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在有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此外,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养方式不当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好发于亲属中有精神障碍者、幼年有不良成长环境或早期创伤经历者,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
1、遗传因素:已有研究证明部分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具有攻击和冲动特点的行为特征与染色体畸形、基因的多态性及等位基因变异等相关。
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存在不利影响。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反复无常,家庭成员对事物一贯的苛求、固执,父母对孩子粗暴、放纵溺爱、过分苛求,以及父母酗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等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等环境因素对人格的正常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
3、神经生化因素:边缘系统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可能介导情绪的不稳定;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前额叶控制的5-羟色胺释放减少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相关;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能活性降低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关。
4、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碍患者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50%人格障碍的脑电图发现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故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大脑皮质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的营养不良、出生时或婴幼儿时的脑损伤和传染病、病毒感染等可能是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
1、遗传因素:已有研究证明部分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具有攻击和冲动特点的行为特征与染色体畸形、基因的多态性及等位基因变异等相关。
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存在不利影响。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反复无常,家庭成员对事物一贯的苛求、固执,父母对孩子粗暴、放纵溺爱、过分苛求,以及父母酗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等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等环境因素对人格的正常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
3、神经生化因素:边缘系统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可能介导情绪的不稳定;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前额叶控制的5-羟色胺释放减少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相关;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能活性降低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关。
4、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碍患者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50%人格障碍的脑电图发现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故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大脑皮质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的营养不良、出生时或婴幼儿时的脑损伤和传染病、病毒感染等可能是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