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非上皮性良性消化道肿瘤,以结肠近端多见,好发于盲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脂肪堆积有关,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大便的形状、颜色、次数等改变,主要治疗方法为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及药物辅助治疗,可以治愈,一般不影响寿命。
黏膜下型是指脂肪瘤在黏膜下生长,突入肠腔内,该类型较常见。
肌间型是指脂肪瘤位于肌层间。
浆膜下型是指脂肪瘤在浆膜下生长,向肠腔外突出。
混合型是同时出现黏膜下型、肌间型、浆膜下型,可见于多发性脂肪瘤。
结直肠脂肪瘤的发生可能与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有关,长期用药和不良的精神状态可诱发该病,好发于50~69岁中老年人群,女性多发于男性,多见于结肠近端,好发于盲肠。
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且运动量不足导致脂肪堆积形成脂肪瘤。结肠处的炎症可能导致细胞坏死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脂肪沉积形成脂肪瘤。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影响,或后天疾病影响造成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障碍,脂肪无法正常代谢,大量堆积形成脂肪瘤。
长期大量服用某些药物将造成肥胖症,造成大量脂肪堆积。
某些患者精神极度压抑可能导致嗜食、嗜睡等症状,脂肪大量堆积且无法消耗。
结直肠脂肪瘤暂无具体的与发病率有关的流行病学数据。
女性身体脂肪含量较多,由于生活习惯及身体因素影响容易造成脂肪堆积。
没有充足的运动量,多余脂肪无法消耗产生堆积。
日常饮食不规律、大量食用高油、高盐、高胆固醇食物加重脏器负担,多余脂肪、胆固醇将在皮下堆积形成脂肪瘤。
结肠部位的炎症将导致细胞坏死无法正常工作,产生脂肪堆积。
结直肠脂肪瘤的典型症状是便血、腹痛、大便改变,其他症状为在腹部可能触及肿块,本病严重时还可能并发肠穿孔等疾病。
由于结肠部脂肪瘤产生,患者可能出现慢性间歇性疼痛,若产生肠穿孔将腹痛加剧。
患者粪便中带有血液,大便前后均可产生。
由于患有结直肠脂肪瘤,患者排便习惯将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改变。
患有结直肠脂肪瘤的患者,若脂肪瘤体积较大,可在腹部出现肿块。
小肠、结肠及其系膜在腹腔中分布广、容积大,相对表浅,又无骨骼保护,因此腹部穿透伤或闭合伤时都容易受累。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结直肠脂肪瘤造成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肠梗阻,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较快,可致患者死亡。
若患者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性改变等症状,应到医院就诊,通过进行内镜检查、病理切片检查确诊结直肠脂肪瘤,还应与结肠平滑肌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短时间内出现腹部阵痛、绞痛、排便异常、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若突然产生严重腹痛、突然昏迷,腹部明显看到或摸到肿块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出现腹痛、便血应优先考虑到消化科就诊。
出现严重腹痛、昏迷、意识不清应去急诊科就诊。
是否长期饮食不规律?
是否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是否保证充足的运动量?
以往有没有出现过相同症状?
是否有腹痛、便血出现?
腹部有没有明显肿块?
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肠内镜可以观察脂肪瘤的形状、大小、位置等,通过脂肪瘤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判断肿瘤性质及病情发展。超声内镜检查可见均匀高回声改变,常表现为淡黄色球形肿块,并具有内镜下特征:对肿瘤表面施压,呈现出黏膜下脂肪特异性的淡黄色;活检钳压迫后凹陷,松开后形状迅速复原,称枕垫征;活检钳提起表面黏膜,内部脂肪组织可随之隆起,称帐篷征;对肿瘤活检后,内部脂肪组织可自黏膜破损处突出,称“裸露脂肪征"。
内镜检查发现脂肪瘤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判断肿瘤性质,大体外观可见黄白色脂肪组织切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表现为有纤维包膜围绕的成熟脂肪组织。
CT检查是目前最值得推荐的确诊方法,可以准确诊断该病,可以观察到肠腔内的肿块及其情况,通过脂肪瘤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判断肿瘤性质及病情发展,并能显示肿瘤与肠壁及周围组织的关系。CT表现为脂肪密度一致的均一性肿物,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无强化。
对该病诊断较为敏感,脂肪组织呈高信号强度,利用脂肪抑制技术,可增加对脂肪组织的敏感性,可较好区分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常显示为边缘清晰、表面光滑的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肿瘤由于质软,形状可随肠蠕动或人为压迫而改变,即挤压征,为该病的特异表现。水灌肠技术利用脂肪和水的不同吸收系数,脂肪瘤的X线透射度相对增加,有助于诊断该病。
结直肠脂肪瘤的典型症状,腹痛、便血、大便习性改变,如出现这些症状,可以帮助诊断结直肠脂肪瘤。
通过内窥镜或腹部CT在肠道内发现脂肪瘤可以直接诊断。
结肠平滑肌瘤无特异性症状,X线检查可见壁间型因肿瘤小而不产生X线征象,黏膜下型呈边缘整齐的圆形充盈缺损,黏膜皱襞变薄,出现典型的“脐样中心”的溃疡或深入充盈缺损的窦道,长大时出现肠外软组织肿块影,腔内外型均可造成腔内充盈缺损和腔外压迫的双重征象。结直肠脂肪瘤X线检查常显示为边缘清晰、表面光滑的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结直肠脂肪瘤为良性肿瘤,首选内镜或手术治疗,主要治疗原则是局部切除,若内镜下无法切除应采用开腹手术切除的方法,药物治疗可通过藻酸双酯钠、脂必妥、三磷酸腺苷等药物辅助治疗,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可以治愈。
藻酸双酯钠是从天然海藻中提取出的多糖硫酸酯类药物,具有强分散乳化性能,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能抑制红细胞之间和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黏附,适用于肥胖人群。肝功能不全者禁用,低血压、血容量者禁用,对藻酸双酯钠过敏者禁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本病中使用可有效降低血管粘稠度、促使红细胞解散,可降低因过多摄入脂肪导致的高血脂、高血压、微循环障碍等症状。
脂必妥是处方药,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红棕色粉末,可以健脾消食、除湿祛痰、活血化瘀,适用于肥胖人群。本品无明显毒副作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在本病中可用于因过多脂肪堆积导致的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降低患者罹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三磷酸腺苷过敏者禁用,在本病中可有效促进脂肪消耗,帮助患者减少过多的脂肪堆积。
也称为次黄苷、次嘌呤核苷,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各种心脏疾患、急性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本品不能与氯霉素、双嘧达莫、硫喷妥钠、乳清酸等注射液配伍。肌苷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也用于肝损伤治疗,本病中可通过修复肝脏损伤提升肝功能达到加速脂肪代谢的目的。
是指内镜下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的手术,是一种结合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注射术发展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疾病症状较轻时。
脂肪瘤在内镜下无法摘除或患者症状严重,出现肠坏死、肠套叠复位失败等情况,应考虑开腹手术局部切除。
结直肠脂肪瘤属于良性病变,通常不会有太大影响,脂肪瘤发生癌变概率较小,可以治愈,通过正规手术治疗,极少恶变,一般不会复发,预后良好。
结直肠脂肪瘤经积极治疗后一般能治愈。
结直肠脂肪瘤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结直肠脂肪瘤主要通过内镜或手术治疗,且预后良好,患者应在术后配合医嘱,按时返院复查,通过抽血化验、腹部CT、内镜及病理切片检查等明确恢复情况。
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及海鲜,这类食物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
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使过多脂肪堆积,有使疾病复发的风险。
忌海鲜,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不利于炎症消退。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如小麦、豆腐、牛奶等有助于伤口愈合。
宜多食用水果和蔬菜,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
结直肠脂肪瘤患者应积极配合后续治疗,了解药物作用、计量、用法等,患病期间应定期检查以掌握疾病发展,术后患者应特别注意伤口处卫生,避免伤口感染。
应注意饮食,多运动,不要久坐不动,养成规律锻炼的好习惯。
对于术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清洁卫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相关信息,严禁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结直肠脂肪瘤的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合理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堆积,应加强运动锻炼,增加脂肪消耗,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初次腹痛、便血、大便习性改变应进行全面检查如验血、腹部CT、内镜检查、病理切片检查等,排查有无导致脂肪堆积的其他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肥胖者应积极减肥,健康饮食,合理控制体重。
多进行体育运动,养成规律锻炼的好习惯。
及时治疗影响脂肪代谢的原发疾病。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
4792点赞
[1]孙英.1例双腔胃镜治疗回肠末端脂肪瘤的配合护理[J].当代护士,2020(02):168-170.
[2]石鹏,雷彪,柴小琴,牛魁,冯文哲.经肛门排除巨大结肠息肉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30):277.
[3]许贤姬,王晓辉,俞红女,王宇.肠套叠为首发症状的结肠脂肪瘤1例[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8,030(006):389-390.
[4]高道明,罗小琴.1例降结肠黏膜下脂肪瘤[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05):125-126.
[5]赵玉沛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4):42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