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照射放射病是指内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经物理、化学等手段证实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形成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其有效累积剂量当量可能大于1.0Sv;或者较长有效生物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或多次进入体内,使机体放射性核素摄入量超过相应的年摄入量限值几十倍以上,既会出现全身性表现,也有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
内照射放射病是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形成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或者较长有效生物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或多次进入体内,使机体放射性核素摄入量超过相应的年摄入量限值几十倍以上,导致人体器官受到持续性辐射,从而导致损伤。
战争时核武器爆炸,吸入爆炸区域的灰尘。
核电站、核潜艇等核设施中,核反应堆核燃料装置及其他存储放射源装置发生损坏或失控时,造成放射源泄露。
医疗活动中利用放射线诊疗或接触放射性物质。
内照射放射病是极少见的疾病,主要见于应用放射性核素的工、农、医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核工业生产中的开采矿石者、放射性核素的生产者、反应堆和核动力装置的运行和维修者、放射性核素过量摄入的放射工作者。战时在没有防护设备下,在沾染地区停留过久,或长期处于核爆炸后的下风向及早期落下灰沉降区,可造成内照射放射损伤。此外,生产和使用开放性核素过程中缺乏防护措施,放射性核素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
核工业生产中的开采矿石者。
放射性核素的生产者。
反应堆和核动力装置的运行和维修者。
放射性核素过量摄入的放射工作者。
内照射放射病有些患者以全身性表现为主,出现出血、发热、乏力等造血障碍的症状及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记忆不佳等神经衰弱症状;有些以该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为主,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甚至恶性肿瘤。
出血、发热、乏力。
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记忆力减退。
精神及食欲欠佳。
患者还可出现颈部肿块、声音嘶哑、骨痛等症状。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可对全身造成辐射,以及对于靶器官造成辐射。因此,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造血功能障碍、神经损害、甲状腺损害甚至病理性骨折、恶性肿瘤等。
内照射放射病的治疗原则是及时、正确的初期医学处理,因此患者如果有放射性核素的接触史,建议尽快进行相应检查,及早进行治疗。
具有放射性核素接触史,出现出血、发热、乏力、失眠、记忆不佳、颈部肿块、骨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可诊于急诊科、血液内科。
若患者出现容易疲劳、失眠、记忆不佳等,可就诊于神经内科。
患者出现恶性肿瘤,可就诊于肿瘤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乏力、出血、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及是否是持续的?持续时长?症状程度、频率、是否可忍受、是否可缓解?
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居住周围的环境?
有无其他的症状?(如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等)
是否到医院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及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检查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是否异常。
有助于检查放射性核素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放射性核素沉积器官功能检查和体内放射性核素测定,检测机体靶器官受到的辐射剂量,评估器官受损情况。
需对相关病变器官肩影像学检查,如CT检查或MRI检查。
需要确认存在放射性核素短期内致机体比较高的照射剂量经历。
有该放射性核素所致的特征性效应。
有类似外照射放射病的全身性表现。
有接触放射性核素史,可出现相似的全身症状,依据放射性核素沉积器官功能检查和体内放射性核素测定可鉴别。
可表现为出血、感染发热、乏力等临床表现,结合患者有无应用放射性核素史及血常规、骨髓检查可鉴别。
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完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自身抗体及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职业、接触史及环境因素可鉴别。
本病的治疗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具体包括加强营养、注意休息、脱离放射性核素的接触,必要时应有计划地进行放射性核素的加速排出和综合对症治疗。
脱离放射性核素的接触。
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针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
经胃肠道吸收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催吐、洗胃、口服沉淀剂、吸附剂、导泻剂等方法,减少胃肠道内的吸收。锶、钡、镭等二价放射性核素可用硫酸钡、磷酸二钙、氢氧化铝凝胶等沉淀剂或用吸附剂活性炭处理。褐藻酸钠有阻止锶、镭等放射性核素从肠胃道吸收的作用。
经呼吸道吸入放射性核素,应及时用棉签拭去鼻腔内污染物,用1%麻黄素滴鼻,或鼻咽部喷入1∶1000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也可用祛痰剂,使残留在呼吸道内的放射性核素随痰排出。
已沾染的伤口可用生理盐水或3%肥皂水冲洗,必要时则需扩创。
已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应及时选用合适的促排药物加速从体内的排出。氚进入人体后,在体内很快与水达到平衡,可通过大量饮水加速水代谢的方法,以达到加速氚的排出。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患者尽快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加速其排出,预后越好。放射性核素排出有快、慢两个时相,进入体内的最初几天,尚未同组织结合时,大部分排出很快。同组织结合或沉积在组织内后,则很难被排出。除加速排出外,还要对症治疗某些紧要器官的病变。
早期轻度内照射放射病积极治疗可以治愈,中度到重度患者以缓解并发症为主。
轻度患者治愈后不影响自然寿命。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的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复诊。
患者注意膳食的营养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果胃肠道受到辐射影响出现不适症状,可进食易消化饮食,甚至流食。
饮食注意营养,荤素相宜,避免暴饮暴食。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普通食物或流食,若患者无法进食,可给予营养支持。
内照射放射病患者可出现不同器官的损伤,症状各异,日常护理注意对症处理,规律进食,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
患者根据医嘱服用对症治疗药物时注意其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防护,患者受到辐射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受到致病菌侵袭。
复诊时测定放射性核素沉积器官功能检查和体内放射性核素,对比靶器官功能恢复情况。
放射性核素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在工作场所内严格禁止吸烟、进食或存放食具等。
放射性工作从业人员,应做好上岗前及在岗期间每年一次的体检,必要时需进行应急健康检查。
从事放疗的工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接受放疗的患者,关注自身情况,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加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开展体育锻炼,饮食合理搭配,注意营养充足。
4245点赞
[1]佚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 卫通〔2011〕19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11(11).
[2]王玉珍,王秀娥.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