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薄弱区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疝最多发生于腹部,其中绝大多数是腹腔内脏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通过腹壁或盆壁薄弱点突出至体表形成的腹外疝。腹壁疝是发生在腹壁的腹外疝,是腹外疝中除去腹股沟疝、股疝以外的其他腹外疝的统称。
根据发生情况和发生位置,腹壁疝包括多种类型。发生前没有手术因素,按照发生的解剖位置分类包括脐疝、白线疝、腰疝、半月线疝;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而发生的是切口疝、造口旁疝。
发生于脐部的腹外疝统称为脐疝,但实际上真正通过脐环突出于体表的疝只是脐疝的一部分,另有一些脐疝实质上是脐旁疝。
白线疝是发生于腹壁中线(即白线)的腹外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在两者中点的较多),故也称腹上疝。
发生在第12肋至髂嵴之间的腹后外侧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过此处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损,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称为腰疝,也有称背疝。
半月线位于腹直肌鞘外缘,是伸展于第九肋骨和耻骨结节之间的一条弧线,也就是腹内斜肌腱膜分裂为两层分别融入腹直肌前、后鞘的位置,在半月线发生缺损而形成的腹外疝即为半月线疝。
切口疝是手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可视为迟发的切口裂开或表面愈合的深部切口裂开。由于切口表面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已愈合筋膜层裂开,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内脏或组织向外疝出。
在一些肠道和膀胱手术后,有时候医生需要在腹壁上做一个造口来实现大便的临时性或者永久性改道。如果造口旁出现缺损,腹腔内容物通过造口旁的缺损疝出,即形成造口旁疝。
腹壁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自身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腹壁疝的形成原因包括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两方面。
腹壁的肌筋膜等组织的结构组成,在正常情况下即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区域,可使腹壁强度降低而成为腹外疝的潜在发病部位。此外,腹部手术切口或引流口的愈合不良、腹壁外伤、腹壁神经损伤、肥胖者的脂肪浸润、腹肌缺乏锻炼、老年人肌萎缩、腹白线或半月线的发育不全等,都有降低部分腹壁组织强度的不良作用。
在腹壁强度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腹内压力增高即成为腹外疝的重要因素。常见原因有慢性咳嗽(尤其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等)、妊娠晚期、重体力劳动、举重、婴儿经常啼哭、腹水、腹内巨大肿瘤等。正常人虽常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足以对抗增高的腹压则不致发生疝。
腹壁疝是常见病、多发病,占所有腹外疝的15%左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腹壁疝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攀升。患者都存在先天或后天的腹壁缺损或薄弱,继之腹腔内的肠管等脏器通过缺损向体表突出。
肥胖或超重者。
多次生育妇女。
久坐不动腹肌缺乏锻炼者: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合并腹内压增高的人群:如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患者。
腹部手术患者。
不同类型的腹壁疝好发于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腹壁疝虽多发病于婴幼儿,但有时却可初见于老年。故患者出现腹部不适时需及早就医,明确诊断,对因治疗。
腹壁疝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即腹壁最早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坠胀感,伴以该区时隐时现的肿块。在发病早期肿块并不明显,仅在咳嗽、憋气或擤鼻时可见腹壁略显膨隆,随病程的发展,疝块日益增长。
腹壁疝如不及时治疗,疝内容物反复进入疝囊,疝囊扩大后进入的腹内器官增多,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胀、便秘等症状。
当疝门较小而腹内压急剧增高时,如重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等,疝囊内脏器进入疝囊后不能自行回纳而发生嵌顿,表现为肿块突然出现,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胀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并不能使其回纳,触按疝块可感其坚实而张力高。除有压痛、腹股沟区表现外,大多数病人将在数小时内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如进入绞窄阶段,除上述嵌顿表现更明显外,还可因疝内容物坏死而发生感染,导致疝块周围软组织出现急性炎症,甚至全身性毒血症反应。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肠管绞窄而未及时处理者疝囊内可积脓,之后脓肿被切开或自行穿破形成肠瘘。逆行性疝腹内肠袢绞窄者,还将并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及脓毒症,则病人病情更为严重。
腹壁疝患者由于疝囊及疝内容物经腹壁薄弱区反复脱出摩擦后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导致肠管相互粘连,严重者形成粘连性肠梗阻。
腹壁疝早期多可复原回原本位置,个别患者会因急剧腹压增高等情况,造成疝内容物大量脱出,无法回到原本的位置,出现肠管嵌顿,肠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肠管缺血坏死。
腹壁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肥胖、久坐、多次生育史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有疑似腹壁疝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体格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腹壁肿物,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经确诊腹壁疝的患者,若出现剧烈腹痛、停止排气排便、血压下降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部肿块的脱出部位?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情况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肌紧张、剧烈腹痛、血压下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体格检查为诊断腹壁疝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检查方法为医生用手按住肿块,让患者咳嗽,常有冲击感;患者平卧,用手尝试将肿物向腹腔推送,疝无嵌顿时肿块可消失。
简单而典型的腹壁疝常不依赖辅助检查,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措施。
简单而典型的腹壁疝,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以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就可明确诊断。
B超或CT检查可发现腹壁缺损的大小。
本病主要表现为阴囊有不能回纳的肿块,触诊该肿块可清楚触及其上界在阴囊内。斜疝内容物来自腹腔,阴囊内疝块应经腹股沟管向腹腔延伸,体外触诊并无肿块上界可触及。触摸肿块时,如能触及有实质感的睾丸则为斜疝;而在鞘膜积液时,睾丸大部分被鞘膜囊内积液所包绕而不能触及实质感的睾丸。用手电筒贴着阴囊肿块后方,前方顶着纸筒,经纸筒窥视,可见鞘膜积液的肿块是透光的(透光试验阳性)。疝块通常不能透光,但例外的是婴儿疝,因其内容物肠管组织纤弱菲薄,故可以透光。
肿块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透光试验也为阳性,但积液肿块在清晨起床时常不存在,需待起床活动一段时间之后才缓慢出现,且由小到大,逐渐增长。平卧或挤压肿块,因积液缓慢回流腹险、肿块又可逐渐缩小。肿块体积的缓慢改变是因为液体流经的未闭鞘突往往非常细小,通过不畅所致。
肿块通常不大,位于腹股沟管内,触之光滑有囊性感,但无咳嗽冲击感。特征性表现是牵拉同侧睾丸时,肿块随之移动。在女性有时有与精索鞘膜积液位置相当且性质相近的圆韧带囊肿,表现为光滑、囊性、位置固定的肿块。
出现于腹股沟区下降不全的睾丸容易混淆,有时甚至可被推送至腹膜后而被误认为疝被回纳。但睾丸甚敏感,挤捏可引起难以忍受的胀痛感,触按肿块并无咳嗽冲击感,如患侧阴囊内无睾丸则诊断更可明确。
腰椎结核引起的冷脓肿可沿腰大肌扩展至腹股沟,而在该区出现无炎症的肿块,骶骼关节结核所致冷脓肿有时也可在此出现。肿块位置在腹股沟韧带以下,股动脉外侧以及肿块具有波动感是冷脓肿的特点,有助于鉴别。
不同部位疝治疗原则不同,目前成人腹壁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因此,除婴儿脐疝、腹股沟疝可能自愈,年老体弱且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之外,腹壁疝一般均需要及时入院进行手术治疗。
腹壁疝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当疝内容物如肠管等嵌顿、坏死,行急诊手术后需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制剂等。
腹壁疝手术为无菌手术,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但并发肠嵌顿坏死行急诊手术时,由于肠道手术时间较长且肠内容物含有大量细菌,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可使用头孢类抗菌药,如头孢曲松钠。
并发肠嵌顿、坏死,行急诊手术的患者,由于患者较长时期的禁食、胃肠减压及术后可能发生的肠瘘及腹腔内感染,体内大量的结构蛋白质被作为供能物质消耗掉,长期的严重消耗会导致重度的混合型营养不良。术后的营养支持疗法是保证手术成功以及患者痊愈的重要措施,可使用医院营养科或输液中心统一配发的营养制剂。
腹壁疝手术治疗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大类。
也称为经典手术,如Bassini、Shouldice、McWay等术式。
也称为无张力修补术。包括
加强腹股沟后壁的手术:单纯平片修补术式和网塞-平片修补等术式。
腹膜前间隙的加强手术:如Kugel、Gilbert等术式。
腹腔镜的手术优点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手术伤口并发症较少等,但费用高于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不进入腹膜腔,修补材料放置于腹膜前。
进入腹腔,修补材料放置于腹膜前。
在以上方法实施中有困难时,还可使用腹腔内修补术或经腹部分外腹膜外修补术,但不推荐作为腹腔镜手术的首选方法。
腹壁疝在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后,大部分可以达到痊愈。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可复性疝仍有复发的可能,总体复发率在1%~2%左右。若治疗不及时,疝增大影响生活,严重者出现嵌顿或绞窄,可导致肠坏死甚至脓毒症,危及生命。
腹壁疝在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后,大部分可以达到痊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术后可一年复查一次。
腹壁疝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应少吃容易引起便秘、肠胃胀气的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
肥胖超重者,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吃油炸食物及甜品等高热量的食品。
少吃容易引起便秘、肠胃胀气的食物,如红薯、豆类等,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谷物杂粮、水果、青菜,多喝水。
腹壁疝术后可进食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等,有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
腹壁疝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正常为主要目标,还需避免术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一般术后3~5天即可下床活动,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可早期离床活动。
术后剧烈咳嗽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因此术后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
腹壁疝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就是腹内压力的增高,故应避免便秘,合理膳食,进而通畅排便,减少腹内压力的骤然升高。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避免大小便污染;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腹壁疝患者需避免用力,如非必要,不进行负重活动,减少弯腰。
一般而言,腹壁疝尚无较好的预防措施,尤其是自身先天因素而形成的腹壁疝。但适当运动,增加腹肌锻炼,保持合理体重,有利于预防腹壁疝的发生。
生育后的女性进行产后康复,短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少抽烟或戒烟,咳嗽可能会加速疝气的发生和发展;少吃容易引起便秘、肠胃胀气的食物。
家长需多观察孩子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有肿块,或是否存在时隐时现的包块;避免将孩子的腹部包裏太紧,以免使腹内压增高;改善孩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孩子大声咳嗽及啼哭,如果咳嗽较重,可遵医嘱服用止咳药。
4975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赵玉沛.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