食,如开始喝点米汤、蛋花汤。
患者饮食不要过于油腻。
小儿疝气保守治疗的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咳嗽、腹泻、便秘,遵医嘱使用疝气带,同时家长需要注意观察患者身体的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患者也要尽量减少便秘、哭闹、腹泻的情况,以免病情加重。
保守治疗的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咳嗽、腹泻、便秘。
遵医嘱使用疝气带,促进局部组织恢复。
定期到医院复查。
手术患者对刀口的护理清洁。
家长要注意观察小儿疝气患者包块变化,饮食、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若患者术后出现刀口红肿、渗血,需及时和医生联系。
小儿疝气患者尽量减少便秘、哭闹、腹泻的情况,以免病情加重。
孕妇在怀孕期间加强营养,先天发育不足患者要尽量减少哭闹,咳嗽及便秘,对于小儿疝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先天发育不全,早产儿、低体重儿需定期检查,避免出现小儿疝气。
先天发育不健全、早产儿以及低体重儿需要定期检查,以通过触诊、视诊以及超声检查等来早发现异常。
怀孕期间加强营养,尽可能避免低体重儿及早产儿的出生。
先天发育不足,体质较弱的婴儿加强营养,尽量减少哭闹、咳嗽及便秘。不能做剧烈运动,如跳绳、跑步等。
4451点赞
[1]王卫平.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8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08-317
[3]江载芳主编.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66-147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