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脑白质营养不良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是由于芳基硫酸酯酶A或神经鞘酯(脑硫脂)激活蛋白B的缺陷,使溶酶体内硫酸脑苷脂不能被水解脱硫酸,而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周围神经系统及其他内脏组织如肝、胆囊、肾等、引起脑白质脱髓鞘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智能低下、四肢瘫痪、癫痫发作及精神症状等。
发病年龄为1~2岁。病程一般较短,为3~10年。
少年早期型发病年龄4~6岁,最早表现为肌肉神经病变,继之行为异常,出现视神经萎缩、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
1~2岁发病,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运动及智力落后、共济失调、马蹄内翻足、痉挛状态、肌萎缩,很少有癫痫发作。患儿可呈痉挛性四肢瘫,痴呆及去大脑状态。患儿均有发育倒退,一般于5岁前死亡。
3~10岁发病,死于10~20岁。临床表现、病程与婴儿型大致相同。
小儿异染性脑细胞营养不良好发于芳基硫酸酯酶A或神经鞘酯(脑硫脂)激活蛋白B缺陷者,主要病因是ARSA基因或SAP-B基因的缺乏或是突变,导致溶酶体内脑硫脂水解障碍,而在脑白质、周围神经及其他内脏组织内沉积引起脑白质脱髓鞘病变。
小儿异染性脑细胞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ARSA基因或SAP-B基因的缺乏或是突变,导致溶酶体内脑硫脂水解障碍,而在脑白质、周围神经及其他内脏组织内沉积引起脑白质脱髓鞘病变。
我国暂无本病流行病学报道。
具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
晚期型小儿异染性脑细胞营养不良有智力低下、共济失调、四肢瘫痪、失明失语、癫痫发作及多发性精神周病变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10年。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有共济失调、四肢瘫痪、智力低下等症状,一般于5岁前死亡。
发病早,1~2岁发病,一般于5岁前死亡。
步态不稳,运动及智力落后、共济失调、马蹄内翻足、痉挛状态、肌萎缩,很少有癫痫发作。
患儿可呈痉挛性四肢瘫痪。
患儿可出现出生时正常,已能走路及说简单语言,继之出现智力及运动能力倒退。
不能站立、语言困难、智力低下、锥体束征。
有的患儿出现癫痫症状,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口吐白沫、肌肉强直性收缩。
患儿视力减退或视盘呈灰白色或白色。
出现智力低下、共济失调、四肢瘫痪等症状,需到医院就医,做ARSA活性测定(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测定)、SAP-B测定(神经鞘酯激活蛋白B测定)、尿脑硫脂测定、颅脑MRI检查等,需与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中毒性脑白质等疾病相鉴别。
当孩子出现智力、运动能力倒退、共济失调、动作笨拙、语言不清等症状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孩子出现无力、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语言困难、智力低下、不能站立、失明失语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当孩子出现癫痫等症状时应该立即就医。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应去儿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走路不稳、易跌跤、动作笨拙、语言不清、无力、智力低下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癫痫、痉挛、四肢瘫痪、失明失语、对外界无反应等)
孩子现在几岁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中有谁得过类似的病吗?
对临床有典型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状而ASA活性正常时,可用特殊抗体检测SAP-B含量,以判断是否为SPA-B基因导致该病。
对中国人群体中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用PCR-RFLP法进行检测。
由于ARSA基因小,可测序全编码区及主要内含子区,可检出97%ARSA突变,以判定是否为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尿中均有大量脑硫脂排出,但可能有假阴性,可重复检测。
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对称性病变,早期病例异常信号出现在侧脑室前后角处,以后病变进一步扩大,融合成片,向半卵圆中心发展,最后累及皮质下白质及小脑白质,胼胝体受累是另一个重要特征。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晚期可有非特异性脑电图异常。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确诊依据是脑、肝、肾及周围神经组织活检见异染颗粒,尿斑点试验证实有过量脑硫脂,外周血白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ARSA活力降低等证据。少数有典型症状而ARSA活力正常时,应考虑为SAP-B缺乏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常有肾上腺皮脂功能不全表现,颅脑MRI典型表现为双侧顶枕区白质内对称分布的“蝶翼样”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有花边样强化,随病程发展,可有脑萎缩。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VLCFA活性测定和ABCD1基因分析可资鉴别。
由颅脑照射、药物、环境毒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脑白质病,脑白质发生局灶性坏死,病变分布呈弥漫性,无家族遗传因素。可据此分析鉴别。
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颅脑MRI能清晰显示多发性硬化病灶大小、形态和分布,主要分布在大脑半球白质,以侧脑室旁白质、半卵圆区以及胼胝体多见,侧脑室周围的病灶多与侧脑室壁垂直,像手指一样平行脑室周围静脉放射的方向,称为直角脱髓鞘征,是多发性硬化症的特征性征象,新旧多发性硬化症病灶的MR信号不同,可据此分析确诊。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一般治疗有对症治疗、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康复治疗,可用抗癫痫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对症治疗,其他治疗方案有酶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
当患儿有癫痫病发作时,对症治疗可用抗癫痫药物。
当患儿发生痉挛时,可用肌肉松弛剂缓解病情。
在骨髓移植治疗中经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进行预处理,供者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和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胞菌素A、氨甲蝶呤、霉酚酸酯、CD25单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有人应用牛脑提取的芳基硫酸酯酶A静脉或鞘内注射治疗小儿异染性脑细胞营养不良患儿,虽使肝脏中的芳基硫酸酯酶A的活性恢复正常,但脑内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及脱髓鞘病变无任何改善。由于芳基硫酸酯酶A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可应用人载脂蛋白E作为芳基硫酸酯酶A载体注射入体内,或使用酶降解抑制剂抑制芳基硫酸酯酶A降解,促进残余芳基硫酸酯酶A的功能,但未见明显效果。
目的在于尽量保持智力、神经肌肉功能及活动能力。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病不能治愈,经过正规治疗后,可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预后不良,有部分患儿可早期夭折。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不能治愈。
积极治疗可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尽量延长生命,若不及时治疗可很早夭折。
一般为3~7天复诊一次,患儿需根据医生指导定期复诊。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通常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搭配均衡丰富即可。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家属内心焦急,应该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细心、耐心、正面引导患儿,如需用药则应该了解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特殊注意事项等。
如果有癫痫,痉挛症状患儿家属应该注意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正确用药。
患儿家属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对待患儿有耐心、能细心呵护、积极正面引导患儿。
对进行骨髓移植术后的患儿应注意:
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多接近患儿,解除患儿孤独感。
预防感染,严格无菌观念,患儿用的日用品、被服、尿布、水杯及大小便器等必须保证无菌,每天用消毒液擦浴一次,消毒全身皮肤,每天更换无菌衣裤1~2次,口服药片食物等用紫外线或微波炉消毒,患儿的污染衣物及排泄物要及时清除室外,尽量缩短停留时间,减少污染机会,室内定期通风,家具也要定期消毒杀菌。
注意排异反应,应不断观察患儿情况,是否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没有明确的可预防因素,因此无明确的预防措施,孕妇基因检测可筛出该病。
基因检测可筛出该病。
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无明确的预防措施。
4900点赞
[1]陈光福著.实用儿童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61-464.
[2]胡亚美著.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14-419.
[3]李国华著.小儿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30-335.
[4]吴敏著.儿科护理常规[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1-1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