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闭恐惧症属于恐惧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幽闭恐惧症是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电梯、车箱或机舱内,可能发生恐慌症状,并因出现预期焦虑而产生回避行为的一种心理疾病。幽闭恐惧症患者处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会出现恐慌焦虑的表现,因为幻想到无法逃离恐慌情景而感到恐惧,进而出现焦虑、惊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流汗等生理性反应,严重时会出现窒息、昏眩、有濒死感等。
出现幽闭恐惧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长经历、性格因素、心理压力等,幼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跟幽闭恐惧症的关系很大。此外还有遗传因素和生物学因素。
幽闭恐惧症皆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关。如过分严厉和教条化的教育,会使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单一,使其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难于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判断;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
幽闭恐惧症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比如3岁以前表现胆小、羞怯者,成年以后往往较容易发生社会交往恐惧症,遗传因素在幽闭恐惧症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羟色胺能受体超敏感的可能,曾患神经系统病变,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肥胖症等也有影响。
进入特殊的密闭环境,如进入电梯、车厢、机舱、剧场等室内场馆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心慌、想要逃跑回避。
幽闭恐惧症患者以女性居多,约是男性的2~3倍,发病高峰年龄在25~30岁左右,终生患病率为6%左右。
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产生恐惧。
幽闭恐惧症具有高度的家族聚集性,例如遗传的性格脆弱性,有些人天生紧张而显神经质。他们最易产生恐惧感,患此病后偏于高度内向、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常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及依赖性强。
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会在密闭空间中发作,常见的有电梯、车箱、机舱、剧场等室内场馆,出现焦虑、紧张等恐惧表现。
包括空旷的广场、拥挤的公共场所、封闭的环境等,如球场、商店、剧场、公路、电梯、公共汽车、火车、黑暗等。表现为紧张、焦虑、惊慌、胸闷、烦躁、失控感、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流汗等。
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知道恐惧是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不接触特定的环境则无任何症状,但病人只要设想进入恐怖处境,就感到紧张不安等。日常会出现预期性焦虑,并产生回避行为。
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而且患者一般同时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表现。这种焦虑是继发于恐惧内容所出现的症状。
患者后期可能会继发形成强迫性地回避所恐惧场所的想法以及行为。
幽闭恐惧症被普遍认为是广场恐惧症的反例,恐惧症患者会害怕待在群众当中,并出现急性的紧张、焦虑、心慌、胸闷发作。
及早发现幽闭恐惧症征兆并正确就医十分重要,如出现在密闭环境的恐惧、焦虑、头晕、胸闷等表现,应尽快到相应科室如精神心理科或急诊科就医。
当患者意识到对封闭环境的恐惧并有轻微表现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出汗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由于恐慌出现的生理症状无法缓解时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处在密闭空间时,出现焦虑、惊慌、胸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状时,可以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进入密闭空间出现明显不适等)
出现症状到现在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
恐慌症状发作时的诱因?
医生常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看其是否出现进入封闭空间出现恐慌的表现。
通过设置相关问题让就诊者回答问卷,可以具体了解其心理活动明确诊断。
一旦处于恐惧情境之中,几乎必然能引发立即性的焦虑反应。
患者能理解自己的恐惧是过度而不合理。
患者会逃避该情境,或强忍痛苦与焦虑来面对。
这些逃避行为、预期性焦虑、身处其间时的痛苦,已经严重干扰患者的常规生活、职业功能、社交活动。
患者若未满十八岁,有症状的时期须至少六个月。
这些问题不能以其他的精神疾病做更好的解释。
幽闭恐惧症的治疗必须建立在患者与医生的协作上,医生可以采取一些认识治疗、暴露疗法等心理治疗,或采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加以治疗。
抗焦虑药是一种主要用于缓解焦虑和紧张的药物。以苯二氮䓬类为主,常用的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此类药物治疗效果好,安全度大,副作用小,兼具抗癫痫及抗焦虑、松弛肌紧张、镇静安眠等作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抗焦虑药物可能会产生嗜睡、乏力、性功能障碍甚至是自杀倾向,所以不要擅自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如果出现持续严重的紧张焦虑,可考虑服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对恐惧症也有一定疗效,目前主要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临床一线用药,如盐酸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
本病无手术治疗。
医生必须首先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分析恐惧对象。指出其恐惧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认知的反映,要想克服恐惧,首先必须要先认知自己,要帮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认识“怕”的内容,计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几率。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正确评价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个人定位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治疗恐惧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由医生设定“阶梯”性恐惧值,并让患者依此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事物和场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对刺激的恐惧程度逐渐降低,最终达到症状完全消失。这种方法较为缓和,容易为患者接受。缺点是治疗时间长,效果产生慢。
这是一种骤进型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将患者骤然置于恐惧事物之前,或场所之中。令其无法逃避,从而刺激其内心出现极度的反应。经过刺激后,患者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恐惧对象的伤害,从而建立对恐惧对象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点是患者必须有一定的身体条件,否则会令患者过度恐惧而出现昏厥。因此,在进行暴露疗法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抢救知识和配备一定抢救设备。
幽闭恐惧症患者接受及时且适当的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并发其他心理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幽闭恐惧症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治愈几率较大。
幽闭恐惧症一般不影响生存时间。
患者及时正确接受治疗可不遗留后遗症。
患者通常很少复发,若好转后再次出现密闭空间恐慌或心慌、胸闷不能缓解需及时复诊。
幽闭恐惧症无特殊饮食建议,注意均衡饮食,尽量不食诱发症状加重的食物即可。
克服幽闭恐惧症需要学习放松,适当控制焦虑,更多地与他人交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去户外放松下心情,也要进行自我克制。
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同时进行一些放松训练,能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紧张情绪,试着慢慢地进入到让自己恐惧的幽闭环境,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进行脱敏。
本人和亲属应及时注意观察如出现密闭空间恐慌或心慌、胸闷不能缓解需及时就医。
本人应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和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自己调整紧张情绪的能力。
亲朋好友应耐心引导,切勿强制,逐步脱敏。
当出现严重恐慌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出汗不能缓解时,应立即离开封闭环境,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
幽闭恐惧症成因较复杂,尚不能从根本上预防这一疾病,但可尽量避免一些致病因素,降低发病的风险。
对有幼年心理创伤者如在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中长大和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应注意观察自身表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从小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增强其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心理素质。童年有心理创伤经历要及时疏导、治疗。
避免让精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心理压力大时,应寻求多种途径缓解压力,如与好友多沟通等。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如开朗、乐观、自信等,帮助孩子减轻压力,寻找正确的减压方法,应进行正面引导,创造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6-137.
[2]宋修丽.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新进展[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03-304.
[3]董绍军.莫名的紧张害怕要当心幽闭恐惧症[J].现代养生,2019(05):46-4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