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淋病是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急、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泌尿生殖器黏膜的炎症,属于性传播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或灼热,偶有发热和下腹痛、腰痛。该病一般通过抗生素治疗,预后较佳,但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流产、早产等症状。
妊娠合并淋病的发病原因比较明确,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通过接触含菌用品以及性接触传播。该病好发于有不安全性行为者、多性伴侣或性伴侣有感染史者、有淋病患者密切接触史者,可由物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以及不洁性生活诱发。
淋病奈瑟菌感染,淋菌绝大多数通过性交经黏膜传播,多为男性先感染淋菌再传播给女性,以子宫颈管最常见,同时可以涉及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处。淋菌表面有菌毛,吸附于精子进入子宫颈管,并在该处柱状上皮细胞内引起炎症,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白细胞增多,脓液形成。若病情继续发展,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或输卵管积脓,直至发生腹膜炎。
疲劳、酗酒、感染等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病菌的抵抗力低,易感染此病。
既往感染过淋病,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妊娠合并淋病的发生。
可能导致淋球菌的感染。
妊娠合并淋病是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为0.5%~5%。妊娠期感染多局限于宫颈、尿道、尿道旁腺和前庭大腺等下生殖道,急性淋菌性输卵管炎极其少见。我国自1975年以后,淋病又死灰复然,病人逐年呈直线增多,是性病主要发病病种。近几年随着梅毒病例的大幅上升,淋病病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淋病仍为我国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需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
主要的感染途径,约占成人淋病的99%~100%。
通过淋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便盆、毛巾等感染,是幼女感染的主要方式。
阴道分娩时胎儿经过被感染的宫颈时可被感染。
性传播为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多性伴侣或是性伴侣有感染是疾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与淋病患者密切接触易传染该病。
妊娠合并淋病开始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一般经3~5天的潜伏期后,相继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阴道排出黏液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脓血便、咽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侵犯其他系统的症状。本病可并发有淋菌性前庭大腺炎、淋菌性尿道旁腺炎、淋菌性肛周炎、淋菌性盆腔炎性疾病。
呈脓性,子宫颈充血、红肿,子宫颈口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可有外阴刺痒和烧灼感。
尿痛、尿急、尿频或血尿,尿道口充血,有触痛及少量脓性分泌物,或挤压尿道后有脓性分泌物。
通常为单侧性,大阴唇部位局限性隆起,红、肿、热、痛。可形成脓肿,触及有波动感,局部疼痛明显,可伴全身症状和发热。
肛周潮红、轻度水肿,表面有脓性渗出物,伴瘙痒。
除生殖系统外,淋病双球菌还可以侵犯机体其他系统,出现淋菌性肛门直肠炎时有脓血便,肛管黏膜充血,脓性分泌物增多,患者有里急后重感。
淋菌性咽炎表现为急性咽炎或急性扁桃体炎,有咽干不适、咽痛、吞咽痛,偶伴发热和颈淋巴结肿大。
妊娠早期引起自然流产,妊娠晚期引起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产褥期可增加产妇发生子宫内膜炎和败血症的危险性。
前庭大腺开口处红肿向外突出,有明显压痛及脓性分泌物,严重者腺管口被脓性分泌物堵塞而不能排泄,形成前庭大腺脓肿,有明显疼痛,行动时感困难,可伴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挤压尿道旁腺处,有脓性分泌物从尿道外口流出。
阴道分泌物较多时可引流至肛周和会阴引起炎症。
包括急性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继发性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和盆腔脓肿等。少数淋菌性子宫内膜炎可上行感染,发生淋菌性盆腔炎、输卵管炎、卵巢炎、附件炎及宫体炎,可引起输卵管阻塞、积水及不孕。如与卵巢粘连,可导致输卵管卵巢脓肿,一旦脓肿破裂可引起化脓性腹膜炎。多数盆腔炎发生于月经后,主要见于年轻育龄妇女。典型症状为双侧下腹剧痛,一侧较重,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发热前可有寒战,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患者多有月经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脓性白带增多等症状。
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有疑似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到产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做革兰染色涂片、淋球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核酸扩增试验。以明确诊断。本病需要与妊娠合并梅毒、其他类型阴道炎进行鉴别。
如果有尿路感染症状随时就诊。
定期产检,如果产检提示淋球菌培养阳性立刻对症治疗。
已经确诊妊娠合并淋病者,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产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皮肤性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有白带异常症状出现?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尿频、尿急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尿道口分泌物涂片检查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初步诊断。
淋病奈瑟菌培养是诊断淋病的重要依据,培养阳性率可达80%~90%,对培养失败患者中分离出的菌株要进行药敏试验。
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展的用于诊断淋病奈瑟菌的常规检查技术。
取尿道口或宫颈分泌物涂片,显微镜下见多核白细胞内有多个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为初步诊断。
分泌物的淋菌培养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
白带稀,色黄绿,呈泡沫状,有恶臭,可查见滴虫,分泌物内加10%氢氧化钾液可闻到氨味,常与淋病同时并发;妊娠合并淋病开始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一般经3~5天的潜伏期后相继有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阴道排出黏液等症状,注意做淋病奈瑟菌镜检或淋病奈瑟菌培养进行鉴别。
白带豆腐渣样,镜检可见菌丝,分泌物内加10%氢氧化钾液无氨味,妊娠合并淋病通过做淋病奈瑟菌镜检或淋病奈瑟菌培养与念珠菌性阴道炎进行鉴别。
或宫颈炎潜伏期一般为1~3周,发病缓慢,沙眼衣原体性尿道炎尿痛症状不明显,尿道分泌物量少浆液性,沙眼衣原体性宫颈炎的宫颈分泌物量少黏液性,病原体培养可明确诊断,淋病奈瑟菌培养是诊断淋病的重要依据。
妊娠合并淋病患者应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一般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一周。
原则是及时、足量、规范、彻底,同时治疗性伴侣。
对孕妇治疗首选头孢三嗪,因近半数患者同时合并有衣原体感染,故应同时口服阿奇霉素或红霉素,禁用喹诺酮类药物。
淋病感染的孕妇所生新生儿的处理,为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应生后首选硝酸银滴眼。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可用头孢三嗪,每日静滴或肌注,至少7日,局部治疗无效。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
妊娠合并淋病患者经过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如治疗后仍有症状或并发盆腔炎、播散性淋球菌感染以及妊娠期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淋球菌培养检查随诊。
绝大部分妊娠合并淋病通过及时、有效应用抗生素可以治愈,但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
妊娠合并淋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泌尿生殖道无并发症的淋病患者经推荐方案规范治疗后,有下列情况时应做淋球菌培养检查以随诊:症状或体征持续存在,咽部淋球菌感染,接触未经治疗的性伴侣,并发盆腔炎或播散性淋球菌感染,妊娠期感染。
妊娠合并淋病建议须维持水、电解质、碳水化合物的平衡,营养饮食,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
淋病急性发作期宜食粳米稀饭、面条、银耳汤、绿豆汤,以及清热解毒的水果、蔬菜等。
病情稳定后宜食蛋糕、馄饨、水饺、牛奶、豆浆、鸡蛋、猪瘦肉、虾仁等,可甜咸相间,少量多次。
患者应注意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泄。
本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生姜、大葱等。
家属应多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对其各项生活物品进行隔离处理,观察患者围产期的各项生命体征,针对出院患者,要定期行淋球菌培养监测病情。需要特别注意,家属和患者要关注胎儿表现,如出现异常,立即就诊。
注意洗浴用具及内衣裤的清洁卫生,保持阴部清洁;积极治疗性伴侣,避免交叉感染,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针对未分娩孕妇,需密切监测胎儿生长情况。
对于患者娩出新生儿,需要用生理盐水为其冲洗眼部,之后用红霉素眼膏滴眼,在为新生儿洗澡等时候需要将其物品与其他新生儿进行隔离。
妊娠合并淋病的病情监测十分重要,出院后需要定期复查淋球菌培养检查。
患者在妊娠期内心理状态较为脆弱,再加上被确诊为淋病,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负性情绪等。护理人员需要多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把握其心理状况动态变化,积极倾听患者个人主诉,并且多给予患者安慰与心理疏导,选择恢复情况较好的病例鼓励患者。
患者及其家属多观察胎儿表现,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孕妇感染淋菌并不少见,妊娠期任何阶段的淋菌感染对妊娠预后均有影响,所以一定要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减少复发和传播的机会,减少患者的痛苦。
在淋病高发地区,孕妇应于产前常规筛查淋菌,最好在妊娠早、中、晚期各作一次宫颈分泌物涂片镜检淋菌,推荐进行淋菌培养,以便及早确诊,并得到彻底治疗。淋病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应预防用药,青霉素静脉滴注,红霉素眼膏涂双跟。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可以发生播散性淋病,于生后不久出现淋菌关节炎、脑膜炎、败血症等,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
尽量避免非婚性行为。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
注意隔离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孕妇的性病检查和新生儿预防性滴眼,防止新生儿淋菌性眼炎。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以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消除隐匿的传染源。
4418点赞
[1]谢幸,孔北华.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053(003):168-179.
[4]张呈淑主编.常见妇产科疾病防治手册[M].20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