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相对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微小血管病变及皮肤、器官纤维化为主要特征,可影响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的全身性疾病,且具有反复性。一般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等多因素有关,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本病通常缓慢发展,局限型预后一般较好。弥漫型(尤其是年长者)由于肺、肾、心脏的损害容易导致死亡,故预后较差。
特点为皮肤纤维化。除累及肢体远端和近端、面部和颈部外,尚可累及胸部和腹部皮肤。本型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10年生存率50%左右。多伴有内脏病变。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高。
特点为皮肤病变局限于肘(膝)的远端,可有颜面和颈部受累。该型进展慢,CREST综合征为本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名字来源于疾病的典型表现,五个英文首字母为钙质沉着(C)、雷诺现象(R)、食道运动功能障碍(E)、指端硬化(S)、毛细血管扩张(T)。表现为软组织钙化、雷诺现象、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硬指及毛细血管扩张,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率高。
具有系统性硬化症的雷诺现象、特征性的内脏器官表现和血清学异常,但临床无皮肤硬化的表现。
上述3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与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同时出现。常见抗PM-硬皮病、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阳性。
具有雷诺现象,并伴有系统性硬化症的某些临床和(或)血清学特点,但无系统性硬化症的皮肤增厚。
一般认为系统性硬化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异常有关,同时有一定的性别趋向。孕龄期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有家族病史的患者也易发。
尚不肯定,有研究显示与HLA-II类基因相关,如HLA-DR1、DR2、DR3、DR5、DR8、DR52等位基因和HLA-DQA2,尤其是与HLA-DR1相关性明显。
一些化学物质,如长期接触聚氯乙烯、有机溶剂、环氧树脂、L-色氨酸、博来霉素、喷他佐辛等可诱发硬皮样皮肤改变与内脏纤维化。该病在煤矿、金矿与硅石尘埃接触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提示在系统性硬化症发病中环境因素占有很重要地位。
育龄期妇女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雌激素与本病发病可能有关。
系统性硬化症存在广泛免疫异常。研究发现病毒抗原与自身抗原的交叉反应促使本病的发生。本病可能是在遗传基础上反复慢性感染以致引起结缔组织代谢及血管异常。
系统性硬化症呈世界分布,患病率(50~300)/100万人口,发病率每年(2.3~22.8)/100万,主要差异表现在地理位置和方法学的不同。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3~4),在临床症状、自身抗体、实验室指标及预后上与男性患者亦有不同的表现。儿童相对少见。
孕龄期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30~50岁人群多见,雌激素与本病发病可能有关,故女性好发。
有家族病史的患者易发。
系统性硬化症起病隐匿,约80%患者首发症状为皮肤改变。本病的其他表现如关节炎、内脏受累,神经系统受累多见于三叉神经痛、腕管综合征。还常伴眼干和(或)口干,严重者也可累及多系统病变,如指端溃疡、肺纤维化。
雷诺现象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几乎见于90%患者,同时可有不规则发热、关节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为本病标志性损害。双手、面部最先累及,渐累及前臂、颈、躯干,呈对称性。皮损依次经历肿胀期、硬化期、萎缩期。早期皮肤肿胀、有紧期感,其后发生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呈蜡黄色,皮肤坚实发紧,不易捏起,随病情进展,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均可萎缩,皮肤直接贴附于骨面。典型面部损害表现为“假面具睑”,即面部弥漫性色素沉着、缺乏表情、皱纹减少、鼻尖锐似“鹰钩”、唇变薄、唇周出现放射状沟纹,张口伸舌受限。双手则手指硬化呈腊肠状,手指半屈曲呈爪样,指端及指关节伸侧皮肤可发生坏死和溃疡,不易愈合,亦可见瘢痕,甲周毛细血管扩张,胸部皮肤受累时似着铠甲,可影响呼吸运动。肘、膝和手指等处皮肤可发生钙沉着、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改变,但片状色素减退斑中常有毛囊性色素岛。
大小关节均可出现肿痛、僵硬,手指关节受累时关节间隙变窄,可致畸形,可有末节指(趾)骨吸收。肌肉受累表现为肌无力、肌痛及肌萎缩。颞颌关节亦可受累,牙槽骨吸收可致牙齿松动脱落。
因血管(特别是动脉)内膜增生、管腔狭窄可引起心、肺、肾功能受损,对寒冷及情绪刺激的舒缩反应异常。
食管、肺、心脏、肾脏较常受累。90%的患者可出现食管受累,常表现为蠕动障碍、吞咽困难,可出现胃食管反流。肺部受累常导致进行性双肺间质性纤维化、换气功能障碍而引起呼吸困难,可并发气胸、肺炎、肺动脉高压等症。心脏受累与心肌纤维化和肺小动脉炎相关,可出现心包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肾脏病变常于尸检时发现,临床检查的阳性率低,常见于疾病晚期,为疾病严重的标志,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其他尚可有小肠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炎和视网膜病变等。肺纤维化、心力衰竭、肾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系统性硬化症可累及多系统病变,故并发症也可涉及到各个系统表现。
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出现坏疽,必要时需进行截肢。
张口受限,唾液量分泌量减少。
男性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性阴道口紧缩,出现性交疼痛。
对于系统性硬化症高危人群,如出现手指和脚趾苍白、发绀等现象应及时就诊皮肤科。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并与局灶硬皮病、嗜酸性筋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如出现皮肤肿胀、硬化、关节肿痛、食欲下降等现象,应及时就诊,排除系统性硬化症可能。
已经确诊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若出现活动后气促、厌食哽咽感、心包积液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风湿免疫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肺纤维化、胃肠道症状或心包积液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科、消化内科或心内科等。
手指发绀、苍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除了皮肤改变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如厌食哽咽感、活动后气促等)
家族中成员中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否存在关节肿痛、肌肉疼痛?
今年多大年龄?
全面体格检查可发现皮肤增厚硬化并延伸至临近掌指关节近端。
血沉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免疫球蛋白增高,90%以上抗核抗体阳性。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是本病的特异性抗体,见于20%~56%的病例。着丝点抗体阳性多见于局限型尤其在CREST综合征较多见。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肺间质病变多见。抗核仁抗体阳性率为30%~40%,包括抗RNA聚合酶I/Ⅲ抗体、抗PM-Scl抗体等。
食管受累者吞钡透视可见食管蠕动减弱、消失,以至整个食管扩张或僵硬。高分辨CT对早期肺间质病变敏感显示网格影、蜂窝影、条索影及磨玻璃影等。无创性超声心动检查可发现早期肺动脉高压。
评估患者的呼吸系统是否发生病变及其严重程度。
主要病理改变发生在小动脉和真皮胶原纤维。病变初期真皮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轻度浸润,真皮内间质水肿;逐渐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浸润消退,真皮中下层胶原纤维肿胀;进而发展至血管内膜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闭塞。
根据皮肤表现、特异性内脏受累以及特异性抗体等,可依据以下检查诊断。具备主要指标或≥2个次要指标者,可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
近端皮肤硬化,即对称性手指及掌指(或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紧硬,不易提起。类似皮肤改变可同时累及肢体的全部、颜面、颈部和躯干。
硬皮改变仅限于手指。
由于缺血导致指尖有下陷区,或指垫消失。
标准立位胸片双下肺出现网状条索、结节、密度增加,亦可呈弥漫斑点状或蜂窝状,并已确定不是由原发于肺部疾病所致。
特点为皮肤界限清楚的斑片状(硬斑病)或条状(线状硬皮病)硬皮改变主要见于四肢。累及皮肤和深部组织而无内脏和血清学改变,而系统性硬化症血清学可有典型变化,如抗核抗体阳性。
多见于男性,往往在剧烈活动后发病。表现为四肢皮肤肿胀,紧绷,快速变硬,筋膜的炎症和纤维化引起皮肤出现“沟槽征”。皮肤可以捏起,不累及手指,无雷诺现象,无其他系统性病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而系统性硬化症以女性多见,可累及多系统病变,有典型的雷诺现象,且抗核抗体阳性。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目前尚不能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早期治疗的目的是阻止新的皮肤和脏器受累,而晚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已有的症状,防止病情继续恶化。药物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如出现手指坏疽或肺动脉高压则根据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果出现肺动脉高压需要氧疗,肾衰竭可行血液透析。
可减轻早期或急性期的皮肤水肿,但不能阻止皮肤纤维化。对炎性肌病、间质性肺疾病的炎症期有一定疗效;糖皮质激素与SSC肾危象的风险增加有关,应用时需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主要用于合并脏器受累者。包括环孢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吟、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提高疗效和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硬皮病肾危象尽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
是治疗雷诺现象的一线药物,已患雷诺现象者可考虑使用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氟西汀、前列环素类似物等。
指端溃疡可使用前列环素类似物、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或内皮素受体措抗剂,以减少新发溃疡。
治疗相关的胃食管反流、预防食管溃疡及狭窄发生。
可改善相关胃肠动力失调症状。
手指溃疡如引起坏疽者,则评估病情后可能需要截肢。
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肺移植,如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则不能耐受移植手术。
抗凝或降低血黏度,如氯吡格雷、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蝮蛇抗栓酶、氨基己酸及尿激酶等。体外光化学疗法、奥美拉唑和黏膜保护剂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ACEI类药物可用于肾损害引起的高血压。
肾衰竭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排出毒素,改善肾脏功能。
本病通常缓慢发展,部分人目前尚不能治愈,但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局限型预后一般较好。弥漫型(尤其是年长者)由于肺、肾、心脏的损害容易导致死亡,故预后较差,系统性硬化症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
系统性硬化症部分人目前尚不能治愈。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症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系统性硬化症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治疗刚开始,如口服糖皮质激素至少每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症状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系统性硬化症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进食营养均衡合理。保护胃肠道,以免影响病情的康复。
饮食容易消化的食物。
禁食生、冷、硬、灼热及过酸性食物。
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夜宵。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护理以加强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为主,患者睡觉时应垫高枕头,减少胃食管返流。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家属应当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因服用糖皮质激素,还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骨密度及电解质的变化情况。
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当锻炼,注意保暖,做好各项防护措施,以免病变部位受到进一步损伤。
指导患者睡觉时垫高枕头,减少胃食管返流。
吸烟会使血管收缩,病情恶化,还会导致血管永久变窄,并引起或加剧肺部疾病。
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及感染的发生,需密切监测血常规、骨密度及电解质。如有白细胞升高、骨密度减低及低钙血症,需要积极处理,据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定期给予钙剂的补充。
系统性硬化症对于患者经济及精神均是漫长耗损,因周身关节肌肉病变,对工作及生活有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焦虑、抑郁、悲观的情绪。患者家属应当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
注意保暖,以免冻伤。
患处皮肤使用润肤霜,缓解皮肤不适感。
由于系统性硬化症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成年人的系统性硬化症高危人群,可进行相关检查化验筛查,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于成年人的系统性硬化症高危人群,如出现皮肤的苍白、发绀等症状及早进行系统性硬化症筛查,可进行血沉及抗核抗体等相关检查。
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糖等高代谢状态。
积极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等有氧运动,提高免疫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331点赞
[1]吴晓,王庆文.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部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0(13):282-285.
[2]张伟玲.系统性硬化症的护理方式及施行体会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9:136.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51-854.
[4]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9-15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