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为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致病原因通常为密切接触鸡、鸟等禽类动物的粪便导致感染。以典型的肺部疾病症状为主,如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盗汗、体重下降等,不具有特异性和典型性。主要危害是对于肺部和呼吸道造成长期的、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由呼吸衰竭导致危及生命。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真菌治疗和支气管扩张治疗,一方面杀灭致病菌,另一方面要对症缓解呼吸困难。预后尚可,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部分患者会有一些后遗症,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密切接触鸡、鸟等禽类动物的粪便导致感染。传播途径为气溶胶传播,好发人群以林区护林及家禽养殖场工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为主,通常由于免疫力低下诱发。
密切接触鸡、鸟等禽类动物的粪便导致感染,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主要的病因,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到达肺泡导致急性传染病。病原菌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粪便聚集的鸡舍和鸟巢是重要的传染来源,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致病,在肺部形成炎症性反应而发病。
免疫力较为低下是诱发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重要因素,由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仍属于肺炎范畴,部分人即使有接触史也不会发病,可通过自身免疫杀灭致病菌。而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通常由于自身免疫功能较差,无法对抗致病菌,进而导致细菌长期存在于肺部,最终浸润肺部组织,所以发病的患者通常免疫力较为低下。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散发于广西、上海、北京、山东、湖南、江苏、广东等地。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主要经气溶胶进行传播。鸡舍和鸟巢等粪便聚集的地方为重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林区护林及家禽养殖场工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白血病患者等,为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好发人群。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症状相对不典型,大部分患者症状为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表现,如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盗汗、体重下降等,也可以出现在别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当中。同时也容易导致呼吸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贫血等相关并发症,需及时的治疗和控制。
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典型的感染性症状,细菌长期存在于肺部导致的炎症性反应,产生多余的热量,表现为发热、盗汗等症状。
由于致病菌在肺部长期繁殖,堵塞气管和支气管,表现为慢性的咳嗽、咳痰。
也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表现之一,肺部的阻塞性疾病导致通气功能长期的不健全,气管和支气管堵塞较为严重,则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痰中带血,通常由于炎症性反应导致的局部微小血管出血,随着痰液排出,则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咯血。
由于肺部感染长期对于身体的消耗,加之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病人群本就是体质较弱、免疫力较差的人群,因而导致1~2个月内体重下降10公斤以上,衣服明显变大等,需要特别注意。
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致病菌在肺部的密集活动导致肺部组织侵蚀,通气功能明显下降,加之痰液的堆积,达到一定程度后表现为呼吸衰竭。
也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致病菌通过微小血管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随之到达肝脏、脾脏等部位,发生相应的反应,则表现为肝脾淋巴结的肿大。
通常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等,是致病菌在肝胆部位活动的表现,需及时控制,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肝胆疾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通过微小血管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形成密集的反应,进而造成血小板、血色素短时间内的快速下降,表现为贫血。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总体就医指征是普通人群出现相关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盗汗、体重下降等,主要就诊科室是呼吸内科,呼吸困难表现严重时也可就诊于急诊科。及时行相关的体格检查、血常规等检查,注意与肺结核、其他类型肺炎相鉴别。
普通人群出现轻微的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即使出现症状较轻,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诊断,排除感染的可能。
如果普通人群出现严重的寒战高热、咳嗽咳痰,严重并发呼吸困难、唇甲紫绀等症状时,特别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高发人群,需及时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避免病情继续恶化,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优先考虑就诊于呼吸内科,因为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大部分症状表现属于呼吸内科的诊疗范围,因此本科室在对这些症状的治疗上有着充足的经验和把握,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科室。
出现呼吸困难较为严重,如唇甲紫绀、不能平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于急诊科,以缓解呼吸困难、抢救生命体征为主,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应在之后再展开。
单纯的发热症状要就诊于发热门诊,排除相关传染病的诊断。
平时身体状况怎么样?是否经常生病?
目前主要以什么症状为主?(如发热、盗汗)
还有没有别的症状?(如体重下降)
平常口服哪些药物?有没有相关的禽类粪便接触史?
是否做过什么检查?结果如何?
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检查手段,对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来说,要着重听肺部的呼吸音,是否存在干湿性啰音,存在的面积有多大,初步判断感染的情况。
血液检查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项,对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中,一些相关炎症性反应的情况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的高低,也提示是否有真菌感染,因此对于炎症性疾病,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重要检查之一,可全面的反应患者的相关肝功能以及蛋白水平,由此可判断疾病是否影响到肝脏,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如本项检查的结果为阳性,则提示存在肺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用于对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初步诊断,也是诊断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金标准。
肺部疾病常用的检查,可初步判断感染情况,如肺部X线检查无法明确判断,可及时行肺部CT检查以明确病情,是观察患者肺部感染情况的重要参考。
诊断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重要检查,痰液或肺泡灌洗液培养出肺荚膜组织胞浆菌可确诊。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较为明确,一方面,症状表现上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盗汗、体重下降等典型的肺部感染性疾病表现,同时也可有明确的禽类粪便接触史;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试验、血常规、血液生化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检查有明显的疾病征象,特别是病原体培养出致病菌,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两方面相结合,即可明确诊断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症状表现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相类似,均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体重下降等相关症状表现,也可出现病情反复,但肺结核的影像学检查较为明确,表现为形状明确的高密度阴影,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不同,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成片的磨玻璃样阴影,可鉴别诊断,同时可行结核杆菌检查,明确鉴别二者。
其他的感染性肺炎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表现相类似,均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盗汗、体重下降等相关症状,且行影像学相关检查表现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因此需要行血清学试验以及痰培养等相关细菌培养,以两项检查结果作为鉴别的标准,才能明确鉴别二者,同时也可根据是否有禽类粪便接触史进行初步判断。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总体治疗为长期持续性治疗,控制症状后也需要1年以上的康复期,通常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为主。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一般治疗以辅助通气治疗为主,可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具有代表性的抗真菌药物,在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中是主要药物,也可配合抗生素支持治疗,能够对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促进肺部病灶的吸收,对于呼吸困难的症状也有改善的作用,但容易导致肺部感染的扩张,需特别注意。
典型的缓解支气管痉挛药物,对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呼吸困难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同时也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对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出现的高热、寒战症状有着明显的治疗和缓解作用,可在疾病的发病期迅速退热,以免导致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常用的止血类药物,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中患者容易出现痰中带血,甚至咯血的症状,究其原因是肺部有出血,需要配合止血药物进行治疗。
主要以戒烟、戒酒和适当锻炼为主,烟草和酒精都可以加重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使得疾病发展进程加快最终难以控制。因此,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必须戒烟、戒酒。另一方面要避免劳累,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加快康复的重要方面。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总体预后尚可,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痊愈,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相关后遗症,患者需要每1~2个月需及时复诊。
大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经科学治疗后可痊愈,但并发症的治疗需要1~2年。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相关后遗症。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服用药物的期间每1~2个月需及时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行相关检查,同时也为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提供指导。
总体来说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饮食控制较为重要,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提高免疫力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饮食调理的重要因素。
宜进食一些高维生素食物,如青菜、胡萝卜、木耳等。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鸡肉、鸡蛋等。
忌辛辣、忌油腻,如动物内脏、油炸类食物和烧烤等。
忌饮食不规律,如不吃早餐、不吃晚餐等,容易导致免疫力变差。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护理以观察病情、控制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为主。要明确口服用药的剂量和频次,加强饮食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进行密切的病情监测,有恶化及时联系医生。
认真明确所有药物的剂量及用法,按时按量用药,注意药物副作用,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适当锻炼,以慢走、游泳等为宜,多注意休息。
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自身症状,有加重时必须立刻就医。
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康复过程的重要一环,自行购买家庭制氧机,长期规律吸氧可促进康复。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及时复查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指标,有效进行病情掌握。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服用的相关药物必须足疗程、足量,否则容易导致病菌的杀灭不完全,疾病迁延难愈,最终无法控制。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高发人群需尽早、尽快,进行血常规以及血清学试验的相关检查。平时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同时也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有助于肺炎的预防。
提前发现相关疾病表现,如发热、咳嗽等反复出现,特别是本就有禽类粪便密切接触史,及时行血清学试验和胸部CT等相关检查。
免疫力较为低下的人群,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
加强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补充。
适当锻炼,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提高自身免疫力。
尽量避免密切接触禽类粪便,适当更换工作环境。
4337点赞
[1]陈延斌,季成.荚膜组织胞浆菌性孤立性肺结节18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0,25(10):836-8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