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行为模式、个性情绪、行为方式等异于常人的人格障碍,介于神经症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往往起病于幼年,患病率在精神科病人中最高,最大的特征是不稳定性,往往表现为行为多变,情绪波动大,对他人有依赖、攻击等行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人格是高度遗传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庭背景中抑郁症多见,也有脑神经病理学的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好发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或有心理创伤的人群。
人格是高度遗传的,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亲属中有较多患有心理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精神影像学研究显示,脑结构功能不良,患者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5-羟色胺与攻击行为、冲动行为相关,而乙酰胆碱抑制剂可能介入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情感不稳定特质。
患者早年创伤的发生率高,这些创伤包括情感忽视、过度保护、分离、性虐待、精神虐待等。
暂无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
人格具有高度遗传的病因。
主要是指患者小时候遭受的精神心理创伤,如父母分离、性侵、虐待等,这些心理社会的因素,会导致患者早年创伤的发生率较高,这样的儿童难以渡过青春期的心理危机,成年后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率增高。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是难以控制情绪、强烈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还包括其他症状,如自毁、自杀行为等,有时会并发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情绪的不稳定一方面表现在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相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目标。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在深深的孤独。
其特征是在极端理想化与过于贬低两者之间不断变化,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围的人,当即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把对方理想成他的照顾者或朋友。难以维持深度和亲密的关系,经常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快速变化。
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自我概念不清晰,其自我意象不连续、前后不一致且自相矛盾,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
患者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行为。
当面对分离,或被拒绝或即将失去外部支持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一般比较轻微,历时短暂,多发生在应激情况下,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恢复,言语缺乏条理,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对周围感知不正确,出现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但现实检验能力尚相对完好。
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甚至自毁、自杀的行为需要及时就医,可就诊于心理科,并做相关心理评估与测验等明确诊断,但要与精神病症进行鉴别。
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突然暴饮暴食、消费无节制、鲁莽酒驾等行为时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自杀、自残、精神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有什么不适当的行为?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些行为?
家庭里面有没有人患有精神疾病?
有没有想过自杀和伤害他人?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根据这些诊断标准来初步检查患者的心理状态。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进行心理评估,常表现为自卑、无助、失望、无力、目中无人、觉得自己被抛弃等。
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较低。
患者常表现为自卑、空虚无助、觉得自己被抛弃、偏执、难以控制的愤怒、人际关系紊乱、冲动行为(挥霍、物质滥用、自伤自残等)、自我意象与情绪方面的不稳定等临床症状。
综合DSM-V检测以及心理评估支持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MRI检查患者出现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较低等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有些轻躁狂病人表现易激怒,好挑剔,惹是生非,与人争执,爱管闲事,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周围的行为障碍,可能被误诊为人格障碍。躁狂病人虽可以出现类似人格障碍的表现,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等表现。边缘型人格障碍一般无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的表现。
本病需与脑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人格改变进行鉴别,脑器质性起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CT等辅助检查可发现异常。边缘型人格障碍MRI检查可发现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较低。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种长期治疗,时间一般需要1年左右,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性来决定,需要在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配合药物和心理治疗。
是最广泛的情绪稳定剂,能够明显的抑制中枢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释放,并增加神经元重新摄取而发挥抗躁狂的作用。
是临床一种常见的抗癫痫药物,应用这种药物要注意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有些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皮疹,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对人格障碍患者有益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认知分析治疗、人际间心理治疗、辨证行为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其中,辨证行为治疗是经过临床验证被认可的有效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
边缘型人格障碍无法自愈,预后欠佳,治疗较为困难,患者可能会因为严重的症状,比如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导致预后不理想。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难以治愈,容易复发。
边缘型人格障碍对寿命没有影响,但是会由于暴力倾向等可能导致寿命缩短。
该病患者每个月可进行一次心理检查、MRI检查复诊。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食用清淡的、营养合理的、荤素搭配的饮食,可用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使患者有食欲。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容易食物成瘾,在这方面要控制饮食,不暴饮暴食,勿用食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不宜进食辛辣饮食,少吃火锅、烧烤等。
进行合理的饮食,每日三餐按时进行,饮食量要适中,勿过饱。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按时服药,时刻关注情绪变化。注意进行心理护理,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情绪达到稳定。患者可能出现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行为,应及时制止。
多进行运动,常呼吸新鲜空气。
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用药方面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者减药。
患者可进行适当的锻炼,出现不良的情绪学会用运动的方式来发泄。
家属可帮助患者认识自我,学会如何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忍受生活中某些无法避免的痛苦。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当患者出现过激的情绪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尽快制止其不良行为。
要注意患者出现的自杀、伤害他人等的不良行为,应及时制止,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没有特异的预防方法,但是通过家人的关心和爱护,避免精神心理创伤,避免压力过大,对于预防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作用。
从小给孩子一个和谐、安全和值得依赖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关爱氛围,让彼此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亲子情感连结。
父母要关爱儿童,建立亲密的亲自关系,合理的教养方式,不专制、不放任,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可让儿童的人格发展趋于稳定。
[1]孙瑞琛,许燕,吴燕.边缘型人格倾向及内部表征影响投射防御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5):868-871.
[2]钟明天,刘莹,曹曦瑜,凌宇,姚树桥,蚁金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抑制功能的ERPs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06):605-608.
[3]陈胡丹,及若菲,黄国平.辩证行为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6,(05):477-481.
[4]建强,周志坚,王建,冀二妮,朱炼,杨海晨,刘铁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态度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07):622-624.
[5]鲍婷婷,潘辰,唐秋萍.反映能力与边缘性人格特征: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2):3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