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妊娠期出现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蛋白由尿中丢失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有四大特征,为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病因有增殖性或膜性增殖性慢性肾炎、狼疮肾炎、家族性肾炎、血糖高性肾病等。发生于妊娠末期的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子痫前期重度。妊娠时的高凝状态易发生肾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肾病综合征。当妊娠终止后病情即可缓解,逐渐恢复正常。
妊娠期发生重度高血压,造成肾脏的损伤,是发生在妊娠晚期的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患者怀孕前就患有肾脏本身疾病,如增殖性或膜性增殖性慢性肾炎、狼疮肾炎、家族性肾炎、血糖高性肾病、脂性肾病、肾静脉血栓等,妊娠期间肾脏负担增加,导致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梅毒、淀粉样变性等。
如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损害孕妇肾脏功能,导致妊娠期肾病综合征。
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急进性肾炎等。
感染、药物(汞、有机金、青霉胺和海洛因等)、毒素及过敏、肿瘤(肺、胃、结肠、乳腺实体瘤和淋巴瘤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及糖尿病等。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在妊娠女性发生率为0.028%,病理类型以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最多,占42%,其次为IgA肾病和膜性肾病,均为16%。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以多次妊娠者最常见,严重危及母婴预后,常出现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率高达31%。
血压高会加重肾脏负担,长期高血压也可以引起肾动脉硬化,影响肾功能,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和延缓肾病综合征重要的干预措施。
半数的糖尿病患者10年左右会发展为慢性肾脏病。因此,糖尿病病人要十分重视保护肾脏,糖尿病人早期控制好血糖和血压是保护肾脏关键。
血脂在动脉血管壁沉积导致动脉硬化,肾脏是动脉血管分布最多的器官,也是动脉硬化发生最早的器官,高脂血症患者应及时治疗。
肥胖的人多数患有高脂血症,除高脂血症的影响外,肥胖者还存在高代谢状态,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常见症状有循环衰竭、乏力、血压偏低、头晕、食欲不振、面部水肿、妊娠后期水肿等。部分患者还并发感染、血栓等疾病。
正常成人每天尿蛋白质排泄量不超过150mg,大量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异常所致。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性滤过作用,能有效阻止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只有极小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球滤液。
患者血压偏低、脉压小,易昏厥。当不适当使用降压、利尿药时可出现明显低血压,甚至循环衰竭、休克等。
初多见于踝部,呈凹陷性,继则延及到全身,清晨起床时面部水肿明显。水肿时常伴乏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肾病综合征时脂代谢异常的特点为血浆中几乎各种脂蛋白成分均增加。
低蛋白血症长期容易导致感染。
血液浓缩,加之妊娠期高凝状态,可以导致血栓。
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导致营养物质流失。
受疾病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流产、早产。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可影响母儿健康,故孕妇在有相关症状后,需及时就医治疗,以改善预后。
如果有高度水肿等症状随时就诊。
已经确诊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者,应立即就医。
对于患者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首选妇产科进行就诊。
若患者出现明显的脚踝、面部水肿等症状时,需要到肾内科进行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有水肿?
症状何时会有所缓解?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之前有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吗?
除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外,还可见镜下或肉眼血尿。
表现为低蛋白血症。
少尿期可有暂时性轻度氮质血症,单纯性肾病肾功能多正常。如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则提示肾炎性肾病。
有助于区别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前者血清补体正常,后者则常有不同程度的低补体血症、C3持续降低。
通过检测尿中IgG成分反映尿蛋白的选择性,同时可鉴别假性大量蛋白尿和轻链蛋白尿。
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类风湿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等,以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如血纤维蛋白原及第Ⅴ、Ⅶ、Ⅷ及Ⅹ因子,抗凝血酶Ⅲ,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的检测可反映机体的凝血状态,为是否采取抗凝治疗提供依据。
测定尿溶菌酶、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同时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
详细询问病史以确定病因,具体诊断根据大量蛋白尿,每天在3.5g以上,以及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高胆固醇血症、脂质尿。
好发于少年儿童,有典型的皮疹,可伴发关节疼痛、腹痛及黑便,皮疹出现1~4周以后出现肾损害,部分出现肾病综合征。但是有典型的皮肤紫癜及束臀试验阳性,而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不会出现该表现,据此有助于鉴别诊断。
好发于中、老年,男多于女。可出现骨痛,扁骨X线检查出现穿髓样空洞,血清中单株球蛋白增高,血浆蛋白电泳出现M带,尿凝溶蛋白阳性。本病累及肾脏时呈肾病综合征表现,确诊需要骨髓穿刺,可见大量骨髓瘤细胞。而妊娠合并综合征不会见到骨髓瘤细胞,两者可通过此点进行鉴别诊断。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性的疾病,而是各种肾小球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针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采取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的途径来治疗,减轻患者的病情,促进康复。
生活上提倡给予低盐、低脂及优质蛋白饮食,以减轻水肿症状。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小球滤过,使蛋白漏出增多,加重肾功能的恶化,所以目前不主张应用高蛋白饮食。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与免疫反应,是治疗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是泼尼松,急性期可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临床工作中,多用低分子肝素降低其微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的风险,改善肾功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于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可酌情使用环孢素。
对于严重水肿伴少尿的患者,白蛋白输注配合利尿剂的使用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低蛋白血症,增加尿液的排出,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利尿要适当,尤其当血液有浓缩、血容量不足时,不合理的使用利尿剂可造成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影响子宫胎盘灌注,引起胎儿窘迫,甚至胎盘早剥等不良妊娠结局。
如经过治疗,病情平稳,各项指标稳定,妊娠达到36周时应考虑终止妊娠。孕期监测中如出现腹水或胎盘功能不良,特别是明显的胎儿生长受限、治疗效果不好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可使病情在短时间内改善。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对妊娠的主要影响是妊娠期血压高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死宫内发生率增高,轻度肾功能不全,又不伴血压高者发生孕期并发症几率降低。若发病原因能消除,则预后良好。
一部分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能治愈,另外一部分患者可能会无法治愈,分娩后仍有肾病综合征表现。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如病情危重,有可能危及生命,具体生存时间根据病情决定。
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直至恢复正常。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的病人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控制饮食,做到低盐、限水、低脂、高蛋白、富含微量元素饮食。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的病人要绝对地低盐限水饮食。高度水肿是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典型的症状,所以病人必须严格限制盐(含钠离子)和水分的摄入。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的病人要预防血脂升高,以免发生血液黏稠、血管栓塞等心血管疾病,尽可能要低脂饮食。羊肉、猪肝、猪心等动物内脏,蟹、虾、海参等海鲜必须少吃。鱼肉、豆制品、牛奶、瘦肉等含脂肪和胆固醇比较低,平时可以多吃。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病人平时要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尤其是优质蛋白的食物,50%以上应是高质量蛋白质,因为其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较高,像鱼、鸭肉、鸡肉、牛奶、蛋、瘦肉等。当病人出现氮质血症时必须减少摄入蛋白质。
平时可以多吃点水果和水果,定期检查微量元素,也可以口服一些微量元素片,尿少的病人可以吃冬瓜和西瓜,有利尿的作用。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一般身体都比较虚弱一些,这和肾病的危害性有关,也和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饮食受限比较有关,所以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常常选择长期卧床休息。但是越这样,身体就会越虚弱,症状也就越难以好转,所以对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一定要做好。
提高自身免疫力: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散步,要以病情为参考,不过量运动,防止加剧病情。
健康饮食,科学调理,搭配各种不同的食物,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适度喝水。
保持好的情绪,女性本身情绪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孕期情绪更是不稳定,长时间下来,身体器官很容易受损。而患有肾病的孕妇本身肾脏机能就低下,如果再长期处于低落的情绪中,症状不仅不会减轻,反而有可能加重。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是较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所以一定要严格定期监测生化指标、尿蛋白、血清补体、血压等项目。
孕妇应避免劳累、感冒、感染。
根据医生医嘱对症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日常接触到的有害物质日益增多,这给身体带来了很多的隐患,而身体免疫力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提高,反而由于多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大了患病,尤其是肾病综合征的几率,改变这些习惯就能有效的预防肾病。
对妊娠妇女均应做生化检查和尿常规检查,一旦发现水肿症状,则应于整个妊娠期间随访尿蛋白、肝肾功、血压等变化,并通过饮食调节。
长期吸烟不仅对肺部造成大量伤害,更对全身多个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肾脏也不例外。孕妇在妊娠期应严禁饮酒,以免刺激胎儿。
饮料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要在人体内分解、代谢,会大大增加肾脏负担,而且饮料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有害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会损伤肾功能。
尿属于人体的代谢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如果长时间憋尿会导致肾脏代谢功能受压抑,还会导致有害物质浓缩,从而损伤肾脏。
肾病是西医观点,而中医上说的肾虚并不等同于肾病,盲目进补甚至采用服用药物的方式进补,由于很多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肾毒作用,对于肾脏有很大伤害。
4883点赞
[1]谢幸,孔北华.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0-73.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何娅妮,张炜炜.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7,006(004):149-1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