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病发时会有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交替出现,在发病全程中有时以躁狂型为主,有时以抑郁型为主。躁狂型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涨的,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此病可能危害到患者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由于双相情感障碍可遗传获得,因此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要比正常人群患病率高10%。
患者有抑郁症的表现,并且有典型的躁狂发作,特点为重躁狂重抑郁,但主要是以躁狂为主,病程持续一周以上的情况为双相Ⅰ型。
有躁狂的表现但并不严重的情况,病程不到一周,典型特点为的轻躁狂重抑郁,属于双相Ⅱ型。
患者同时出现典型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是由遗传、环境等原因引起的,好发于家族史者、有酗酒或者药物依赖者、情感发生重大波折者,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容易诱发。
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y-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家系调查发现,双相Ⅰ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患者的性格偏向胆怯、安全感缺失、不自信、过度依赖他人、过度在意他人等等,易患病。
主要是由应激性的事件引发,不愉快事件可引起情绪低落,特别是当事件很严重、接踵而来或持续很久等等。
在离婚或者独居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更常见。
双相情感障碍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约42.3%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物质滥用。
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人群的年龄也在逐步年轻化,据西方国家调查发现,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男女性别之间的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
家属中患过此类疾病的,这是一个高发因素。
长期饮酒并对其产生依赖的患者,一旦离开酒精的环境,发生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比较高。
经历高频率的负性刺激事件的时候,发生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也比较高,比如经历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严重的身体疾病。
双相障碍的症状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不同的类型表现不同。典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时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悲观、意志行为减退为特征。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为患者陷入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表现为患者思维联想缓慢、主动言语少、语速慢,严重情况下甚至影响或无法社交。
表现为患者活动或行为缓慢迟钝、回避社交,严重情况下甚至不言不语、不动、拒食。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计划和目标,感到言语跟不上思维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讲个不停。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性欲增强,睡眠减少。
上述两种症状同时存在。
双相情感障碍首次发作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若出现典型症状,如心境高涨、思维奔放、抑郁发作等,建议患者于精神心理科就诊,并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量表检查。
出现情绪低落或者情绪波动比较大时候应及时就医。
出现心境高涨、思维奔逸、不知疲倦时,及时就医。
出现暴躁或者存在自杀的想法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出现症状后,建议到精神心理科就医。
描述双相情感障碍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否由什么明显的原因引起?
描述双相情感障碍的详细特征及发展过程?(抑郁、躁狂)混合发作?程度持续性加重?是否有得到缓解的时候?什么情况下能得到缓解?
双相情感障碍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头痛、心悸、乏力等)
是否有自行使用药物?什么药物?使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有得到缓解?
有无药物过敏史?
有无其他基础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所以要检查甲状腺功能。
头颅CT、MRI等排除器质性疾病。
量表检查可以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量化,可以减少无关因素对病人心理活动的目的的影响,是测量更准确,客观和可靠,如如汉密尔顿抑郁、汉密尔顿焦虑、杨氏躁狂等。
可以通过脑电图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脑部实质性的病变,同时也可以观察患者脑电波有无变化,以此来排除脑部其他相关疾病。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点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比较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而确定。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有ICD-10、ICD-11和DSM-5。如患者出现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等症状可做判断。
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的精神患者,都考虑为精神分裂症,实际上只在发作急性期短暂出现此症状,很快会消失。
两种疾病有重叠,如患者情绪不稳定、冲动行为等,但人格障碍患者起病在18周岁前发病无规律,人格检测可助判别。
该病患者表现为周期性的轻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但不符合轻躁狂和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
情绪症状以担忧、紧张、着急、烦躁、害怕、不祥预感和惊恐等焦虑情感为主,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警觉增高﹑记忆力障碍等,同时还会出现躯体症状交感兴奋的表现,如出汗、瞳孔扩大、血压升高、心悸、气短、胸闷﹑尿频﹑排尿困难、腹泻、性功能障碍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这些表现与双相情感障碍是不同的,可以同意通过量表检查来区分。
双相情感障碍最关键就是有三个治疗原则,一个是综合治疗,还有个体化治疗,另外就是全程治疗,急症治疗也可作为治疗方法。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又称心境稳定剂,对明显兴奋躁动着有一定的疗效,但有一些胃肠道症状,如腹胀、食欲差等,症状可以在几天内消失,无需停药。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躁狂症,对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作用,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也有预防发作作用。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禁用。
用于治疗失神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和部分性发作,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斑丘疹性皮疹,即严重的皮肤反应,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斯-约综合征、胃肠道不适,如腹胀、便秘、腹泻、腹痛、恶心、消化不良等。
如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等,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如确有必要,医生会结合心境稳定剂基础上联合使用。
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对于难治性躁狂和抑郁,效果较好。
适用于狂躁和抑郁发作。
此种方法为侵入式治疗,医生在选择时应慎重。
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治疗的方式也不一样,主要的治疗方法是CBT(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技术,从而对患者进行治疗。
预后因人而异,断药后有可能复发,维持治疗长一些可减少复发,复发次数多的人易再次复发。但本病一般情况下能被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治疗结束后应遵医嘱按时复诊,直至完全康复。
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情况下能被治愈。
双相情感障碍一般不影响生存寿命。
双相情感障碍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小剂量适用情感稳定剂,病人一般不易复发,只要病情稳定,其他人看不出,如果频发,请及时就医。复诊时间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所决定,但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在复诊时可进行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和心理问卷检查等判断患者恢复情况。
宜吃具有疏肝理气、营养神经、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猕猴桃、鸡蛋、奶类、香蕉、苹果等。
忌吃含有咖啡因、茶碱、茶多酚的食物,如各种茶饮、饮料。
禁止酒类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葱、姜、大蒜等。
双相情感障患者日常护理主要是从患者情绪方面入手,给予有利于恢复的环境氛围,遵医嘱服药等,并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氛围,即关怀、鼓励患者,不厌烦、嫌弃患者,更不能讽刺、讥笑患者,要多鼓励、陪伴患者。
保持心情舒畅,睡眠充足。
家属应动态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睡眠情況、自我生活照顾、是否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情绪变化。
家属要引导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双相情感障碍是可控可治的,去除疾病的羞耻感,坚定维持治疗的信念。
双相情感障碍会随着时间趋于恶化,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远期结局,作为有效治疗的第一步。
应着重注意患者对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就诊。
若患者出现抑郁发作情况,应立即联系专业医生予以急救。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无早期筛查的方法,因此预防措施的作用有限,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等来降低发病风险。
能察觉到精神疾病的早期迹象并获得治疗,有助于预防双相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发病。
双相障碍复发率较高,出现过双相障碍患者遵医嘱坚持治疗,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
有抑郁症的患者,用药要按医嘱口服,避免滥用药物。
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而言,应定期去医院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延缓疾病的发展。
[1]崔世豪.神经精神病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17):2532-2623.
[2]王开平.精神病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17):2522-2823
[3]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九版[M].北京:最新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八年制教材,2018.105.
[4]美国医学会编写;刘琼,周瑞译,轻松告别抑郁症[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9,第41页
[5]杨素萍主编,常见慢性病预防与控制[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