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肾衰竭是老年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病症之一,主要由于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在老龄阶段,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液改变、水肿、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疲乏、贫血症状,晚期可导致多器官损害表现。目前主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病因治疗、并发症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综合治疗,晚期病情严重,可选择手术肾脏移植,效果较好。一般通过综合治疗后,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
老年慢性肾衰竭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主要包括衰老相关疾病、遗传性和先天性肾病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各种肾脏原发基础疾病,往往是老年人发生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这些疾病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均会导致肾脏受到损伤,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最终会使得肾脏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的能力逐渐下降,引发肾脏衰竭。
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会导致肾脏发生不可逆性结构和功能损害。肾脏结构、形态、功能异常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最终导致肾脏衰竭。
肥胖易诱发全身各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肾脏功能损害,诱发老年慢性肾衰竭。
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会使肾脏受到药物损伤,继而诱发老年慢性肾衰竭。
老年慢性肾衰竭在我国还没有准确统计学资料,但确定年龄增长是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之一。
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各种肾脏原发基础疾病的患者,较一般人更易罹患本病。
此类患者治疗不及时,最终会发展成慢性肾衰。
肥胖者很易诱发全身性的疾病,继而造成肾脏功能损害。
肾脏长期遭到药物损伤,很容易出现器官衰竭。
老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疲乏、贫血、尿液改变、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若病情严重,还可能有水电解质失衡、心脏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
大部分患者出现多尿,终末期出现少尿,尿的颜色改变、夜尿增多,出现大量泡沫尿。
本病最早症状,通常是由眼睑、脚踝周围皮肤水肿,逐渐加重至双下肢浮肿、全身皮肤黏膜水肿。
由于尿毒症毒素刺激患者,造成皮肤瘙痒、发干。
尿毒症毒素刺激消化道,可造成恶心、呕吐。
肾脏受损会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患者会自觉疲乏劳累、心慌。
肾功能恶化会导致水钠潴留,同时伴有低钙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高镁血症等。
尿毒症病人有轻重不等的代谢性酸中毒,伴有碱性尿。
可有心包炎、尿毒症性心肌炎、高血压等,引起心室壁肥厚、心脏扩大、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功能不全。
尿毒症时,由于代谢性酸中毒,常引起肺过度换气,出现大而深的呼吸或潮式呼吸、肺水肿常见。
尿毒症时,几乎100%的患者都有神经系统症状,精神不振、疲乏、头晕、头痛。
慢性肾衰竭时,钙、磷代谢失调、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导致骨骼改变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包括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骨硬化及骨质疏松。
脂质代谢、蛋白和氨基酸代谢以及糖代谢的紊乱。
晚期患者多有出血倾向,常伴有皮下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甚或呕血、便血、血尿、颅内出血、月经过多。
一旦出现全身乏力、皮肤瘙痒、干燥、恶心、呕吐、全身水肿等症状应积极就诊,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肾功能检查、肾脏B超检查进行诊断,需注意急性肾衰竭、肾前性氮质血症相鉴别。
对有各种基础肾脏病史患者进行定期内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蛋白尿、血尿,尿比重降低等情况,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有皮肤瘙痒、发干、恶心、呕吐、疲乏、贫血等,高度怀疑慢性肾衰竭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若见有水钠潴留,同时伴有低钙血症、肾性骨病、出血倾向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肾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恶心、呕吐、疲乏、贫血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等。
大致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症状?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多尿、少尿、夜尿增多、皮肤瘙痒、发干、恶心、呕吐等)
最近是否极易疲乏?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其他等肾脏疾病?
近期服用药物治疗过吗?
家族是否有肾脏遗传性疾病?
可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尿蛋白减少、血尿、管型尿,对慢性肾衰有诊断价值。
可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贫血,对肾衰竭有重要提示作用。
可显示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和肾小球滤过率,通过尿液浓缩-稀释功能测定,可提示肾小管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肾脏B超可以显示肾皮质的厚度、肾脏大小,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双肾萎缩,支持终末期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本病。
多尿、甚至尿的颜色改变、夜尿增多、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疲乏、贫血等。
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均会上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3个月并且<50ml/min,影像学检查发现双肾脏明显体积缩小,即可做出诊断。
往往根据患者的病史即可作出鉴别,老年慢性肾衰竭病史通常超过 3 个月。在患者病史欠详时,可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 等)或肾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如双肾明显缩小,或肾图提示慢性病变,则支持老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在有效血容量补足24~72 小时后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肾功能即可恢复,而老年慢性肾衰竭则肾功能难以恢复,以此可以进行鉴别。
老年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治疗原则以消除诱因、避免病因、控制症状、延缓病情为主。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包括降钾药物、降磷药物,纠正贫血。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还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治疗方法。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服肾毒性药物、减肥、积极治疗衰老相关的疾病。
如有全身疾病,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定时服用药物,切忌自行停药。
对于初次诊断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必须积极重视原发病的诊断,对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等,都需要保持长期治疗。同时,也应积极寻找慢性肾衰竭的各种诱发因素,合理纠正这些诱因,有可能会使病变减轻或趋于稳定,并较大程度的改善肾功能。
慢性肾衰竭晚期往往会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衡、心脏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伤、肾性骨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改变以及造血系统损害,及时治疗并发症,可以防止病情加重。
常用的有呋塞米、托拉塞米等,通过利尿将钾离子排出体外。
因为高钾血症多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常需要碳酸氢钠口服或静脉应用予以纠正。
葡萄糖加胰岛素可以激活钠钾ATP酶,促进K+向细胞内转移,从而达到降血钾的目的。
如碳酸钙和醋酸钙,需注意服用这两种药,可以引起高钙血症,一定要注意观察血钙,所以在服用该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血钙。
该药是一种含铝制剂,不能长期使用,可以引起铝中毒,所以在使用该药的过程中要经常监测血铝的水平,目前临床基本不用。
如司维拉姆,该药不会引起高钙血症,但会引起胃肠道的反应。
如碳酸镧,该药物价格较昂贵,所以使用的时候比较受限。
肾衰时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导致贫血,治疗贫血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并辅助使用铁剂、叶酸等。
成功的肾移植能够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包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移植肾要在ABO血型配型和HLA配型合适的基础上选择供肾者,HLA配型佳者,移植肾的存活时间较长。病人通常应先做一段时间的透析,待病情稳定并符合有关条件后, 再考虑进行肾移植术,成功的肾移植可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包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
应预先(血透前半年)做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如能长期坚持充分合理的透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少患者能存活 10~20 年以上。但透析治疗间断地清除溶质的方式使血容量、溶质浓度的波动较大,与生理状态有相当差距,需进一步改进。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疗法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安全有效,可在患者家中自行操作。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是持续地进行透析,持续地清除尿毒症毒素,血容量不会出现明显波动,在保存残存肾功能方面优于血透。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尤其适用于老人、糖尿病患者、小儿患者或做动静脉内瘘有困难者。
大多数老年慢性肾衰竭通过一体化综合性治疗,存活率明显提高,可延长一定的自然寿命。对于伴有多器官损害者,如不及时并发症治疗,死亡率极高。患者需要注意,治疗结束3~6个月应该追踪治疗,以观察病情的变化。
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大多数能控制稳定病情,多数病人肾移植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少数严重肾衰竭不可治愈。
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一般可延长一定的自然寿命,存活率明显提高。
老年慢性肾衰竭治疗3~6个月,应该追踪观察,对于最后发展成尿毒症的患者,需定期进行复诊,监测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常规等了解病情变化。
患者的饮食调理应以限制蛋白质摄入、限制钠盐摄入、少盐、少油,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为主,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进行饮食,减轻肾脏排泄代谢产物的负担。
忌腌制食品,腌制食品多含有大量食盐,可诱发血压增高,增加肾脏排泄负荷,导致肾衰的发生,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油腻食物,这是由于油腻食物含有过多脂肪酸、胆固醇,可使血脂增高,不利于疾病恢复,甚至会诱发疾病加重。
宜多食用含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如芹菜、红薯、黄瓜等,保证每日摄入一定适宜的热量,维持正常机体所需能量。
宜低蛋白、低盐、低磷、低钾饮食,减轻肾脏排泄代谢产物的负担。
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应注意严格疾病控制、谨遵医嘱用药,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保持愉悦心情,定期监测疾病的发展状况。
对于有基础疾病患者,尤其是有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切忌不可自行停药。
日常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明显水肿时应卧床休息。同时避免服用肾毒性药物,减少药物对肾脏的不良反应。
对于有基础疾病患者,尤其是有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按照原来医嘱监测尿量、尿比重、尿蛋白、血糖、血压等。
预防老年慢性肾衰竭应以合理搭配饮食,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严格遵守医嘱为主。对初次发生少尿、水肿、高血压应彻底治疗,检查有无基础肾脏病,及时发现并治疗。
对初次发生少尿、水肿、高血压应彻底治疗,检査有无基础肾脏病,及时发现并治疗。
合理膳食,成人每日摄钠2~3g为宜,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
有基础肾脏疾病患者,应该日常监控个人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一旦出现问题,先自行遵照医嘱治疗,病情严重时可立即去当地医院就诊。
一般需要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过多服用会导致肾病的发生。
4343点赞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80-781.
[2]李文琴.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03(008):25-26.
[3]李琴,亢丽.影响维持性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015(001):31-3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