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胆汁淤积是以家族遗传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胆汁淤积综合征,临床主要症状以黄疸、瘙痒为主,可分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2型、3型,以及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家族性胆汁淤积症的发病率约为1/10万,呈世界性分布且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该病病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肝细胞毛细胆管面的肝胆膜转运蛋白功能异常,致使肝细胞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慢性胆汁淤积。
是由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症,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的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形成的综合征。
病因未明,可能不是单一病因所致,首次发病常出现在幼年,可反复发作。发作时颇似梗阻性黄疸,但肝组织学呈微胆管型胆淤变化,间歇期肝功能及肝组织学均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病因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但都与基因突变有关。总体来说,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病因为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等。
ATP8B1基因突变导致一种蛋白的表达受影响,此蛋白是一种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由胆管细胞表达的蛋白质,此蛋白质的缺陷可导致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但其引起胆汁淤积的机制尚不明确。
位于常染色体2q24的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胆盐排泄泵蛋白缺陷。胆盐排泄泵是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的胆盐转运蛋白,其缺陷可导致胆盐分泌减少、胆流降低,肝细胞内胆盐聚集,造成肝细胞损伤,进而造成胆汁淤积。
位于常染色体7q21的ABCB4基因突变导致多耐药糖蛋白3缺陷,该蛋白主要在肝细胞毛细胆管膜表达,是一种磷脂转运器。3型是由毛细胆管转运缺陷导致的典型胆管病。
是由于位于常染色体18q21-22的FIC基因突变所致,APT8B1基因突变也与此病有关,导致相关的蛋白存在缺陷,进而导致胆汁淤积症的发生。
可能为胆酸依赖性及非胆酸依赖性排泄功能有先天性缺陷所致;此外,本症有时有季节性发作,发作时出现皮疹等过敏现象,因而需注意环境因素对本病的影响。
口服避孕药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肝细胞功能受影响,从而诱发肝内胆汁淤积症。
在药物损伤、炎症、脂肪肝等诱发条件下,FXR蛋白激活并在转录、蛋白水平调控胆汁组分转运体ABCB11/BSEP、ABCB4/MDR3、ABCC2/MRP2的表达以减轻肝损害,但这些基因的缺陷或变异将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
家族性胆汁淤积症的发病率约为1/10万,且该病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其中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和2型的发病率为1/10万~1/5万,10%~15%儿童胆汁淤积性疾病归因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
有家族性胆汁淤积的家族史的新生儿人群:由于该疾病为遗传性疾病,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故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好发人群为有相关家族史的新生儿人群。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症状以黄疸为主,因分型不同可有不同表现,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多表现为持续的或进行性的黄疸,而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多表现为瘙痒、黄疸,且间歇发作。
患者可出现黄疸、慢性咳嗽、听力受损、生长发育障碍以及浮肿、面色苍白等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还可以出现鼻出血、易擦伤等维生素K缺乏表现。
患者可出现发热、皮肤瘙痒、皮肤红斑、恶心、呕吐、厌食、体重下降以及头痛、关节酸痛等表现。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患者还可有大便呈白陶土色,且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除典型的黄疸、瘙痒症状外,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可在儿童早期迅速发展到终末期肝病,部分在十几岁时缓慢进展为肝硬化。患儿瘙痒可伴有烦躁、易激惹、夜间睡眠差等。
随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进展及加重,胆汁淤积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结节、假小叶,进而使肝脏正常结构和血供遭到破坏的肝病。除黄疸外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泻、有腹水、静脉曲张、蜘蛛痣及肝掌等。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并发肝癌多由胆汁淤积导致肝硬化病情加重后而发生。肝癌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出现肝区疼痛、发热、乏力等,早期有至于可能,中晚期治疗复杂,治疗效果差异大。典型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疼痛,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见发热,检查可见肝大、腹水、黄疸等。
对于存在相关家族史的幼儿,当出现胆结石、出血倾向时应就诊于儿科或消化科,做血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组织穿刺活检检查、基因检测,明确诊断,需要与先天性胆道闭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进行鉴别。
对于存在相关家族史的幼儿,定期体检非常重要,若血生化监测发现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胆红素等有异常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时发现γ-谷氨酰转肽酶及结合胆红素等异常时,并且有黄疸、瘙痒和(或)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确诊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时,若出现高结合胆红素、出现胆结石、出血倾向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不清楚病因及患儿疾病情况时可去儿科就诊。
主要症状是什么?
有没有相关的家族史?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有无间歇期?
有无服用过相关药物?
有无经过系统的治疗?
对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和2型患者可测得γ-谷氨酰转肽酶正常,但3型患者此酶升高,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此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还可见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黄疸加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还可见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对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确诊有很重要的意义。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可见胆结石,晚期可见肝硬化。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胆管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均正常。可对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疾病类型的分辨,也对疾病的确诊有很大帮助。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穿刺活检可见肝小叶结构正常,小叶内胆汁淤积尤以中央区明显,在扩张的毛细胆管内可见胆栓形成,肝细胞呈灶性坏死,网状结构塌陷,肝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均有中等程度的铁质沉积,肝实质可见蜘蛛状纤维组织广泛侵袭,且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活检可见中心小叶胆汁淤积。
基因分析可分辨突变类型,进而分辨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类型,明确诊断。ATP8B1/2q24的ABCB11/7q21的ABCB4基因突变为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8q21-22的FIC基因突变则为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检查患者存在黄疸、肝脾肿大等体征。
B超、CT检查可初步判断存在肝内胆汁淤积。胆管造影及核磁共振检查可观察到是否存在胆道扩张,有无胆道占位病变,对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有辅助诊断作用。
通过组织活检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肝内胆汁淤积。
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测血生化,包括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活性、谷丙转氨酶、胆酸、胆固醇水平等,上述指标升高可帮助诊断。
在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家族史的基础上,再结合基因诊断可对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类进行确诊。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并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先天性弹道闭锁而最终发生肝功能衰竭。该病病因有诸多学说,即先天性发育不良学说、血运障碍学说、病毒学说等等。主要症状为黄疸、瘙痒。胆道造影检查可见弹道闭锁,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询问家族史等方法与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鉴别。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临床常表现为渐进性加重的乏力、瘙痒和梗阻性黄疸。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伴寒战。肝功能化验可检查到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可以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包括血清IgM以及自身抗体升高。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见但管壁增厚、扩张等表现,故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与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相鉴别。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主要包括熊去氧胆酸、考来烯胺等药物治疗,肝移植、胆汁转流术等手术治疗,以及使用4-苯基丁酸基因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
该药用于增加胆汁酸分泌,并使胆汁成分改变,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脂,有利于胆结石中的胆固醇逐渐溶解。适用于预防胆结石形成,治疗胆囊炎、胆管炎、黄疸等。但严重肝炎及严重肝功能减退者、胆道完全阻塞者、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肠道疾病者以及对胆汁酸过敏者禁用。
考来烯胺用于Ⅱ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肝硬化、胆石病引起的瘙痒。其缺点是用量大,约2%的患者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对考来烯胺过敏者以及胆道完全闭塞的患者禁用。
常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麻醉前给药以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禁用于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及卟啉病患者。
由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常伴有肝外表现,肝移植后并不能改善肝外病变,并且移植肝可发生脂肪性肝病,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因此,目前肝移植治疗一般不作为优先推荐。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无肝外长期病变,并且有很高的肝癌发生率,最佳治疗方法是进行肝移植。目前肝移植也是治疗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最有效的方法。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患者可进行胆汁转流术,有报道多数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或改善,且组织学显示改善或进展停止。该手术方法操作相对简单,风险相对较小。
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中链脂肪酸,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所需。
4-苯基丁酸是一种分子伴侣,可稳定由错义突变导致的蛋白质异常折叠,促进导致某些错义突变在体外细胞的蛋白表达。4-苯基丁酸可使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患者瘙痒症状明显好转。4-苯基丁酸可改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及良性反复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瘙痒症状,肝组织病理也有一定改善。随着ATP8B1及ABCB11基因突变谱的扩展以及常见突变对蛋白表达或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根据患者基因型的特异性进行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趋势。
该治疗方法可以快速消除体内毒素和致病因子,改善皮肤瘙痒症状。
对于患者黄疸明显的情况,需要进行紫外线照射,改善黄疸情况。
本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且不影响寿命。但患者还需遵医嘱进行该疾病相关检查项目的复查。
本病若发现早、诊断及时,并且经积极治疗能够实现治愈并恢复正常。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预后不佳。
若不经治疗则在儿童时期将致命,若经及时治疗且得当护理则不影响寿命。
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应复查影像学检查、肝组织学检查、血生化等,以便观察病情是否加重和反复。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不正确的饮食方式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患者应循序渐进引入特殊配方奶粉,多吃蔬果、主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等。
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多吃主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提高血清素水平,促进愉悦感的增加。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
避免进食含有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刺激大脑神经,引起加重焦虑的症状。避免进食油炸、烧烤类食物及垃圾食品,忌烟、酒,因能够兴奋大脑神经、损害肝脏、破坏维生素,加重焦虑症状。
循序渐进引入强化中链脂肪酸特殊配方奶粉。按照医生建议制定辅食添加计划,即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正常脂质,添加中链脂肪酸等,应循序渐进。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在治疗后应做好日常护理,保护患儿皮肤,避免因搔抓造成皮肤破溃、感染等,注意病情监测,至少每个月测量记录一次患儿的身高、体重等,若不增长应及时就医。家属还应多协助患儿翻身,对于减轻患者症状以及避免疾病加重有重要意义。
保护患儿皮肤,及时采取皮肤保湿管理,为患儿剪平指甲,戴手套,防止因皮肤瘙痒而抓伤,造成皮肤感染等。
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建议饮食,且不得喂食过多或过少,加重消化负担。
局部冷湿敷,为患儿提供冷毛巾湿敷,敷在前臂和手部,每3~5分钟更换1次,持续15~20min,每天3次,必要时睡前增加1次,促进患者安睡。湿敷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哭闹明显等情况,必要时暂停。冷湿敷时不宜全身大面积使用。
应遵循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更改剂量,服用维生素应在饭后服用,促进吸收。
对于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应对其生长发育进行监测,至少每个月测量、记录1次患者身长、体重,并绘制生长曲线,当出现身高体重不增时需及时就诊。及时对患儿进行病情监测有利于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应保持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乐观心态,有利于疾病恢复。同时患儿家长也通常存在自责心理,应多与医生、朋友沟通,缓解内疚心理。
术后应注意保持手术切口附近的清洁、干燥,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以预防感染,如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炎症反应应及时就医。
术后应去枕平卧6小时,12小时后应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度,活动量由小到大。出院当天,卧床可左右平移身体,在床上翻身。
家属多协助患儿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遵照医嘱术后两日开始适当增加锻炼。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可预防的遗传性疾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防止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发生,以及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
应对新生儿是否患有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早期疾病筛查,主要针对有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家族史的新生儿进行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筛查方法包括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可通过基因检测及有症状患儿的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并做出积极治疗。
避免近亲结婚,防止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概率提高。
有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家族史的人群备孕前应进行产前咨询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
4022点赞
[1]王建设,李丽婷.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9):1451.
[2]刘垚,李龙.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1):59-61.
[3]舒赛男,骆冉.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028(004):300-304.
[4]晏晓敏,黄志华.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J].临床儿科杂志,2011(03):100-103.
[5]陈潇,张玉侠.1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7(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