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血性贫血是指在短时间内(通常数小时)血液大量丢失(通常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所引起的贫血,往往同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若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可出现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口渴尿少、脉搏细速、血压降低等表现。治疗以及时止血,纠正贫血,治疗原发病为主。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包括消化道急性出血、呼吸道咯血、血液病、外伤等引起出血,是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本病好发于有血液病、溃疡病、肺结核的群体及宫外孕的妊娠妇女,当剧烈运动时容易诱发。
特别是溃疡病、胃癌、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严重呕血和黑便。
如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引起大量的咯血。
如血液病中的急性白血病、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肿瘤疾病腐蚀血管破裂等,引起的不同部位出血。
各种外伤、大手术及肝脾破裂等引起的急性大出血。
妇产科常见宫外孕破裂、前置胎盘分娩及各种原因的大量阴道出血。
进行如蹦极等惊险刺激运动,及打球、快跑等剧烈运动者本病发病风险增高。
急性失血性贫血目前尚无准确流行病学数据。
有血液病的人群往往合并凝血障碍,急性出血时出血量更大,更易导致贫血。
溃疡病患者易穿孔而引发出血,肺结核可侵袭小动脉引发出血。
宫外孕属异位妊娠,易发生大出血。
未经治疗或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患者。
门静脉压力增高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等。
急性失血时,出血的进展情况决定了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很快进入昏迷,形成失血性休克,可能会出现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失血量及失血速度。急性失血越多,失血速度越快,症状越重。出血量<10%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出血量>10%时才出现临床症状。失血量占血容量百分率10%临床表现为无症状,少数患者有恐惧不安、头晕、口渴,甚至发生血管述走神经性晕厥;20%表现为衰弱、苍白、冷汗、活动后心动过速,有体位性低血压;30%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呼吸浅促、心悸、血压下降;40%表现为呼吸困难、脉细速、四肢厥冷,酸中毒,易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由于水分逐渐进入循环血量中,使总的血容量得到恢复,故失血量虽达50%,也不致死,但由于产生稀释性贫血,临床贫血及缺氧症状进一步加重。
消化道出血者,可有呕血、黑便及腹痛、肠鸣音减弱等症状。
咯血者可出现肺部满布湿啰音、呼吸困难。
本病患者可因大量出血而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发失血性休克。
原本就有肝硬化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血液进入消化道,会增加肠道内氨的吸收,此类血液循环至脑部,引起肝性脑病。
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出现休克时,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患者常因急性的呕血、便血、咯血就诊于急诊科,于急诊行止血、输血等紧急治疗控制病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通过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胃镜检查等检查寻找原发病病源。
出现心窝部痛或胃中烧灼嘈杂感,或持续胃痛突然减轻而出现头晕、乏力者应立即就医。
出现刺激性干咳、呼吸窘迫者应立即就医。
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头晕、四肢无力等休克早期表现者,应立即就医。
患者往往因为出现急性失血而就诊于急诊科行紧急治疗。
有什么症状?(如呕血、黑便、咯血等)
症状持续了多久?
有呕血者,呕吐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既往有无其它病史?(如血液系统疾病或肝硬化等)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出血初期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稍增高,十几小时以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逐渐下降,出血后2~3天最显著。
网织红细胞,出血后2~3天开始增高,6~11天达高峰。
血涂片,可见多嗜性红细胞和大红细胞增多,休克时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上述变化多在出血后15天内消失,否则出血仍在继续。
白细胞,急性失血2~5小时内白细胞迅速增高,可达(10~35)x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核左移,出血严重者,外周血涂片可见幼稚白细胞变化,多在出血后3~5日恢复正常,否则提示出血继续或有并发症存在。
血小板,出血时血小板减少,出血60分钟后血小板开始上升。
红细胞系统增生极度活跃,以中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粒细胞系统增生相对减少。
粒红比例降低。
骨髓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
各系统各阶段血红细胞比例、形态一般正常。
为了评估出血有无累及肝肾功能,以及有无肝肾原发疾病。
有消化道出血者可行急诊胃镜,既可帮助诊断,亦可帮助治疗。
患者如有咯血,可在支气管镜下找到出血点。
可评估肝肾等脏器有无形态学变化。
有明确的急性失血病史和临床表现。
贫血发生于急性失血后较短时间内。
达到贫血的诊断标准。
如果患者原来有其他病因引起的贫血,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血红蛋白较基础下降20g/L以上,方可诊断存在急性失血后贫血。
急性出血停止2~3天,贫血不再进一步加重,甚至可以自行恢复。
急性失血性贫血出现造血增生如网织红细胞增加时,易与急性溶血性贫血混淆。但前者多无红细胞破坏证据,如胆红素升高等,少部分急性失血位于体腔或组织间隙,失血同时伴有红细胞破坏,也可出现黄疸,但其红细胞数及血蛋白量下降程度与黄疸程度不平行,且黄疸一般比溶血时为轻,也无血红蛋白尿出现,据此可与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
急性失血性贫血有时可因出血吸收产生吸收热而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若见有白细胞总数增加则需与急性感染鉴别,贫血征象逐渐明显而感染灶缺如可作为鉴别依据。
对大出血的患者立即行紧急治疗,针对出血原因设法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急性失血性贫血的患者也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来治疗。
在度过急性期后,及早给予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既往身体健康者,并不缺铁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细胞在出血停止后4~6周可恢复正常,血红蛋白的恢复常落后2周。
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以期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对可见的出血部位应立即压迫止血包扎止血。对呼吸道及消化道可给予止血剂,严重者可在纤维支气管镜或纤维胃镜下止血。腹腔及胸腔的出血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止血。
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后应迅速补充血容量,用量为估计失血量的2~4倍,开通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若症状缓解,则减慢输液速度,否则继续快速补液。常用药物有平衡盐、林格液、胶体液。胶体液目前主要有羟乙基淀粉类(706代血浆、贺斯、菲克雪浓)和明胶类(聚明胶)。
失血性休克关键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这是最重要的措施,比输血更重要。一般血红蛋白不低于50g/L,只要补足血容量就不会出现组织缺氧及代谢障碍,且休克时有微循环障碍,血细胞聚集,因此防治休克时扩容应先于输血。除扩容及输血外,如血压仍低,可使用调节血管紧张度的药物及强心药等。
贫血严重时应及时输血,主要是悬浮红细胞。
有慢性出血史或原来铁贮量已较低者,待出血终止后1~2个月给予铁剂口服,或者补充维生素B1、叶酸,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铁贮量的补充。
止血药:垂体后叶素、特利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凝血酶,均可用于急性止血。
可用于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如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止血治疗。
如手术清创缝合,对创口进行缝合止血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急性失血性贫血若能及时诊治,则患者预后良好。急性失血量大且诊治不及时者,可因长时间缺血、缺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后遗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急性失血性贫血能治愈,本病可通过治疗原发病和外伤,找到出血点止血并输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及时诊治的患者,可因血容量得以迅速补足而不出现影响寿命的情况,诊治不及时且失血量大的患者可能会死亡。
急性失血性贫血可引起脑损伤等后遗症,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可引发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患者出院后的每个月均应到医院复查一次血常规,日常若再有不适及时就医。
急性失血性贫血出血停止后应逐渐增加高蛋白饮食,呕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需禁食,其他患者一般可适当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宜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包括谷类、肉蛋类、水产类、豆类及豆制品、菌藻类。
戒烟限酒,忌食油腻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
需行急诊手术者,术后进流食,1~2周逐渐恢复至软质普食,出院后继续选择营养丰富高蛋白的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过热、过硬、粗糙的食物。
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此类刺激因素。患者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再出血的征象及患者的生命体征,行手术者还需观察术后患者的切口有无渗血等。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家属应密切观察其有无输血的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
大量失血者应加强护理,禁食,绝对卧床休息,家属记录尿量及出血量。
需行手术止血的患者,术后应卧床,伤口愈合情况良好者可在术后5天左右开始下地活动。
注意保持手术切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遵医嘱按时腹压药物,不可自行加量或加量,若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肤色、静脉充盈情况等,患者如果持续烦躁、口渴、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要警惕继续出血的可能。
行急诊手术的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家属应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引流管是否通畅。
患者可因呕血、咯血等症状倍感焦虑,家属应劝慰患者,和患者共同学习本病相关知识,了解本病预后,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在患者输血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置。
若要预防急性失血性贫血,平日应注意加强个人保护,避免车祸外伤。有胃肠疾病的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急性失血性贫血为急性突发病,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建议日常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以发现有无潜藏的疾病。
加强个人安全意识,注意保护自己,防止外伤。
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者不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
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应积极治疗,严禁烟酒、刺激性的食物和药物,以防胃出血。
痔疮和大肠息肉者,应注意保持大便质软、通畅。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肝硬化、溃疡病、支气管扩张、肠息肉、肺结核等。
患有出血性疾病者,应定期去医院全面检查和治疗,以防突然大出血。
孕妇定期产检,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4370点赞
[1]戴云鹏.实用儿童血液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8-111.
[2]纪春梅.内科常见病临床实践手册[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8:16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