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反应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一过性精神障碍。多数患者的发病时间与精神刺激有关,精神症状在遭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数日至1周内缓解,部分患者可持续1个月,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可以完全恢复。急性应激反应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初表现茫然,然后出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过多,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红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发病过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病主要来自于三方面要素,分别是应激源、易感素质和心理保护系统。其中重大的创伤性事件作为应激源是急性应激反应发生的直接原因。
如严重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遭遇歹徒袭击、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
如遭受特大洪水、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
如经历过战争的退伍军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群、因战争致残的人群等。
如长期被关进集中营身受酷刑虐待,也可发生精神障碍。
内在因素有遗传特征、神经可塑性差异、精神障碍家族史、不良心理应付方式;外在因素有童年精神创伤、社会支持系统、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叠加作用等。
无论是经济上、人际上还是社会保障体系,都有利于帮助个体降低应激反应,但过多或过少的支持和保护都是不利的,过度保护会降低自身的抗压因素,缺少保护也是创伤的重要因子。
急性应激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人,男女患者接近,两性患病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有创伤暴露史的人群。
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史的人群。
有精神障碍病史的人群。
儿童。
急性应激反应症状因人而异,最核心的症状为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部分患者在病情严重阶段可出现幻觉、妄想、焦虑、抑郁,达到精神病的程度,根据创伤事件发生的阶段不同,反应不同。
急性应激反应在临床上开始可表现为“茫然”状态,即意识范围受限、定向错误、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部的刺激等。
随后可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逃避或退缩,甚至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也可表现为激越;同时患者可表现为典型的焦虑性自主神经症状,如出汗、脸红、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如果应激反应持续存在一个月以上未愈,可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也预示着治疗的困难性增加。
如果应激反应迁延不愈,常会并发焦虑、抑郁等精神疾患,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急性应激反应患者需到精神科就医,医生会详细了解现病史、既往躯体疾病史和精神病史、个人成长史和家族史,结合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患者平时容易焦虑、回避困难,或既往有创伤性经历、精神疾病史,建议在遭受重大应激事件后及时到医院进行危机干预。
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出现意识不清、不语不动、不吃不喝的亚木僵状态或兴奋、暴躁、冲动,或者明显的抑郁、焦虑、自伤、自杀行为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降低对患者自身或对他人的伤害。
对于症状迁延不愈的患者,应尽早到医院接受规范治疗,防止疾病慢性化。
对于合并抑郁、焦虑、酒药依赖、睡眠障碍等精神问题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急性应激反应患者应至精神科就诊。
发病前经历了什么重大刺激性事件?
事件发生后多久起病?
主要异常表现有哪些?
有无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史?
早年经历如何?有无童年的创伤事件?
了解患者的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
评估患者目前的身体状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异常。
给予必要的量表检查,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如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
当患者遭受重大灾难性事件刺激,且带来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症状在2天到1个月,同时除外其他的异常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即为急性应激反应。具体诊断标准可参考下列几项:
发病前突然遭受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刺激或影响。
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之间在时间上有紧密联系,一般在遭遇精神打击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发病,症状表现与应激源之间必须有事件上的明确联系。
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主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的呈木僵状态;精神运动性兴奋,可伴有强烈情绪变化,如有恐惧性情绪,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在情绪障碍中焦虑或抑郁也较常见。
病程短暂,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几小时或几天,1周左右完全缓解,很少超过1周,最长不超过4周,预后良好。
急性应激反应的治疗目标是减少围创伤期的恐惧,阻止应激反应迁延、恶化,加速康复。心理危机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尽早治疗,经干预后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对于病情严重或者易感素质比较明显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急性应激反应采用药物治疗为对症治疗,在急性期是必须采用的措施之一,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激越兴奋的患者,因为应用适当的精神药物后,可使症状较快缓解,便于进行心理治疗。同时保证患者良好睡眠,减轻焦虑、烦躁不安。常用艾司唑仑、劳拉西泮、佐匹克隆和三唑仑等抗焦虑药或催眠剂,药物剂量以中小量为宜,疗程不宜过长。
对精神运动性兴奋,严重抑郁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选用何种药物依据病情灵活掌握,病情恢复后不宜长期维持治疗。
本病无手术治疗。
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因此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患者可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相互信赖使之产生共鸣,与患者耐心交谈。治疗内容为与患者分析发病经过,对症状表现进行解释,鼓励患者发挥个人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创伤。指导患者正确对待有关刺激,纠正不正确的看法,消除疑虑。同时给患者最好的社会支持,尽快缓解其应激反应。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摆脱困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重新恢复正常社会生活。对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应设法予以解决。
有人格缺陷者可予以认知治疗,对认识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改变不良行为模式有所帮助。
当患者处于发病创伤环境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处境不良刺激的作用,应尽可能脱离或调整当时诱发疾病的环境,以便消除患者的创伤性体验,加快症状缓解,对整个治疗有积极作用。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进行帮助、指导和安排,重新调整好患者的生活。必要时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培养生活乐趣,重视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以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对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患者,若不能主动进食,要给予输液、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的热量摄入。有严重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做电痉挛治疗2~4次。
急性应激反应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精神状态可完全恢复正常。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1周内可缓解,部分可至1个月。
急性应激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急性应激反应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精神状态可完全恢复正常,不影响自然寿命。
根据医嘱定期复诊。
急性应激反应患者需注意合理健康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按时吃饭。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即可。
日常生活中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放松心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合理释放不良情绪。
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缓解焦虑。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释放压力,舒缓心情。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形成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寻求支持。
学习合理的放松方法,如听轻音乐、做瑜伽,缓解焦虑。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提高情趣,增强适应能力。
急性应激反应的预防,主要是注意培养健康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抗压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培养独立性、主动精神以及幽默感等。
患者在经历重大应激性事件后需尽早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增加心理支持,必要时多找朋友谈心,取得他们的支持、信任。
加强体育锻炼,强健的体魄是抗击应激反应的生理基础。
[1]陆林,方贻儒,江开达等.精神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77-89.
[2]王学义,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4:18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