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结石是上皮细胞堆积产生的变性产物,在睑结膜上形成多发性坚硬的黄点。结膜结石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为眼部疾病和不健康用眼习惯。主要临床症状为眼部异物感,可导致角膜糜烂。目前可给予药物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结膜结石的主要病因为眼部疾病和不健康用眼习惯,常好发于患有眼部疾病者、老年人、长期化妆女性等人群。此外,年龄增长是结膜结石的主要诱因。
如沙眼、干眼症、结膜炎等,眼部炎症导致结膜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分泌物增多,在结膜处形成结石。
如女性眼妆残留、长时间看手机和电脑、长时间配戴隐形眼镜等都能刺激结膜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分泌物增多,在结膜处形成结石。
随年龄增长,睑板腺功能下降,不能很好的代谢眼内分泌物,长时间堆积诱发结膜结石。
目前暂无结膜结石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患有眼部疾病是结膜结石的主要病因之一,患有眼部疾病者发病率明显升高。
结膜结石常好发于老年人,与生理功能下降有关。
长期化妆女性发病率较高,与眼妆残留有关。
结膜结石的典型症状为眼部异物感,当结石过多、过大时可划伤角膜,出现刺痛和畏光、流泪等症状。病程长未及时治疗者可出现角膜糜烂的并发症。
初期因结膜结石比较小,一般没有症状,随结石增大、增多出现眼部异物感。患者自觉眼睛内进入了东西,感觉眼睛不舒服,频繁眨眼。
当结石过多、过大时可划伤角膜,出现刺痛和畏光、流泪等症状。
主要见于病程长的患者,结石长时间刺激角膜,角膜破溃、出血,合并感染出现角膜糜烂。可见角膜处红肿、化脓,患者自觉瘙痒、疼痛。
当患者出现眼部异物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于眼科,行裂隙灯检查可以看到睑结膜上有黄白色小点状突起,明确诊断。注意与感染性角膜炎和麦粒肿鉴别。
当患者出现眼部异物感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眼部异物感逐渐加重伴有角膜糜烂时,应及时就医。
确诊结膜结石的患者突发眼部剧痛无法缓解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部异物感)
有无经常化眼妆的习惯,卸妆是否干净?
是否经常看电脑或手机?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以看到睑结膜上有黄白色小点状突起,质硬、呈碎粒状,部分分散呈点状,部分呈密集状。
结膜结石典型症状,即眼部异物感。
裂隙灯检查可以看到睑结膜上有黄白色小点状突起。
可见角膜充血明显,有异物感,刺激症状明显,角膜面可见溃疡灶,部分患者可见前方房积脓,眼后段不累及。通过裂隙灯检查未见睑结膜有突起,可与结膜结石鉴别。
常见下睑内眦部麦粒肿,表现为眼睑内眦部红肿热痛,有异物感,泪囊指压一般无异常分泌物,可与结膜结石鉴别。
结膜结石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为避免结石产生的因素,对于无症状者可不用治疗,出现症状者可用具有一定功效的眼药水联合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手术的治疗周期为7天左右。
主要用于缓解眼干、眼涩的症状,润滑因结石导致的异物感。常用各种抗菌眼药水、人工泪液等,在医生指导下按剂量使用。
局部麻醉后,用一次性针头挑出结石。操作简单安全,可以快速缓解结石导致的眼部不适,一般无后遗症。术后需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感染。
结膜结石患者一般都能治愈,预后较好,多数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且无后遗症。
结膜结石患者一般都能治愈,预后较好。
多数结膜结石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
注意每年进行眼科检查即可。
结膜结石与饮食关系不大,患者正常饮食即可。注意术后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结膜结石患者的护理最主要的是注意用眼卫生,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均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避免病情加重,同时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
结膜结石患者日常注意用眼卫生,减少看手机和电脑的时间。
结膜结石患者避免长时间配戴角膜接触镜,避免用脏手触摸眼睛。
结膜结石女性患者尽量减少化妆,若化妆一定清洗干净眼部妆容。
患者日常注意感觉眼部异物感有无减轻,可以对病情进行监测。
部分患者因患病感到心情烦闷,家属注意安慰。本病属于良性疾病,只要日常注意即可,家属可与患者讲明疾病性质,告知患者不必担心。
每次在滴眼药水之前应进行洗手,避免污染眼药水,增加眼部感染的几率。多种眼药水应用时,眼药水之间间隔至少5分钟。
应根据医生的嘱托规律地应用眼药水,不要擅自更改眼药水的次数和剂量。眼药水若为混悬液,在点眼药水之前应先摇匀后再应用。
每次滴用眼药水之后应按压泪囊区5分钟,避免眼药水顺着泪囊外流。结石取出术后患者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频繁用手揉眼,外出注意带护目镜,避免灰尘等进入眼部。
对于高危患者需要每年定期行眼科检查做早期筛查。
注意用眼卫生,避免不洗手摸眼睛,摘戴隐形眼镜前注意手部卫生,每天清洗眼镜。
减少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眼部疲劳时可热敷缓解。
患有干眼症、结膜炎等眼部疾病者及早治疗。
外出时可佩戴墨镜,防止异物入眼,防止阳光刺眼。
4625点赞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57-259.
[2]宋琛,马志中.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30-332.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41-54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