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因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
广泛性焦虑症病因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及心理相关因素有关。
荟萃分析提示广泛性焦虑症有明显家族聚集性,遗传度为30%~40%。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症可能与D2受体、多巴胺转运体受体、5-HT转运体受体等基因多态性相关。
主要涉及γ-氨基丁酸系统、5-羟色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等神经生化系统。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在临床上,一些焦虑障碍的患者病前可追溯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威胁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发作。研究提示童年时期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照顾者矛盾情感、父母的过度保护、被虐待、与养育者过多分离均可能是焦虑产生的原因。
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离婚、失业等外部因素可能诱发焦虑。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估计为4.1%~6.6%,在普通人群中年患病率约在1.9%~5.1%,45~55岁年龄组比例最高,女性患者约是男性的2倍。广泛性焦虑症长常为慢性病程,国外资料显示,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已有已有10年病程者并不少见。
普通人群中年患病率约在1.9%~5.1%,45~55岁年龄组比例最高,女性患者约是男性的2倍。
广泛性焦虑症起病缓慢,可与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患者常会出现精神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疲劳等症状,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症状迁延,病程漫长者社会功能低下。
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有的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内心体验,称为自由浮动性焦虑。有的患者担心的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将会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符,称为预期焦虑。警觉性增高可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于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干扰;难以入眠,睡中易惊醒、易激怒等。
表现为运动性不安与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可表现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的来回走动、无目的的小动作增多。肌肉紧张表现为主观上的一组或多组肌肉不舒服的紧张感,严重时有肌肉酸痛,多见于胸部,颈部以及肩背部肌肉,紧张性头痛也很常见,有的患者可以出现肢体的震颤,甚至语音发颤。
表现为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皮肤潮红、出汗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尿频等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早泄、勃起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性欲缺乏等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恐惧、惊恐发作以及人格解体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常不是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此外,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共病率高的疾病,大约2/3的患者合并抑郁,广泛性焦虑症常被认为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合并抑郁的患者自杀风险明显增高,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约1/4的患者伴有惊恐障碍,有些还伴有社交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患者也常合并酒和物质依赖,还有些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患者自觉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对自我才智能力估计过低,对周围困难估计过高。患者常伴有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意志活动减退。这一症状为躁郁症抑郁状态的典型表现之一,也常见于反应性抑郁状态和更年期忧郁状态。
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是指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简称强迫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广泛性焦虑障碍起病缓慢,可与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症状迁延,病程漫长者社会功能低下,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应及时就诊,接受正规的治疗。
在出现焦虑、坐立不安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诊。
对于广泛性焦虑症出现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皮肤潮红、出汗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尿频等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早泄、勃起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性欲缺乏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对于有失眠、抑郁、强迫症等精神症状患者,应积极就诊。
当出现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选择精神心理科就诊。
什么时候发现相应症状的?
除了精神症状之外还有其他症状吗?(如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皮肤潮红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发病前发生过什么特殊的事情吗?
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吗?
精神类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目前并无明确实验室检查依据,临床进行实验室检查多是为了排除器质性疾病。
正常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患者中存在α波活动的降低、α波频率的增加,以及β波活动的增加。另外,在焦虑状态中还观察到δ、θ和慢α形式的慢波活动。
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临床常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顿焦虑他评量表对其焦虑情况进行评估。
必须在至少6个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几种:
过度的焦虑和担忧(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注意困难等)。
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
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口干、头晕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有焦虑症状针对相关疾病进行相应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全身血管病变的疾病同时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白质缺血等,常常是中老年焦虑的器质性因素。同时,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反应加重了原有的疾病,此时的治疗应同时针对原发疾病和焦虑障碍。
几乎所有的精神障碍都伴有焦虑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有许多症状重叠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分别评估抑郁和焦虑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且优先考虑抑郁障碍的诊断。
广泛性焦虑障碍常常合并其他焦虑障碍,最常见的是惊恐障碍。如果焦虑是对特定对象和情景的反应,并达到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则分别列出。
有时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只要发现有精神病性症状,就不考虑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许多药物在长期应用、过量或中毒戒断时可致典型的焦虑症状.如哌甲酯、甲状腺素、类固醇、茶碱、抗精神病药物(过量)使用,酒精、镇静催眠药戒断时等,根据服药史可资鉴别。
由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生与一些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症状迁延,病程漫长。因此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综合应用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急性期以缓解或者消除焦虑症状及伴随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医生需先耐心倾听病史,了解可能的发病原因和有关因素,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解除患者疑虑。然后通俗易懂地讲解疾病性质,可以用一些暗示性语言帮助患者解除顾虑。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安排好作息时间,适量进行文娱、旅游和体育活动。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对广泛性焦虑有效,且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性好,如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苯米嗪,阿米替林等对广泛性焦虑也有较好疗效,但较强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和心脏毒性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BZDs药物,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有成瘾性的特点,临床上在早期将BZDs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三黄类药物合用维持2~4周,然后逐渐停用BZDs药物,很少单独运用BZDs药物作为一种长期的治疗手段。
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是5-羟色胺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因无依赖性,常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但起效较慢,北塔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于减轻焦虑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所致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等有较好疗效。
弗哌塞屯美利曲辛对焦虑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不宜长期使用老年人使用,可能诱发帕金森综合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慢性和复发性疾病在急性期治疗后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对于预防预防复发非常重要,巩固巩固至少2到6个月,维持至少12个月。
本病无手术治疗。
让患者明白疾病的性质,增进患者在治疗中的合作,在焦虑发作时,对焦虑体验有正确的认知,避免进一步加重焦虑,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坚持正常生活工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容易出现两类认知错误,其一是过高的估计负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其二是过分戏剧化或灾难化的想象事件的结果。焦虑障碍患者对事物的一些歪曲的认知是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治疗者就要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并进行认知重建松弛训练,呼吸控制训练能部分缓解焦虑。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精神障碍类疾病中预后最好的一种,临床治愈率的比例可以达到95%,但是一些人格特征比较明显、病程较长的患者,存在一定的难治性,停药以后很容易使病情复发,影响预后效果;此外,亲属过分的关心也会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在患者恢复期和维持期,应该把他当作正常人看待。
一般都能恢复,是精神障碍类疾病中预后最好的。
广泛性焦虑症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治疗1~2个月后复诊,若病情好转则继续治疗六个月后复诊。部分患者需持续治疗3~5年。
广泛性新焦虑症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应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肥胖者需限制饮食热量。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喝咖啡、浓茶、功能性饮料等饮品。
广泛性焦虑症治疗周期长,在治疗期间需要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否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规律作息,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保持心情舒畅。
由于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的伤害,临床医生需要注意识别并积极的进行干预。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预防应积极消除诱因,如忧虑、抑郁、烦恼、不安;积极纠正失眠;保证一般意义上正常人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压力过大和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应在患者早期出现相应症状时配合一些辅助检查排除其它躯体病变,识别本病。
合理安排生活,规律生活,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紧张,不宜从事持续时间过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
避免喝浓茶、咖啡、可乐之类的刺激性饮品,勿食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饮食过度会刺激患者的中枢神经,导致其长期兴奋处于兴奋状态,因兴奋导致失眠,从而加重病情。
经常参加适量的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0-133.
[2]胡卉君.基于个体化的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实践指南[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02):80-94.
[3]叶刚,汤臻,李歆,潘明志,朱峰,付佳林,伏天,刘期春,高振勇.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5):65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