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影响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和其他组织,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本病潜伏期很长,难以早期诊断,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感觉麻木、肌无力等症状。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如能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人类是其唯一宿主,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接触传播等。
一般认为麻风病是一种病 谱性疾病,患者病情随着其免疫力变化而变化。目前认为麻风杆菌是通过飞沫、痰液,通过呼吸传播或接触传播,经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入未感染者,偶尔或短期接触并不传播此病。绝大多数接触麻风杆菌的人并不患病,因为其免疫系统成功抵抗了感染。
长期处于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的场所,由于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接触,可能诱发本病。
麻风病为全球性分布,但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亚洲及非洲,麻风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近年来迅速下降。麻风主要在农村流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接触污染土壤,并经皮接种而传播,这种情况至少部分起源于赤脚行走。
由于鼻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排出大量细菌,故推测麻风杆菌进入人体方式是借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
长期皮肤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可以在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上存活多日,故通过穿着或使用多菌型麻风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而被感染成为可能。
在多瘤型麻风患者的乳汁、精液、脐带、胎盘中以及某些昆虫体内虽查到麻风杆菌,但尚无确切证据证明可以造成麻风病的传播。
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儿童以结核样型麻风为主,无性别差异;成人中瘤型麻风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1。
麻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可能并发感觉障碍等情况。
3个月至26年,多为2~5年,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两方面。
皮肤为形态多样化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水疱、溃疡及萎缩等。皮肤的附件如毛发、眉毛脱落,汗腺和皮脂腺被破坏,造成汗闭和皮肤干燥。
周围神经症状,受累的周围神经呈梭状、结节状或均匀粗大,常被侵犯的周围神经有尺、耳大、正中、腓总、眶上、面、桡及胫神经等。
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突然出现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表现加剧,或出现新的损害,并伴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称麻风反应,分为二型。兼有两种变态反应者,称为混合型变态反应。
表现为部分或全部皮肤红肿、浸润、局部发热,多无全身症状。
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出现结节性红斑,以及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睾丸炎、附睾炎、关节肿痛等。
温觉障碍出现最早,痛觉障碍次之,触觉障碍最晚。
由肌肉萎缩或瘫痪所致,如尺神经受累可产生小指和无名指弯曲,小鱼际肌群及骨间肌萎缩,对指活动障碍,造成“爪形手”畸形。正中神经受累可使大鱼际瘫痪和萎缩,拇指旋后内收,掌面和手掌平行,形成“猿手”状;桡神经受累则形成垂腕及垂指畸形;腓总神经受累可产生足下垂;面神经受累则出现面神经瘫痪。
调节血管舒缩的自主神经受累,可造成供血不足,皮肤干燥、萎缩,易产生水疱和溃疡,指甲增厚失去光泽、易破裂,肌肉萎缩,手足骨质疏松。
出现皮肤损害、畏寒、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神经检查、细菌检查等可以确诊麻风病,还需注意本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等相鉴别。
出现皮肤损害、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伴有浅感觉、运动、营养等障碍,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皮疹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出现皮疹时,是否接触过过敏原?
身边是否有麻风患者?
皮肤检查要点应注意辨认皮损,注意皮损边缘境界是否清楚,观察皮损的颜色和光泽,皮损的大小、数量与分布。
周围神经症状为麻风诊断的重要依据,检查要注意。
常见受累的神经有眶上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胫后神经及皮损周围的皮神经等。
应按顺序触摸各对神经,要注意对比两侧神经粗大的程度、硬度、有无结节和神经脓肿以及压痛情况。
感觉障碍是麻风病的重要症状之一,既可见于皮疹部位,也可见于受累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障碍一般先累及温觉,次为痛觉,最后累及触觉,深层感觉很少有影响。
凡疑为麻风或确诊麻风者均应查菌,取材部位一般主张查6~8处,包括皮损、眶上、耳垂、颧部和颌部,皮损取材应选浸润显著、色黄、红黄或红色皮损处。
组织病理检查对麻风病的诊断、分型、判定疗效等都很重要,应选活动性明显的损害,如红斑、斑块、结节、浸润等。
临床中医生会根据与麻风患者密切接触史,皮肤、外周神经损害等症状和体征,结合组织液涂片、麻风菌素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进行判断、鉴别,一般符合以下前4条中的2条或2条以上,或符合第5条,即可确诊。
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
外周神经粗大。
皮肤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
特异性组织病理改变。
PCR检测到麻风分枝杆菌特异性DNA片段。
与麻风皮疹相似的皮肤病甚多,主要区别在于多数皮肤病有痒感,无麻木闭汗,浅神经不粗大;麻风杆菌检查阴性,主要皮肤病鉴别有结节病、环状肉芽肿、寻常狼疮、结节性红斑等。
麻风病与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不同是麻风病有皮损合并存在,常有浅神经粗大。结合病史、菌检、组织病理检查不难鉴别。易与麻风病混淆的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股外侧皮神经炎、非麻风性周围神经炎、进行性增殖性间质性神经炎。
麻风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等,应当早期、及时、规范、联合用药。
此药对麻风杆菌是抑菌药物,但在较大剂量时也有杀菌作用,本品价格低廉,疗效较好,是目前治疗麻风的主要药物之一。临床治愈后,仍需继续巩固治疗,时间长短按不同临床类型而定。
可干扰麻风杆菌的核酸代谢,又有抗炎作用。
对麻风杆菌有显著和较迅速的杀灭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0.3mg/L,最低杀菌浓度为0.9mg/L,半衰期近3小时。
此两种药的剂量及作用相似,对麻风杆菌有中度杀灭作用,其杀菌速度较足,比氨苯砜治疗稍快,而比利福平慢。
一种较强的杀麻风杆菌的药物,可用此药组成新的治疗方案。
扫风丸口服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增量。苦参散对少菌型麻风有一定的效果。
主要包括泼尼松、沙利度胺,泼尼松口服治疗I型和II型麻风反应,至消退后减药。沙利度胺直到II型麻风反应被控制,然后减量维持一段时间。
麻风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麻风病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经麻风皮肤涂片检查连续两次阴性者才为临床治愈。
麻风病目前能治愈,但部分病人可能遗留身体畸形。
麻风患者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严重的后果为永久的神经损坏,畸残。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减少损害,阻断传染,防止畸残,使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麻风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待转阴后3个月查菌一次,连续2次阴性者,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者待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涂片查菌仍为阴性者,才为临床治愈。
麻风病患者一般无特殊的饮食要求,日常应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麻风病患者的护理主要是注意皮损部位皮肤卫生,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自行涂抹药物及使用偏方治疗,以免加重病情。生活中注意休息,多喝水,锻炼身体。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生活中特别的注意,一定要加强休息,待在舒适的环境当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患者在生活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卫生的情况,贴身的衣服一定要经常换洗。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可以进行慢跑,增强免疫力,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
要放松心情,学会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患者应予接触隔离和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在集体机构中,对接触患者的易感者应留验3周,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空气、被服及用具,应利用通风、紫外线照射、煮沸等方法消毒。
预防麻风病的重点在于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接触麻风病患者,不与他人共用餐饮器具。
增加营养,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
在人员密集区需做好呼吸道防护措施,如戴口罩。
勤洗手、勤洗脸,不与他人共用餐饮器具。
保持身心健康、营养均衡,并积极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
4037点赞
[1]孙培文,余美文,严良斌等.中国201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2):155-159.
[2]屠宇平.2007年全球麻风形势[J].疾病监测,2007,22(9):9-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