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源(从黏膜突出来的小肿物,直径在2cm以下,可能与经常遭受某种刺激有关,通常为良性)发生于上颌窦,然后以细长茎蒂进入鼻腔,并可突入鼻咽部。一般认为它可能是区别于一般鼻息肉的另一种息肉病变,该病发病率不高,本病多发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异。主要症状是单侧进行性鼻塞、少涕,如果息肉从中鼻道脱垂至鼻咽部,则导致双侧鼻塞、张口呼吸、睡觉打鼾等。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病因尚未明确,发病机制也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目前医学普遍认为上颌窦内的息肉,在没有其他阻碍的情况下自然生长到上颌窦后,再从中鼻道生长到后鼻孔以及鼻咽处,从而造成本病。
部分研究认为炎症细胞浸润是其发病机制之一,慢性鼻炎、经久不愈的感冒、长期暴露在粉尘等可能导致过敏的环境中,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炎症持续发生,炎性细胞增多,鼻腔內细胞增生。
国内资料显示,患病比例为0.001%,患者以18~35岁者居多,多发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大多数为单侧鼻塞,少数为双侧鼻塞,部分患者伴头痛。
该病多发于青少年:可能由于工作关系或者是其他元素,导致患者鼻部长期受刺激,则容易出现此病。
鼻炎患者:由于患者存在炎症,使鼻子的免疫力下降,稍微一受刺激则有可能患上此病。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典型症状是鼻甲肿胀、鼻塞、鼻咽异物、鼻溢液。单侧鼻塞是主要症状,先感鼻内有物随呼吸活动,渐觉吸气尚可而呼气不畅,后来可产生双侧鼻塞、异物感。部分患者有头痛、鼻出血、睡眠打鼾、睡眠有呼吸暂停、咽部异物感。
常为单侧鼻腔渐进性鼻塞,如息肉突入鼻咽腔或坠入口咽部,可引起双侧鼻阻或咽部异物感。鼻塞特征是呼气时较吸气时明显,程度较重。
突入鼻咽部的息肉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患侧耳闷、听力下降等。
随着息肉的一步步长大,息肉较大或者症状较重时会明显感到口腔有异物感。
部分患者有头痛、鼻出血、睡眠打鼾、睡眠有呼吸暂停、咽部异物感症状。
鼻息肉病人随着息肉的生长,长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会堵塞鼻腔,从而引起嗅觉减退,甚至缺失。
巨大息肉若阻塞后鼻孔,甚至突入鼻咽部,尚可引起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
当息肉体积增大或并发鼻窦炎时,通过对咽鼓管咽口压迫或炎性刺激,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当息肉堵塞耳朵时,耳朵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代表出现了耳闷的症状。
患者反复的鼻塞、流涕、鼻腔异物感,伴有头痛等症状需引起警惕,就医检查。
当患者出现鼻子不灵敏,嗅觉下降或者消失的时候应及时就医。
先感鼻内有物体随呼吸活动,渐觉吸气尚可而呼气不畅,并且有头痛、鼻出血、睡眠打鼾、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患者,若见睡眠有呼吸暂停,有中耳炎、咽喉炎,心、肺等脏据功能损害,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如睡眠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可到呼吸内科就诊。
鼻子有无受过外伤?
鼻子内部或者咽喉部是否有异物感?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痛、听力下降、嗅觉下降、睡眠呼吸暂停等)
有无自行在家服用过药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史)
常可见灰白色的光滑茎蒂,向后伸展,若用麻黄素棉片充分收缩鼻甲,还可看到茎蒂起自中鼻道,触查质软,并可移动。后鼻镜检查可见息肉半透明,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位于后鼻孔或鼻咽部,坠入咽部的息肉在软腭上举时更易看清。
可以通过该检查观察到患侧上颌窦黏膜增厚,并时有半圆形小的囊肿阴影,X线一般不可以确诊,通过CT检查才可以确诊。
可以通过对组织进行病例检查,一般检查结果可以确诊为息肉。
可以通过视诊检查或者触诊检查来观察患者的口腔和鼻腔,看有无异物以及异物的大小和位置变化。
前鼻镜检可无特殊发现,用减充血剂收缩下鼻甲后,有灰白色的光滑茎蒂向后伸延,其茎蒂多起至中鼻道后段;后鼻孔镜检查见半透明息肉,单个灰白色,位于鼻咽部一侧或后鼻孔。
病灶边缘多较清楚、光滑,偶见浅分叶。
骨质改变:骨质改变包括窦壁骨质受压、变薄。
上颌窦膨胀性扩大,骨质吸收破坏以内壁多见。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质地较硬,作此鉴别时不可贸然取病理活检,可以通过CT检查来确定患病性质。
多见于青年人,肿物多发生于中隔,暗红色,单发且体积不大,触之易出血,患者常有鼻衄史,一般认为是胚胎过程中造血细胞残留所致,可以通过触诊或者CT检查来观察患者息肉的位置来鉴别两种疾病。
常有鼻衄或血涕史,肿瘤呈红色或灰红色,表面不光滑,体积小者酷似息肉,但息肉摘除时出血较多,触查时也易出血,最后诊断须行病理检查。
肿物暗红,触之易出血,表面不平,鼻气息臭味明显,病人多在中年以上,做病理检查时可以检测出有恶性肿瘤细胞,而息肉一般为良性。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息肉,并将其窦内部分一并切除。
此药品为外用药,是一种常见的外用消炎药,常常患者存在炎症或者红肿时可在局部涂抹。
中耳炎,手术后感染可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用鼻内窥镜特殊器械直接暴露病变位置,手术只需要打开鼻窦口,直接清除病灶组织,手术精细一次性治疗,病人手术后恢复的时间缩短,创伤小、术后痛苦小,可以通过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开放术来进行治疗,将息肉及位于窦腔内的蒂部组织全部切除,症状体征消失,可以起到治愈效果;如果仅切除鼻腔息肉,蒂部残留,鼻通气只会得到改善,留下复发隐患。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切除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恢复顺畅的呼吸,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能治愈,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结束7~14天可复诊。
患者日常饮食应禁止烟、酒、辛辣物、咖啡、油炸物、较热的食物,不要吃过硬的食物,避免牵扯到伤口,引起疼痛、出血。
忌辛辣食品:如辣椒、大蒜等,辛辣食品多食易刺激伤口,不利于恢复。
忌较热食物:较热食物易刺激伤口,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忌烟酒:这是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酒能助长湿热,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忌过硬食物:避免牵扯到伤口,引起疼痛、出血。
宜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高蛋白包括肉、蛋、鱼及豆类,高维生素食物包括深色蔬菜、水果等。
宜暂吃流质饮食和易咀嚼的食物:牛奶、肉汁、菜汤。稀钣、面食、蒸蛋、鱼肉等。
宜少食多餐,但避免硬物的咀嚼,防止因进食而造成伤口出血。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及时与医生沟通,保证营养和睡眠,提高机体抵抗力。
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给予半卧位,利于呼吸、减轻局部充血,听从护士鼻腔内滴药,有利于鼻黏膜收缩,改善鼻通气情况。
观察鼻腔通气状况,以及其他并发症(如头晕头痛)症状是否消失。
应严格检测患者术后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如出现流脓或者红肿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引起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确切机制也不清楚,但是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发病率。
患有感冒、鼻炎等疾病时,应及时主动地就医治疗,防止疾病反复发作,减少继发病和并发症的发生。在鼻腔反复过敏时,及时到医院检查过敏原,远离过敏原聚集的地方,降低再次过敏的概率。
避免辛辣、生冷、霉变、酒类等刺激性食品;避免葱、姜、蒜等能加重体内炎症的食物;不喝或者尽量少喝可乐、雪碧等饮料;适量吃肉类、鱼类等动物蛋白丰富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青菜类食物,饭菜的口味宜清淡。
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应保持空气流通,并且清新,不宜长时间待在密闭空间,并且远离粉尘聚集的地方。
患者可以进行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冒。运动的强度应该适中,多参加如慢跑等锻炼呼吸功能的运动,一周建议运动2~3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同时建议选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进行锻炼。
定期到医院进行鼻镜检查,查看鼻内是否有息肉再次出现,是否出现其他病症。
4609点赞
[1]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林尚泽主编,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疗效评定依据及有关解剖生理数据[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07,71.
[3]李娜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临床医学专业[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04,38.
[4]吴建,孙爱华主编,鼻微创手术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06,1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